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體系分析

社會工作者 閱讀(2.22W)

人口老齡化是現代化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要經歷的必然階段,現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分析近年來的資料,可以看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呈現進一步加快趨勢。人口老齡化帶來一系列問題,其中就包括對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挑戰。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體系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體系分析

  一、機構養老中老年人的心理問題

  (一)老年人對家及親屬的依戀心理

傳統的養老模式是以血緣和親情為紐帶的居家養老,然而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很多因素制約了這一養老模式。實行計劃生育後,生育率降低,子女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很難騰出時間照顧父母;隨著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流動增加,為了更好的就業機會,人們在各城市間流動、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使得父母成為“空巢”老人,缺少應有的供養;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斷裂,年輕一代的養老觀念開始轉變,或者部分人重小輕老,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非情願的轉向機構養老模式。

年輕人很容易接受這一養老模式的轉變,但是受環境以及文化程度的影響,大多數老人卻難以接受機構養老的模式,很多進入機構養老的老人都是不情願的。他們認為,去機構養老就是子女的不孝,住在養老院就表示自己被子女拋棄。作者之前在養老院工作時,院內工作人員告訴作者,曾經院內某位老人趁工作人員不注意,自己偷跑回家後又被帶了回來;還有老人在親人來探望時哭著讓子女帶自己回家。試圖回家無果後,老人雖然不再表現出回家的慾望,但是內心對家的渴望是可想而知的。針對這些老人,院內工作人員的處理方法只是在偷跑時領回、在挽留家人時將家人帶走,之後對於老人不情願的鬱結心理根本視而不見。

  (二)機構生活中的環境適應問題

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中,雖然有時有子女無時間照顧等問題,但是老人是自由的。這種自由體現在老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安排作息、出行活動等。作者在院內工作時發現養老院的大門每天都是緊鎖著的,除了工作人員上下班出入,院內老人不能隨意出入,老人們只能在院子裡活動,不可以走出院子。這樣做是出於對老人的安全考慮,但是這樣做也限制了老人的出入自由,老人不再能隨心的出門散步活動了;院內不允許養寵物,有的老人在家時就是養寵物的,但是院內明文規定不能飼養,老人生活在養老院本就離開家庭思念兒女,有的老人需要寵物幫助他們進行移情適應,可是集體生活必須遵守集體規定;還有吃飯時間、作息時間、洗澡等,很多問題都有統一規定。這些規定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管理,一方面是為了保障老人的安全,老年人活到這個年紀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生物鐘和生活方式,這些規定老人雖然不適應,但是也知道無法更改,所以只能把這種不適應長時間地放在心理擱置了,老人雖然不會說出來,但是與老人交談時作者明顯地感受到了老人對集體生活中規定的不適心理。

  (三)角色轉換和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問題

在機構養老中,老年人脫離了原有的熟悉環境,也可以說是脫離了外部社會大環境,進入到了養老院這個新的環境中,這個過程中需要完成角色的轉換和功能的調整。有些老人在家時扮演照顧者的角色,負責家務等勞動,有的老人還具有外出打工等能力,可是被子女送到養老院後,老人的角色從照顧者轉變為被照顧者、從具有勞動能力轉變成無須洗衣做飯,這些轉變老人不會自我調整所以有不適感,這種情緒不及時處理,會使老人形成心理問題,會影響到老人適應環境以及建立新的社交網路。同時若不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態,角色轉換不成功,會使得老人不認同院內的.老年人群體,日後在日常人際關係處理中會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建立新的社交網路時,養老院內群體的角色不像院外人們的角色具有一些共同特點,比如單位同事有共同的工作經歷、朋友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等。養老院的老人來自不同的地方,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都不相同,所以生活習性也不盡相同,只有成功轉換到院內老人這一角色,才會使人際交往更加和諧。

  (四)面對疾病的哀傷心理問題

在機構中的老人除了部分身體亞健康但是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外還有很多生活半自理的老人,他們很多患有不能徹底治癒的慢性疾病,經常受疼痛困擾。作者之前在養老院工作時,有一次本來約定好時間進行訪談,但是工作人員臨時通知老人不能按時參加訪談了,因為老人病了,難受得一直流淚。作者知曉老人患有慢性病,平日裡每逢換季陰天就會十分疼痛難忍,所以就調整了訪談時間。可是後來訪談時才知道,原來老人當天不是因為舊病復發疼痛難忍而痛哭,他只是患了感冒咽喉疼痛而心情崩潰痛哭。不止這一個案,在跟其他老人的訪談中,作者也感受到了老人對疾病的消極情緒。老人們在疼痛的折磨下經常沉浸在哀傷中,很少能積極地面對病情,正確的認識生死。這種典型的哀傷心理以及生死教育不在院內的工作人員服務範圍之內,他們也不清楚應該如何進行安慰。

除了機構養老中存在這些心理問題,居家養老和社群養老也存在相應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狀態往往被人們忽視。

  二、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工介入養老體系的必要性

處於社會轉型期的養老體系受長期以來傳統方式的影響還不完善,無論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還是社群養老,各種模式都存在相應問題不被發現或是得不到有效解決。社工的介入能夠及時發現並彌補現有養老模式中的問題和不足。

1.完善各種模式存在的功能缺失問題。以機構養老模式為例,目前人們普遍意識到了機構養老中的生活條件不足,例如規模、設施不完善,收費高條件不好等,卻忽略了管理服務上的缺陷。現實行以行政為本的管理模式忽視了最重要的老人精神慰藉的真正需求,使老人很難產生家的滿足感。而且不習慣集體生活的老人,面對封閉性管理使他們內心更加孤獨,只會感受到管理的冷漠和內心的無助。目前的養老機構只能提供老人的生活照料服務與健康服務,對於更高層次的心理及精神層次需求,大多數養老機構都缺乏專業人員提供恰當服務。當前的機構已經無法實現養老的全部功能,存在功能缺失的問題。社會工作者瞭解老人最真實的心理狀態和需求,並且社工可以有效地幫助老人爭取應有的權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社會工作對養老體系的介入,能夠有效解決轉型期養老體系中功能缺失的問題。

2.緩解養老服務方式單一問題。機構養老單一粗放的服務形式難以完全滿足現代社會中老人們的需求,養老體系的發展沒有跟上現代化的腳步,現有養老體系面臨種種困境已無法獨自承擔養老責任,這說明需要引入新的機制與原有體系相結合。社會工作體系的介入,以其自身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增強了原有養老體系的專業實力,為養老提供了更多資源供求。社工介入緩解了養老服務方式單一問題,使多種體制相結合成為可能,推進了實現多元化養老的目標,使養老體系更加完善,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二)社工介入養老體系的可行性

社工體系介入養老體系的可行性在於社會工作有其專業優勢,這種優勢在它的理論支援和操作技能上。

1.社工對於養老模式的理論支援。社會工作中的老年社會工作包含很多關於老年人的理論基礎,社會撤離理論、連續性理論和社會交換論等等,這些理論都在幫助老人更好地適應環境,為老人提供解釋和幫助,在此就不一一贅述,針對前文所述機構養老中的心理問題,就以心理—社會治療理論為例,淺析社工理論的支援作用。

心理—社會治療理論是1990年伍茲(Woods)和霍利斯(Hollis)提出的著名理論。該理論應用於個案工作的精神分析中,目的是改進特定情境中的人際關係。該理論指導瞭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個案工作),首先社工與案主接觸的初期,應該通過改變對自我的不好認知助其建立自信、減輕焦慮;其次對案主進行直接影響;然後通過同感幫助案主改善對自身的理解,促進案主自省;最後選擇治療目標並確定治療程式。心理—社會療法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個案工作中。

2.社工對於養老模式的專業技能支援。針對養老體系,社會工作者具有人類行為、臨床心理等知識儲備,具體包括具備專業的價值觀倫理觀;瞭解文化多樣性;瞭解弱勢群體;知曉社會救助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等多種基礎知識。社工面臨不同老人的不同問題,也會扮演不同的身份,如教育者、關愛者、呼籲者等。此外,為了解決案主困難,社工的助人技能包括給案主提供支援與指導,對案主的問題進行科學評估並給出具體方法作為參考;針對心理、生理有問題的特殊人群進行必要的社會救助。老年社會工作的通用過程一般包括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等步驟。

  三、養老體系中社工的介入途徑

  (一)社工對養老體系的介入原則

政府為主社工為輔原則。社工介入養老體系,最重要的是要明確以政府為主社工為輔原則。養老體系的建設,政府起到主要作用,社工只作為輔助。但是社工不是依附於政府政策而存在的,社工介入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發現現有體制存在的漏洞,提出問題,呼籲促進政府出臺相應政策,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尊重、保密、接納以及案主自決原則。在社會普通人眼裡,老年人是弱勢群體,而在社工看來老年人仍然是完整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社工需要傾聽、尊重老年人個人的意願,只有尊重他們,才會使老年生活更加幸福。為了能給老人提供幫助首先應該獲得老人的信任,建立信任關係就一定要遵循保密原則。在接觸過程中,社工應該理解老人的心理,包括負面情緒也應理解。接納老人的想法,不妄加肯定或者批評,這樣能夠促進關係,更好的提供幫助,接納是理解而不是贊同。最後,在幫助過程中老人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無論什麼事,社工都不能代替老人做決定,要充分尊重老人的決定。這些原則貫穿社工工作的始終。

  (二)社工對養老體系的介入方法

不同的養老模式會產生不同的問題,針對要解決的各種問題側重點不同,但是方法基本相同,以機構養老為例,具體介入方法為老年個案工作和老年小組工作。這兩種方法對於其他模式依然適用。

1.老年個案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是針對老人問題展開的一對一的處理方式。老年個案工作有自己獨特的工作技巧。目前普遍常用的是懷舊和生命回顧。“懷舊就是讓老人回顧他們記憶中最重要的時刻,通過回顧開心、難忘的經歷讓老人重新體驗到快樂、成就感和尊嚴,使老人增強這種利於健康的積極情緒,幫助重新找回作為個體的尊嚴”。 懷舊方法無論對城市老人還是農村老人都很有效,通過回顧,使老人重拾自信,順利完成角色轉換的問題以及其他更多的問題。

生命回顧是指從頭回顧一生中的經歷,無論成功失敗,無論喜悅悲傷,鼓勵老人完整的回顧並講述人生從而達到讓老人重建完整自我的目的。在回顧中進行反省以更好地迎接接下來的老年生活。懷舊與生命回顧的區別在於,生命回顧是回顧整個人生,而不是隻回顧以往生活中最重要的時刻和事件。生命回顧更加系統詳細,能幫助老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容易認知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以這種技巧可以運用到治療心理問題中,對於抑鬱症老人的治療也起到有效作用。在老年病中,因長期忽視心理問題而引起的抑鬱症是一種高發病,主要表現為對生活失去興趣,情緒消極。在養老院工作期間,作者得知養老院中就存在過類似問題,但是院內工作人員不知道怎麼處理。社工也可以為養老院的員工進行相關知識培訓,從而可以提高養老院的服務質量。

2.老年小組工作。“老年小組活動是根據老人的需求,有針對性的組織具有相似問題的老人共同參加活動,通過完成活動達到解決老人問題的目的” 。小組活動可以有各種目標,可以是為了提高幫助老人適應環境,可以是為了幫助老人緩解孤獨心理,可以是為了幫助老人建立新的社交網路,或者是為了增加老人的娛樂活動,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每種小組的目標不同組織形式和過程也就不同。目前常用的小組形式有老年人互助小組、懷舊小組、社交小組、保健小組和休閒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