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期貨從業>

期貨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答記者問

期貨從業 閱讀(2.82W)

為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期貨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內容,下面是中期協相關負責人就《期貨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答記者問。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期貨經營機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實施指引(試行)答記者問

  問題1:《指引》制定和釋出的背景是什麼?

答:《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於2016年12月釋出,將於2017年7月1日正式實施。根據《辦法》要求,協會需要配套制定行業自律規則,對投資者分類、產品分級、適當性匹配、內部管理、自律管理等問題進行細化規定。

協會於2017年1月啟動開展期貨行業適當性自律規則制定工作,成立工作組和專家顧問團;3月和4月,將《指引》在系統單位和行業內廣泛徵求意見,期間召開多輪專題會議反覆協商,並就指引的可操作性開展情境模擬;6月下旬經第四屆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臨時)會議通訊表決通過,6月28日正式公佈;《指引》自7月1日起施行。

  問題2:請介紹一下《指引》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答:《指引》共五十二條,分為七章,分別是總則、投資者分類、產品(服務)分級、適當性匹配與管理、經營機構的適當性內控管理、自律管理、附則。從章節安排的邏輯來看,《指引》的結構順序與投資者進入市場執行適當性的作業流程吻合,便於經營機構和投資者理解執行;從具體條款上看,《指引》對《辦法》要求協會調整細化的部分都有了進一步的規定和說明,利於經營機構操作(考慮到規則的完整性,個別條款與《辦法》重合);從核心內容安排來看,《指引》在投資者分類和產品或服務分級上充分考慮了期貨行業的慣例,尊重投資者既有的交易習慣,層級清晰,市場認可度高;從業務銜接角度看,《指引》採用了五類五級劃分投資者和產品或服務的方法,與證券、基金業相關規則在基本程式和業務標準、風險承受能力最低標準、分級分類適配、各類格式說明方面都儘可能做到了統一,便於經營機構管理和投資者認知。

  問題3:《指引》強調和需要投資者把握的核心要點是什麼?

答:適當性的核心是要求金融機構在瞭解客戶的基礎上,把合適的產品賣給合適的投資人。制度要解決的是不匹配的產品不能主動賣給不合適的投資者的問題,而非不合適的投資者不能買的問題。也就是說,適當性制度是向金融機構提出的要求,目的是規範金融機構的銷售行為,使得投資者能夠買到適合自己的產品,而非規範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限制投資者參與投資的自由。

當前,世界各國都普遍建立起了適當性制度,對投資者進行了分類,並針對不同類別的投資者賦予經營機構不同的義務。

  問題4:投資者在適當性管理中應承擔哪些責任?

答: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不僅要求經營機構履行管理義務,也要求投資者審慎參與、買者自負,主動配合以下事項:

一是審慎決定參與交易。投資者應當根據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要求,全面評估自身的經濟實力、產品認知能力、風險控制與承受能力,審慎決定是否參與交易。

二是如實提供相關資訊。投資者應當配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開展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工作,如實提供所需資訊,不得采取虛假申報等手段規避投資者適當性制度要求。投資者不配合或提供虛假資訊的,經營機構可以拒絕為其提供相應服務。

三是遵守“買者自負”原則。經營機構履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並不構成對投資者投資收益的承諾和保證。投資者不得以不符合投資者適當性標準為由拒絕承擔交易履約責任和相關投資風險。

四是通過正當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投資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不得侵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不得擾亂社會公共秩序、交易場所及相關單位的工作秩序。

  問題5:《指引》的適用範圍具體有哪些?有哪些需要特別說明的情況?

答:《指引》第二條規定:“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以及其他期貨經營機構(以下簡稱“經營機構”)向投資者公開銷售或者非公開轉讓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或者為投資者提供證券期貨相關業務服務,適用本指引”。

條文中的“期貨經營機構”包括期貨公司、期貨公司的資管子公司和風險管理子公司、從事中間介紹業務的證券公司;業務或服務包括期貨經紀業務、期貨諮詢業務、資管業務等。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期貨經營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由協會依據本指引進行適當性自律管理,但產品風險等級參考資管產品備案機構相關規定。

風險管理子公司進行倉單服務等純現貨貿易、完全不涉及期貨業務的,不在《指引》適用範圍。其它涉及期貨及其他衍生產品的業務應當根據業務涉及的產品及服務標的參照《指引》產品及風險等級名錄進行適當性匹配。

期貨諮詢業務按照所涉及到的期貨工具參照《指引》產品及風險等級名錄進行適當性匹配。

期貨公司取得公募基金銷售資格開展相關業務應遵循基金行業有關制度,不屬於本《指引》的適用範圍。

期貨經營機構從事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業務,其適當性管理要求參考監管部門及相關產品備案機構標準。

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期貨交易的適當性管理適用於本《指引》,但在特定品種交易中,境外期貨經營機構轉委託代理的情形除外。

  問題6:如何做到“瞭解投資者”? 投資者不配合提供基本資訊怎麼辦?經營機構在對客戶資料保密方面有什麼義務?

答:經營機構可通過查詢收集投資者資料、問卷調查、知識測試、現場或非現場溝通等方式瞭解投資者資訊。經營機構可以自主採用一種或幾種方式瞭解投資者資訊。由於“瞭解投資者”是“把合適的產品銷售給適當的投資者”的前提,協會不鼓勵採取單一手段、以客戶承諾代替稽核的做法。

經營機構要求投資者提供真實、準確、完整資訊,是《辦法》賦予的權利;投資者如實提供資訊,是基本義務。《辦法》和《指引》均對投資者提供資訊的責任和應承擔的後果作了描述。

投資者不按照規定提供相關資訊,提供資訊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經營機構應當告知其後果,並拒絕向其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

經營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在履行投資者適當性工作職責過程中獲取的投資者資訊、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結果等資訊和資料嚴格保密,防止資訊和資料被洩露或者被不當利用。

  問題7: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在適當性義務上的區別體現在什麼地方?兩者可否轉化?

答:投資者分為專業投資者和普通投資者的主要目的,在於經營機構對其履行不同的適當性義務。專業投資者可購買所有產品,不需要進行適當性匹配,因此也無需填寫問卷。

普通投資者在資訊告知(雙錄)、風險警示(《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第二十三條)、適當性匹配(銷售高風險產品)等方面享有特別保護。經營機構在進行適當性管理的時候,不得存在《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禁止性活動。

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可以相互轉化,轉化的程式依據《指引》第十三、十四條辦理。

  問題8:專業投資者還要再細分嗎?認定專業投資者的證明材料有什麼要求?

答:《辦法》未強制要求經營機構必須細分專業投資者,經營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經營情況自主決定是否細分。

符合《辦法》第八條(一)、(二)、(三)項條件的投資者為持牌金融機構及其發行的產品、社保基金、養老基金、社會公益基金、QFII、RQFII,在開戶時已可認定其身份,因此無需提交申請,證明材料稽核通過即可直接認定。

符合《辦法》第八條(四)、(五)項條件的投資者為符合條件的機構和自然人,經營機構無法得知其是否符合相應條件,此類專業投資者需提交申請,並提供證明材料。

如其不提交申請並提供證明材料,經營機構將認定其為普通投資者。

  問題9:期貨行業是如何將普通投資者進行分類的?投資者填寫評估問卷要注意什麼問題?

答:《指引》規定,經營機構應當將普通投資者按其風險承受能力至少劃分為五類,由低至高分別為C1(含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C2、C3、C4、C5類。經營機構對於投資者的分類可以採用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問卷的方法來了解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情況,問卷內容包括收入來源和數額、資產狀況、債務、投資知識和經驗、風險偏好、誠信狀況等因素。《指引》規定經營機構製作的問卷問題不少於10個,設定選項的分值和權重及評估得分與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對應關係應合理,而且要求經營機構應當根據瞭解的投資者資訊,結合問卷評估結果,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綜合評估。

普通投資者填寫評估問卷時,應當從自身實際出發,表達真實意願。《指引》規定,經營機構在投資者填寫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問卷時,不得進行誘導、誤導、欺騙投資者,影響填寫結果。

  問題10:為什麼要規定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投資者?他們和C1類的其他投資者有什麼不同?

答:作為投資者“底線”要求,《指引》設定了風險承受能力最低的投資者標準。風險承受能力經評估為C1類的自然人投資者,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經營機構可以將其認定為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投資者:(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二)沒有風險容忍度或者不願承受任何損失;(三)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此種類型的投資者由於風險承受能力很低,在問卷評估時經營機構應綜合考慮,原則上不應評為C2及以上類別。

《指引》規定,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投資者只能購買或接受R1風險等級的產品或服務,不能跨級購買或接受其他等級的產品或服務。而C1類的其它投資者,儘管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低,但如果主動要求,可以在履行了適當性程式之後,購買高級別的產品或服務。

  問題11:現有投資者的交易許可權如何處理?經營機構回訪或調整評估意見時,遭遇客戶失聯或者客戶拒絕簽字怎麼辦?

答:關於新老銜接的問題,現有投資者參與期貨交易按原有的制度安排進行,實行區別對待,“新老劃斷”。具體的做法是:期貨經營機構向新客戶銷售產品或者提供服務、向老客戶銷售(提供)高於原有風險等級的產品或服務,需要按照《辦法》要求執行;向老客戶銷售(提供)不高於原有風險等級的產品或服務時,仍繼續進行,不受影響。也就是說現有投資者,如商品期貨投資者,在《辦法》和《指引》實施後,可以繼續買賣商品期貨及風險等級不高於商品期貨的產品,但當購買比商品期貨風險等級高的產品時,比如金融期貨、期權等產品時,則經營機構需要按照《辦法》和《指引》執行適當性管理要求。同時,鼓勵經營機構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客戶回訪、自查、評估等工作,主動對老客戶的適當性管理做出妥善安排。協會也將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持續優化完善投資者適當性自律管理制度。

針對投資者在後續評估中出現風險等級降低、無法聯絡客戶、客戶拒絕對評估結果簽字確定等問題,經營機構可以不再繼續為該投資者提供新服務,但不關停原有服務。

對於休眠客戶,在其啟用時(未接受過評估)應進行後續評估。未啟用客戶可不進行後續評估。

  問題12:期貨行業的產品或服務風險等級名錄是怎樣確定的?

答:期貨行業產品或服務的風險等級原則上分為五級:由低到高為R1級、R2級、R3級、R4級、R5級。

協會發布的名錄將商品期貨定義在R3級,將金融期貨、期權、特定品種這些在現行交易規則中有資金門檻的品種定義在R4級,場外衍生產品根據有限和無限敞口定義在R4和R5級,期貨諮詢業務、風險管理子公司涉及場內期貨業務都是根據涉及到的工具分屬R3-R5等級,資管產品依據資管備案機構標準分別對接在R1-R5級之中。這樣的大類劃分原則主要遵循期貨行業的既定交易習慣,符合期貨市場風險相對較高的特點;資管產品與備案機構的分級標準對接,也便於經營機構的統一管理,節約重複評估成本。

經營機構可以以此名錄為參考再作細分,劃分風險等級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參考《指引》第二十條,但製作本經營機構的風險等級名錄不得低於協會制定的標準。

  問題13:委託其他機構銷售產品時的適當性義務怎麼確定?

答:期貨行業委託銷售的情形主要是資管業務。根據《辦法》和《指引》規定,要先確認代銷機構具備代銷相關產品的資格和落實適當性義務要求的能力,其次應當將本機構適當性管理的標準和要求告知代銷機構,由代銷機構針對其客戶,按照標準和要求嚴格履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分類、適當性匹配等適當性義務,但法律、行政法規、中國證監會其他規章另有規定的除外(例如,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91號)第六十條的規定,在證券投資基金委託銷售中,產品風險等級由代銷機構劃分)。

委託機構與受託機構應當在銷售合同中明確違反適當性義務應依法承擔的法律責任。

  問題14:期貨行業是怎樣將投資者和產品進行適當性匹配的?不匹配的情形如何處理?

答:期貨行業的投資者分類是C1-C5類,產品(服務)風險等級分級是R1-R5級。按照平行對接、執行向下相容原則。即C5類可以買所有R1-R5級產品;C4類可以購買R1-R4級產品,以此類推。

不匹配的情形是指投資者主動要求購買高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經營機構應當確認其是否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投資者,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參照前面第10個問題處理;投資者不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譬如C2投資者想購買R3或R4、R5級產品,經營機構應當就產品或服務風險等級高於其風險承受能力對投資者進行說明,並要求投資者簽署《普通投資者購買高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產品或服務風險警示書》。投資者簽字確認後,經營機構可以向其銷售相關產品或服務。

  問題15:《指引》對“高風險”產品或服務怎樣定義?經營機構向普通投資者銷售高風險產品或者提供服務時的特別要求有哪些?

答:《指引》規定,經營機構可自主確定高風險等級的產品或服務範圍,但應當至少包含本指引規定的R5風險等級的產品或服務。

經營機構向普通投資者銷售高風險產品或者提供服務時,應當自行規定追加了解投資者何種資訊,並向投資者提供特別風險警示書揭示該產品或服務的高風險特徵,由投資者確認。

經營機構還應給予投資者至少24小時的冷靜期或增加一次回訪告知特別風險,其中冷靜期自投資者簽署特別風險警示書之日的下一日開始計算。增加一次回訪告知特別風險應當在投資者持有產品或服務之前進行。

  問題16:經營機構對於有準入條件的產品或服務的適當性義務有哪些?

答:如果金融監管機構、自律組織、證券期貨交易場所和產品發行人對經營機構履行適當性義務有比協會《指引》更高、更嚴規定的,從其規定。

有準入條件的情況,以金融期貨為例,經營機構需履行特別的適當性義務:

(1)經營機構首先需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

(2)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性匹配:金融期貨的風險等級是R4級,如果一位投資者經評估為C1類投資者,經營機構需要先確認其是否屬於風險承受能力最低類別的投資者。如果是,則不得為其申請交易編碼(該類投資者只能購買R1級產品或服務);如果不是,或者被評估為C2、C3類,儘管不匹配但仍堅持申請金融期貨交易編碼的,經營機構應當向其揭示風險,並要求其簽署《普通投資者購買高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產品或服務風險警示書》;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經評估為C4或C5類的,屬於匹配的情形;

如果該經營機構把金融期貨定義為高風險產品(協會要求高風險產品至少包括R5,但經營機構可以執行更嚴格的標準),那麼投資者需要簽署《普通投資者購買高風險等級產品或服務風險警示書》;

(3)稽核准入條件:投資者達到適當性匹配要求後,經營機構稽核准入條件,主要稽核是否符合中金所“三有一無”規定,包括資金證明、知識測試證明、交易經歷證明、無不良誠信記錄證明等。投資者符合准入條件的,可為其申請交易編碼;投資者不符合准入條件的,不得為其申請交易編碼。

  問題17:資訊變化可能會影響投資者適當性匹配,投資者應該怎麼做?

答:普通投資者資訊發生變化,或者產品或服務資訊發生變化,影響了投資者與產品或服務的匹配,經營機構應當告知投資者上述情況,主動調整其風險承受能力和適當性匹配意見。若調整後適當性匹配意見由匹配變為不匹配,且投資者繼續堅持持有或購買原風險等級對應的產品或服務的,經營機構應當要求投資者簽署投資者購買高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產品或服務風險警示書;投資者拒絕簽署的,經營機構可不再繼續為該投資者提供新服務,但不關停原有服務。

鑑於投資者對於可能影響分級的相關資訊涉及的範圍不明晰,可由經營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定,在對投資者進行適當性評估過程中,告知投資者具體哪些資訊發生變化,應當及時告知經營機構。

  問題18:何為“雙錄”?什麼情形下需要進行“雙錄”或電子留痕?

答:雙錄即錄音、錄影。《辦法》和《指引》規定的是“錄音或錄影”,也就是說,在視訊不方便錄製的時候,也可以只錄音訊。當前,主要商業銀行均已全面推行理財產品“雙錄”,落實適當性制度需要經營機構付出成本,必要的留痕技術手段是對經營機構和投資者雙方的保護。下面這些情況,經營機構要執行錄音或錄影或電子留痕:

(1)普通投資者申請轉化為專業投資者,告知其對不同投資者履行適當性義務的差別,警示可能承擔的投資風險;

(2)普通投資者購買高風險產品或服務,告知其特別的風險事項及風險匹配意見;

(3)向普通投資者銷售或提供產品或服務前,告知可能直接導致本金虧損的事項、可能直接導致超過原始本金損失的事項、因經營機構的業務或者財產變化可能導致本金或者原始本金虧損的事項、因經營機構的業務或者財產狀況變化影響客戶判斷的重要事由、限制銷售物件權利行使期限或者可解除合同期限等全部限制內容、適當性匹配意見;

(4)投資者或產品服務資訊發生變化,告知其具體情況、調整後的風險承受能力、產品服務風險評級和適當性匹配意見。

  問題19:經營機構在執行適當性管理方面要重點落實哪些義務和要求?

答:經營機構應當加強制度建設、人員配備和技術準備。經營機構在本《指引》實施之日起六個月內,應當完成適當性管理技術系統的改造升級。

經營機構應當制定適當性內部管理制度,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制定內部規則和作業流程、堅持評估與銷售隔離、培訓、回訪、自查、資訊披露、保密、資料庫、資料儲存、糾紛處理、監督責任、考核激勵等,確保從業人員切實履行適當性義務。

經營機構重點要做好對投資者的風險揭示:向普通投資者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時,需告知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提供高風險產品或服務時,應當履行特別的注意義務;投資者堅持購買或接受高於其匹配等級的產品或服務時,應當進行不匹配情況下的特別風險警示;普通投資者申請轉化成專業投資者時,應當告知其兩類投資者的差別化對待;以及其他經營機構認為有必要告知投資者的情形。

適當性制度的核心在於持續的適當性管理,經營機構應加強投資者的回訪,做好日常監控。因此,經營機構應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由從事銷售推介業務以外的人員以電話、電郵、信函、簡訊等適當的方式進行回訪,回訪內容至少包括但不限於《指引》規定的八個方面。其中對於《指引》規定的三類普通投資者,經營機構應當每年進行適當性回訪。

  問題20:協會在加強行業適當性管理方面將採取哪些措施?

答:協會將通過現場或者非現場檢查等方式,對經營機構建立和執行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的情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檢查,對違反適當性管理規定的經營機構及人員可採取自律懲戒措施。

配套《指引》的釋出實施,協會後期將開展以《辦法》和《指引》為核心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培訓宣傳工作,包括錄製培訓視訊課件、製作資料手冊、聯合培訓、微信有獎答題,以及系列宣傳報道等,讓經營機構和廣大投資者熟悉適當性制度,理解適當性管理的規範性要求,增強經營機構自覺履行適當性義務意識和投資者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適當性制度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