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電子商務師>

電商產業園企業入駐難和流失率高問題分析

電子商務師 閱讀(2.59W)

導語:隨著國家大力提倡“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各種孵化器、產業園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孵化器與產業園為創業團隊提供了多種支援,為促進創業、扶持創業做出了貢獻。

電商產業園企業入駐難和流失率高問題分析

企業孵化器在中國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它通過為新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設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務支援,進而降低創業者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成功的企業和企業家。

產業園是指由政府或企業為實現產業發展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它的型別十分豐富,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園、工業區、金融後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物流產業園區等以及近來各地陸續提出的產業新城、科技新城等。

孵化器和產業園是有較大區別的:孵化器服務於初創企業,產業園則服務於已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孵化器大多提供給零散工位或者小面積空間,產業園通常會提供較大的辦公空間;孵化器通常會提供保姆式的服務,而產業園提供的服務則相對較少。然而,從招攬創業企業入駐、扶持創業企業經營的角度看,孵化器和產業園的本質又是相同的,因此,在下文中,如無特殊說明,“孵化器”與“產業園”的文字含義並無區別。

因工作關係,我與眾多產業園保持密切的聯絡。在工作過程中,發現產業園在經營中有著很大的困難,並且慢慢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產業園之痛

在產業園經營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困難,如資金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等,但是以我的走訪交流看,最大的困難還是入駐團隊不足和團隊入駐之後又流失的現象,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省份,這種現象由為突出。

很多產業園經營者表示,園區入駐率很難達到80%,甚至有些不足60%。由於部分產業園的主要經濟收入來自入駐團隊租金,沒有團隊入駐或者團隊入住率過低會嚴重影響產業園營業收入。

而即便順利入駐的團隊,在3年之內也會流失50%,一部分流失到其他創業園區,更多的團隊則會流失到北京、廣州等經濟相對發達、創業氛圍相對熱烈的地區。對於這種流失,很多創業園區的管理者表示無奈:園區為吸引入孵團隊通常會提供減免租金、提供服務等優惠條件;入孵團隊在優惠條件的扶持下健康成長,在可以回報產業園時卻又選擇了離開。使得產業園陷入了補貼-流失-更大力度的補貼-繼續流失的尷尬迴圈。

  二、原因解析

團隊入駐難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如創業環境薄弱、經營方式單一、入孵條件過高等。

第一,在很多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創業環境並不理想。創業者大多對創業缺乏理解,很多地區對創業的認識還停留在開個小店、加盟某個品牌連鎖店的程度,缺乏真正具有創新意義的創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有創業衝動的創業者因為缺乏啟動資金而卻步不前,並不知道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啟動資金。創業的人少,能夠入孵產業園的企業基數就少,入駐率自然難以保證。

第二,很多孵化器扮演了房東或者二房東的角色,很多產業園經營者把自己定位於房地產專案而不是創投產業服務者,產業園的經營模式停留在蓋房--出租或者租房--轉租的階段。相比起直接租用寫字樓來說,這種模式對於創業團隊沒有特別的吸引力。儘管入孵產業園比起直接租用寫字樓會便宜一些,但也有明顯的弊端:例如產業園的地理位置通常較為偏遠,裝修風格較為統一,生活設施不便等。所以,想要增加團隊入孵,產業園就要轉變這種粗狂原始的經營方式,真正的將自己定位為創投市場服務機構,為入孵團隊提供有價值有特色的創投服務。

最後,很多孵化器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創業專案,有些產業園動輒要求創業者有博士學位、海歸背景、專利技術等;而本地創業團隊本來就數量不足,能夠具備如此高階條件的團隊就更少,於是很多孵化器將目光盯向“北上廣”經濟發達地區的創業團隊。

有意思的是,入駐團隊不足與團隊流失之間有一種隱隱的聯絡。產業園千方百計從北上廣引入高階團隊,給團隊開出優厚的條件,不惜提供高額補貼。但是,產業園從未想過本地的環境常常並不適合這些團隊的發展,導致團隊並不能長久駐紮。

例如,某個中部省份為促進本地產業升級,大力引進域外先進企業,並開出優厚的政策條件。很多企業被政策吸引,紛紛到該市設廠或入駐產業園,然而經營一段時間後發現本地市場過小:以高階體育設施行業為例,當地市場年規模僅1億元左右,只能支撐幾家中等規模企業,但該市為了促進產業升級,一口氣引進3家大型企業,總產能合計約10億元。這些企業生產之後,發現當地及周邊購買力嚴重不足,而運輸到更遠的省份銷售則運輸成本已經超過另開新廠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轟轟烈烈的產業園慢慢變得冷清,很多企業只是為了領取政府補貼,流於形式的設立一個面積不大的辦事處或者工廠停工,工人遣送回家。

再例如,我曾幫助長沙某大型孵化器引入北京團隊。該孵化器希望能從北京引入10家左右創業公司,給予優厚條件。所有同意入孵的團隊都是看重了優惠條件,但是又感到長沙乃至湖南市場不能支撐企業發展,於是紛紛採取設立一個名義上的總公司的折中辦法。所謂名義上的總公司,就是在長沙註冊一個總公司,在北京註冊一個分公司。名義上是長沙總部管轄北京分部,但事實上,公司所有核心成員及核心業務都在北京,長沙只是有1、2個僱員裝裝門面,只有在領導檢查的時候,核心成員才會集體飛赴長沙。

另一方面,產業園為了吸引團隊入駐,常常要為團隊解決融資問題。而由於國內大部分投資機構集中在北上廣深地區,所以產業園熱衷於通過創業大賽、路演活動,從北京上海邀請投資人評審入孵的專案,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入孵團隊取得融資。

然而,經過我們長期跟蹤走訪發現,大部分獲得了這種融資的企業最終都選擇離開本地孵化器,前往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在於:1、這些地區有更好的創業氛圍和創業機會,以前團隊缺乏相關了解,一旦拿到了資金後實際上多了一個資訊渠道和途徑,很容易被更好的氛圍所吸引。2、北京創業團隊眾多,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和上下游產業鏈,甚至很多投資人投資目標就是為了形成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甚至不用跑市場,派CEO到投資人家裡坐坐,吃頓飯就解決了進貨渠道和銷售物件的問題,當然願意搬到離投資人更近的地方。3、北上廣投資人眾多,特別是北京,全國70%的投資事件發生在北京。企業搬到北京,有機會接觸更多投資人,有利於下一輪融資。

例如我曾幫助洛陽某孵化器舉辦大型路演活動,並從北京邀請了5名知名機構投資人篩選專案。結果是,大部分本地專案不能符合投資人的投資標準,而極少部分的確優秀的專案在盡調階段就被投資人就遊說到北京發展。

  三、用本地的資金投本地的團隊

從上述分析種,可以總結出目前孵化器經營中的兩個方向上的失誤。

1、不注重營造本地的創業氛圍。孵化器具有很強的地理屬性,首先吸引的一定是本地團隊。如果本地創業團隊少,市場基數過小,再盲目的上馬新的園區,一定是僧多粥少的局面,企業入孵率一定會降低。因此,解決入孵率的根本措施,還是立足本地,將自己的定位從房地產專案經營商轉變為創投市場服務商,為本地團隊提供更多的創投服務,如創業培訓講座、創業思路分析、創業資金扶持、企業經營輔導、手續代辦、稅收減免等一系列的服務上來。

2、一味迷信北上廣的資本。很多孵化器認為,沒有北上廣、一線投資人的投資,說出來不好聽、不硬氣、沒面子,所以千方百計的引入北上廣的投資。殊不知,在這些地區,創業團隊數量極多,投資人挑選餘地極大,導致投資標準非常高,甚至部分機構達到了“目標市場規模不過千億不投、預計未來退出盈利不過100倍不投、所投企業無法成為行業巨頭不投”的極其嚴格的標準,這種標準對於絕大部分創業企業是不能實現的,如果一個孵化器裡能有一個這樣的專案應當像寶貝一樣緊緊抓住。

一方面,本地團隊急需幾十萬、一兩百萬的資金即可啟動專案而不可得,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本地區最好的專案拱手送到北上廣。這種扭曲的經營思路一定會為經營行為帶來障礙。

經過多年的觀察思考和與孵化器管理層得長期溝通實踐,總結出“用本地的資金投資本地團隊”的解決方案。

具體說,就是不再著眼於北上廣投資機構的資金,而是組織當地民間資本,組成投資基金,專門用於投資本地企業。這樣的好處在於:

1、投資標準降低。由於本地資金不是職業投資機構,盈利壓力沒有那麼大,對於被投專案的篩選標準不必像北上廣投資機構那樣嚴格,即使市場規模小一點、退出盈利率低一點、商業模式有些瑕疵,也是可以接受的。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創業企業獲得投資資金的可能性,激活了本地創業市場。

2、創業企業更容易成功。由於是本地資金投資本地企業,投資人在本地擁有著廣泛的資源、人脈,甚至投資人自己的企業可能就是創業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這為創業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生存土壤。另一方面,由於所有的資源、市場也都在本地,創業企業更加不容易流失。

3、提升本地產業升級,解決就業問題。本地企業在本地創業,拿到本地投資,由於投資人、創始人都是當地人,業務也都在當地開展,員工大部分當然也會來自本地,解決了本地就業問題。而通過對創業企業創業方向的刻意引導,自然而然就可以實現本地產業升級的目的。而且這種升級方式走的穩,站的牢。所有核心技術、產能、理念、模式都是由本地企業掌握,不用擔心企業突然集中撤出造成產業坍塌。

4、促進當地社會和諧穩定。高淨值人群、富裕新階層將資金用於投資創業,他們就需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習新技術、新趨勢,瞭解新情況,經常到所投企業考察,與政府主管部門溝通,參加行業會議和論壇,無形中帶動學習、進步的氛圍。在參加山西某孵化器組織的座談會期間,當地官員曾私下向筆者表示:“自從辦了投資人學習班,賭博的、花錢攀比的情況少多了,有錢人把時間和錢都用到正道上來了。”

  四、哪裡去找本地資金

經過摸索,可以通過四步走的方式募集本地資金,實現“本地的錢投給本地團隊”方案。

  第一步:開辦投資人訓練營。

要想組織本地的企業家進行投資,首先要告訴他們什麼是風險投資,如何篩選專案。為此,我舉辦過多期投資人訓練營,定向邀請知名投資機構投資人為當地企業家、高淨值人群講課,從什麼是風險投資的基礎知識講起,到如何篩選行業、如何篩選專案、如何簽訂協議、如何投後管理、如何退出等一系列知識,再配合實戰案例講解、真實團隊路演等,從理論到實踐全方位幫助當地企業家、高淨值人群瞭解、熟悉風險投資。

第二步,組織本地企業路演,邀請訓練營學員參加。學員在參加課程學習後,有了一定的知識和了解,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此時不妨多組織本地的創業企業與學員見面,介紹專案、洽談投資。此時的專案應注意挑選商業模式簡單、資金規模不大、風險相對較小的專案,儘量降低學員的投資風險。

第三步,政府引導,組織投資基金。在學員做過一兩次規模較小、風險較低的投資後,即可組織投資基金,集中力量投資規模較大、風險較高的專案。以投資公司的形式進行投資,也應當是風險投資的正常狀態。此階段需要政府出面引導,成立引導基金,引導基金量可以是募資額的30-50%,同時還應外聘專業投資人作為投資決策人,提供更精確的判斷。

第四步,培養本地投資決策人,實現完全本地化。經過3-5年的投資磨練,部分本地投資人成長為優秀的投資人,可以以他們為核心,成立新的投資基金,實現投資完全本地化。而曾經的被投資企業,有些已經茁壯成長,有實力投資新的初創企業,從此形成訓練營--個人小風險投資--集資組建基金--被投企業成為投資人的良性迴圈,幫助本地經濟發展、創業企業成長、孵化器產業園經營走上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