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心理諮詢師>

大學聯考前後情緒的心理變化

心理諮詢師 閱讀(3.08W)

導語:有關調查表明,只有46%的高中生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或學習方法不當。而有學習計劃的學生也僅佔四分之一,缺乏計劃和學習方法不當的人固然難以對學習樹立起信心,心理有一種預期的緊張,對未知的考試結果過分擔心、期望和關注。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自我調控能力下降,自信心不足,心理總處在一種恐懼和緊張焦慮之中。

大學聯考前後情緒的心理變化

炎熱的武漢將大學聯考的考生灼傷了嗎?在結束了考試的焦灼之後他們所面臨的是什麼樣的情緒?考上大學高興?還是因落榜而獨自垂淚?是對踏入新一輪的學習重新體驗苦讀的焦慮?還是鼓足勇氣面對家人和社會的同情?

從心理動力學上來講,一般的考試並非簡單為通過數理化知識測試的過程,而是個人全面接受社會檢驗,確立自我的程式,大學聯考尤其如此,首先,大學聯考類似於未開化部落的成人儀式,在後者,個人必須通過獨自狩獵以證明自己是有能力適應社會、獨立生存的;而在前者,通過大學聯考讓家庭和社會認識自我能力並承認之,顯然大學聯考的內容和狩獵的物件要求不能太低,這就決定了大學聯考帶有相當的嚴厲性和限制性—並非每個人均能通過,在狩獵時還會因意外而身亡,同樣,大學聯考的失敗(或者預感要失敗的想法)相當於在狩獵中遭到重擊,不同的是在現代社會失敗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心理上的失敗有時大於真正意義上的失敗,比如有的考生在未收到入學通知書時就悲觀絕望地認為自己落榜了,產生了自殺的念頭並加以實施;其次要從大學聯考考生的年齡來考慮心理動力學方面的含義,這對理解考生考試前後的表現都不無俾益。考慮到考生均是在尖銳的衝突下煎熬、正處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此考試的好壞和後繼反應均需與這些衝突聯絡起來考慮。

在大學聯考中出現的關係為1、考生和教師(監考官)關係;2、考生之間的競爭關係;3、社會關係。考生常出現的衝突有依賴與自立性衝突、控制與放棄的衝突、自我價值衝突、負疚性衝突、性的衝突和認同性衝突等,如何來認識這些關係?如一貫表現良好的考生突然考試失常,考試前開始生病(胃疼、腹瀉、頭痛甚至發熱),這種訊號會在開始後持續下去,即便他/她勉強參加了考試,也會以頭天考試不理想為由拒絕繼續考下去,無論是誰也不能說服,甚至在一年後的複試中他/她又重蹈覆轍,這可能是負疚性衝突的表現,換句話說,監考官代替了父母的角色,考試則成為懲罰的象徵(嚴厲、不近人情),多數孩子在早年的印象中是害怕對父母進行反抗的,因此考試合格象徵著反抗父母,當然,害怕考試,或者考試發揮不正常也可能是依賴與自立衝突的表現,如果一個平素十分聽話和依賴性強的孩子要通過考試證明自己有能力脫離家庭,這對他/她來說可能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考試的成功不會給他/她帶來欣喜,相反,離開父母必須以體驗分離的痛苦為代價,那他/她寧願選擇失敗而留在家中,童年的經歷(如父母離異、自小受關心不夠)為可能的背景因素。有的孩子早在參加大學聯考前就遠離同學了,他們屬於那些平時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受到自我價值和認同性衝突的影響,他們早早地在內心中放棄了這場考試,對於他們而言,考試是父母親的事情,他們只是為著父母而參加考試,在學校他們是一群沉默寡言的群體,既不為老師所重視,也不為同學所接納,在家庭內則有來自父母過高的期望,他們弱小的自我被自己封閉起來,並象徵性地從學校退到家中。有的孩子控制慾特別強,認為自己只能考第一名,他們的家庭一貫這樣要求:出人頭地、做人尖子、做人上人為他們唯一的`目標,甚至上了分數線由於不能上他們心目中的一流學校而感到莫大的委屈,這是控制與放棄的衝突,對他們來講,不存在第二!最後,性的衝突是發生在青少年中最常見、最隱晦和最具殺傷性的衝突,雖然社會對早戀所持態度較從前已經大大地寬容(並非認同和容許),但性衝突並不僅僅表現在同齡人之間發生的浪漫之情,我常想將此形容為“天真無邪的愛慕”而與指向異性父母的強烈情感區分,發生在後者的被弗洛依德描述為“娥底浦斯衝突”的性幻想往往被幻想者本人所產生的強烈的道德意識硬生生地壓下去,因而顯得更具強迫性和破壞性,在這種自我否認的情緒的影響下,眾多的考生會出現各種抑鬱、強迫和焦慮的症狀,雖然與考試無關(而與其所處的年齡段有關),但它能影響考試的發揮,並且在其形式固定下來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個人的發展。

由於考試是現代社會不會改變的檢驗能力的一種工具(甚至會愈演愈烈),因考試而引發的問題還將存在下去,故理解上述症狀及其背後的含義對建立一套針對青少年心理而設計的支援系統特別有用,中學生心理諮詢和一般綜合醫院的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的工作人員和中學教師在掌握上面的知識後,就能理解並區分青少年的行為背後的含義,作出正確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