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心理諮詢師>

心理困擾普遍存在

心理諮詢師 閱讀(2.33W)

導語:心理困擾是心理因情感,工作,家庭等問題造成的困擾,導致心理不穩定,生活消沉,常感無趣。一,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力缺失,生活目標隨波逐流,常有無意義感伴。

心理困擾普遍存在

  逾億人需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

開創於上世紀20年代的心理諮詢服務業,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心理諮詢師也被喻為“心靈開鎖匠”。據美國勞工部2011年統計表明,每百萬人口中就有2016名諮詢心理學家,即不到500人就擁有1名。

在中國,隨著社會競爭日益加劇,人們心理壓力越來越大。11月9日在滬召開的第四屆中國EAP(員工心理援助)年會上,一項《中國企業員工職業心理健康管理調查報告》顯示,25.25%的受訪者“經常”感到壓力、職業倦怠之類的心理困擾,49.8%的受訪者“有時”會有心理困擾,而5.3%的受訪者“總是”體驗到此類心理困擾。無獨有偶,中國人力資源網近期一項相關調查也反映,25%的上班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80後”年輕上班族的比例高達31.7%。

同時,青少年及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北京近日調查了該市20多所高校的7000多名大學生,12%的人有中度以上心理困擾。據業內人士透露,保守估計,中國有逾億人需要接受專業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

“中國心理諮詢及治療的專業人員十分缺乏。”王裕如說。直至2001年,這一職業才首次出現在《中國職業大典》。同時,國家勞動部門推出試行標準。2002年,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證專案啟動。2005年國家出臺正式標準,對心理諮詢從業人員的培訓與資格認證提出更嚴格要求。心理諮詢師專業化程序開始。

  歷史原因造成心理諮詢業“三足鼎立”

20年前,團市委開設了一條“太陽熱線”,成為上海第一條面向青少年的心理諮詢熱線。可能正是這條幫助解決“成長的煩惱”的熱線,掀開了社會心理諮詢的序幕。王裕如從18年前開始接這條熱線,如今已成為上海青年幹部管理學院應用心理學副教授、上海知音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主任,而“知音”正是以心理諮詢及心理諮詢師培訓為主業的社會機構

在上海,最早以門診形式開展心理諮詢的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他們接診時發現,不少病人並非嚴重的精神病例患者,僅是有焦慮、抑鬱等神經症或其他較輕心理問題。於是,他們在1988年開設專門的心理諮詢門診。10年後,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正式成立。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在門診同時,還開設培訓班。中心現任院長肖澤萍博士介紹,他們為不少神經內科醫生作了培訓,促使一些綜合性醫院也開設了心理諮詢門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高校心理諮詢興起。1991年4月,麗娃河畔一排不起眼的小平房裡,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正式成立。1996年,它被上海市教委認定為上海市心理輔導站西部地區中心站和上海西南七校心理指導分中心,承擔了上海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樣板基地和工作人員培訓基地的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的德育課及政治思想工作面臨轉型,心理諮詢從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補充,在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但基本服務於校內學生。華師大在2003年成立學生髮展聯合服務中心,設於其間的心理諮詢中心不僅面向學生、輔導員,還向社會開放。

“目前,中國心理諮詢機構的構成,基本就是這三種:醫療系統、教育系統以及社會機構。”王裕如介紹。最初的社會機構可能也脫胎於前兩個系統,但隨著心理諮詢師職業的發展,“社會機構無疑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