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人力資源>

領導提升影響力的技巧

人力資源 閱讀(1.9W)

引導語:在企業組織中,領導者要想提高影響力,就要學會特有的技巧。以下是本站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領導提升影響力的技巧,歡迎閱讀!

領導提升影響力的技巧

 影響的型別:

主動式與被動式

如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是每位管理者必須瞭解的。人際間的相互影響或組織內的影響主要有兩種型別:一種是主動式的,即主動地影響別人;另一種是被動式的,即在事後不得不採取措施來消除某些行為時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影響行為型別也叫做被動反應式。

主動式的影響策略主要有11種,包括“理智說服”、“通知”、“有鼓舞力量的求助”、“請教”、“交換”、“協作”、“個人的求助”、“迎合”、“合法的策略”、“壓力”、“強迫策略”等。

“理智說服”廣泛適用於大部分情境中,多用於理性的分析和請求來達到雙向溝通的效果,最後能夠收到較好的成效。如果雙方處於不清醒或者過度情緒化的狀態中,可以通過冷靜分析和有效說服來達到目的。

“通知”則是解釋和提供給要影響的物件關於他所能得到的好處和支援,並以此影響對方的方法。

“有鼓舞力量的求助”是指提出一個可以打動對方並且有價值的請求來得到對方的認可。

目標人物被邀請參加到一個計劃的制訂或者決策過程中時,“請教”的方法常常被使用,使用的目的是使目標人物最終同意自己的意見;當目標人物同時想要從自己身上得到別的認可或其他事物時,可以使用“交換”的方法;在影響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與目標人物進行“協作”,提供一些資訊和資源,同樣可以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有可能還會更加輕鬆。

“個人的求助”是指請求對方幫自己一個忙,這種策略的使用前提是必須與對方有較好的友誼關係或者其他要好關係。

“迎合”並不是一種單純獻媚的方法,而是指當你需要得到對方的支援和認可的時候,如果做出一些使對方感到高興或能改變其對自己印象的行為,則這個影響的過程會變得更加容易。

“合法的策略”、“壓力”和“強迫”都是相對強勢的手段,有時可能涉及警告、威脅等。在必要的時候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不適合作為常用的策略。此外,研究還表明,“合法的策略”、“壓力”和“強迫”大多用於向下的渠道,比如上級對下級。因為這些策略更加適用於處於優勢和強勢位置的上級,常被領導用來達到影響下級的目的。

領導或管理者若希望影響別人,首先要有有效的影響行為。在直接影響別人的過程中,權力和影響策略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調節變數。如果沒有足夠大的權力,則必須採取更多的影響策略,才能達到影響行為的目的;反過來說,如果有很大的權力,即使沒有采取多少主動的策略,下屬也會聽從。

 影響三層次:

 承諾、順從和抵制

影響的過程涉及如何更好地影響下屬,主要有三個階段,即工具性服從、內化和個人認同。所謂工具性服從是管理者通過實行一種獎勵或懲罰的辦法來達到對他人的影響目的;內化是讓下屬不但在表面上服從,同時在內心也認同管理者的想法或價值觀,讓下屬感覺到自己從內心願意這麼做;而個人認同已經到了一種非常積極主動地跟領導者和影響者保持一致的程度。

我們通過影響策略以及過程影響下屬,但並不總是如願以償。在實施影響的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影響可能達到的結果有三個層次,即承諾、順從、抵制。

承諾 指員工發自內心地接受管理者的影響,即口服心服,是影響所能產生的最佳結果。中國人講的“心悅誠服”就是這個意思,是影響的最高層次。

順從 指可能內心不是很願意,但表面的行為也跟別人保持一致,屬於“無可奈何”,並不是真正的心悅誠服。

抵制 指根本不接受別人的影響。抵制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公開抵制,也可以採用一些別的方式,比如尋找藉口、說服施動者撤銷要求、請更高的權威否決要求、拖延行動、假裝遵從實則破壞、拒絕執行等。

下屬如果真想違背領導,不聽從命令,可以有很多方法。因此,在影響的過程中,可能會看到多樣化的行為和結果。領導在實施影響的過程中,需要分辨出下屬的表現分別是怎樣的影響結果。最理想的層次是承諾,其次是順從,但是如果下屬有一些抵制的表現,領導也應該善於辨別。

提升影響力的六項技巧

所謂影響力的技巧,就是採用一種更好的影響策略,以達到更好的影響結果。換句話說,就是期望達到更多的承諾、更多的服從、更少的抵制。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對領導的影響,還是對下屬的影響,都必須在對方的大腦中起到一定作用,進而達到影響的目的。

你給別人一個刺激,就會得到一個相應的反應。我們可以通過刺激——反應的方法,推測大腦的反應過程。雖然這些反應的內在原因或隱藏在背後的東西我們並沒有非常清楚的認識,但是有一些技巧性的東西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在這裡主要介紹六個技巧,即互惠、承諾、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

 互惠

互惠是指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就是說,人們在想要索取之前一定要先給予,這樣才能更好地索取。

對於領導而言,希望下屬做什麼的時候,應該先給他們一些關懷和關愛,然後再提出要求,這樣往往能夠更加容易地得到對方的認同。這是因為,人們在大腦中有一個機制性的東西:一旦接受了別人的好處,我們就會很自然地產生一個回報的願望或行為,這稱之為互惠。著名的考古學家Chad Zirke認為,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互惠系統功不可沒。他說:“我們人類社會能發展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學會了在一個以名譽做擔保的義務償還網中分享他們的食物和技能。”

互惠原理以及如影隨形的負債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它們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這條原理在每一個社會組織中都運用得非常普遍,以至於幾乎每一種形式的交換都滲透了它的影響。事實上,一個發達的以互惠原理為基礎的義務償還體系很有可能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特徵。

科爾克里西納是美國的一個宗教團體,有錢,但名聲卻不好,因為他們在各種場合隨便攔住人要錢。後來教會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改變了策略。他們在機場、商店裡主動向陌生人送花,並且毫不吝嗇自己的稱讚之辭,在別人心花怒放的時候再要求別人捐錢。結果是一束花換來了大量捐贈。這就是運用了互惠的策略。

這一策略在中國人當中運用會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在中國的人際交往中,人們尤其講究“回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這個意思。中國的文化更講究人情和禮尚往來,講究報恩、回報、面子。互惠雖然是西方的說法,但是在中國都有更強烈的表現。領導要想影響下屬,一定要設法觸及下屬的“互惠”開關,即先要對下屬給予,然後就可以等待下屬的回報。因為互惠的“開關”一啟動,就很難再停下來。

 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是指我們都有一種要做到與過去的行為相一致的願望:希望以實際行動來證明以前的決定是正確的,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與以前的行為和態度保持一致。針對這一點也有很多的研究。首先介紹賽馬的體驗:人們發現,在賽馬的時候.一旦下注在一匹馬身上,人們就覺得這匹馬一定會贏,在潛意識裡就認為這匹馬是最好的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原因就是一旦選中之後,後續的行為就有保持一致的傾向。

有一個海灘實驗能夠說明承諾和前後一致對人的影響。兩個研究者在海灘游泳,一個研究者帶著特別好的收音機聽音樂,聽了一會兒到海里去游泳。另一個研究者扮演小偷,把前者的收音機拿走。試了20多次,只有一人出來阻止研究者的行為。隨後,研究者改變了情境,一個研究者去海里游泳之前,委託身邊的人幫忙照看收音機。在此情境中,研究者再去拿收音機,20次有19次被阻止。這就是承諾的問題,既然答應幫忙照看收音機,就意味著有一種承諾,並相應地要有一些行為。

這一技巧在組織環境下有很多方面的應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是,領導在向下屬提出要求時,尤其是當希望下屬能夠對這樣的要求認同時,就應該逐步提出要求,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而不是一下子提出一個很高的、讓下屬無法接受的要求。這樣,下屬就會更好地接受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