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 閱讀(3.17W)

情緒與認知不同,它似乎與個體的切身需要和主觀態度聯絡著。從這種聯絡中可以引申出情緒的兩種特殊存在形式,其一為內在狀態或體驗,其二是外顯表情。下面就讓小編為各位整理了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的相關資訊,歡迎各位查閱。

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

  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一)

一、 在校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的情緒基礎

情緒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它們的相互影響是情緒基本屬性起作用的體現。包括:

(一) 情緒的適應性和動機品質決定了存在著正性與負性的根本差異

(二) 情緒的等級結構與情境認知存在著一致性與矛盾

(三) 情緒的檢測功能導致情緒對自身系統的放大或削弱的影響

(四) 神經系統中樞與邊緣自主系統的相互作用導致情緒的不可控制它們之間的每一次活動均可達到協調而產生正性情緒並有益健康,也可以發生分裂而導致有害的負性情緒而影響健康。

二、 情緒疾病——抑鬱症

(一) 抑鬱的概念

抑鬱比任何單一負性情緒的體驗更為強烈和持久。抑鬱是一種複雜的複合情緒,主要包含著痛苦,並依據不同情況而合併誘發憤怒、悲傷、憂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緒。每個人都體驗過抑鬱,但由於過度壓力而情緒低落或絕望,失去興趣而不能勝任正常工作,甚至產生自殺企圖等極端意念和行為,就可能向異常情緒轉化而成為抑鬱症。

(二) 抑鬱症的症狀表現

(1) 精神症狀

1.心情、情緒的障礙

抑鬱在情緒層面上的症狀,即程度較強的憂鬱感等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憂鬱感、悲哀、說不出的不快、空虛、寂寞孤獨、無力、絕望、鬱悶、不安、焦躁等。

2.行為、思維受到限制,精神活動能力降低

處於抑鬱狀態的人,個人活動受到抑制,整個人處於“停滯狀態”,在思維上也會產生障礙,問題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現“腦筋轉不過彎來”“精力不集中”“什麼都想不起來,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斷”等現象。

3.自我概念的變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們在對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自我評價,並進而通過個體行為加以表現。陷入抑鬱狀態的人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懦弱無能感,失去自信,從而厭惡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產生一些認為自己很壞、很骯髒的想法。

4.思維上的變化

在抑鬱狀態下,在個體眼中,所有事情看起來都變得更悲觀了,考慮事情總往壞的方面想,整個人都處於絕望的情緒支配下,更有甚者,會出現妄想症狀。

(2) 身體症狀

1.睡眠障礙

抑鬱症必定表現出來的症狀之一,就是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分為入睡困難、易於驚醒、無法睡安穩、淺睡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驚醒,這常常引起人們心情抑鬱,總讓人覺得“明天又是一個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們產生自殺的念頭。

2.疲勞感

稍微做點事情或活動就感到疲勞,總覺得全身乏力、痠痛、懶散,給人的感覺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將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鬱不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還能夠擾亂人體平衡,結果導致植物性神經紊亂,從而使血液輸送出現障礙,最終出現頭部肌肉和神經痛,頭暈目眩,頭皮發麻等症狀。

三、 影響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對在校學生的影響

任何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只能順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影響,這是家庭影響的強制性,而家庭影響還具有無意識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員的許多特徵都具有相似性。

(1) 父母文化水平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對全國6箇中等城市的550個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子女的心理異常水平成反比例關係,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異常程度相對較大,有異常行為的子女多發生在父母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 問題婚姻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問題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和父母衝突。

(3) 家庭關係對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關係主要包括:父母關係、親子關係和三角關係。良好的家庭關係會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關係對子女有極大的傷害作用。

(二) 學校對在校學生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制定了學校教育在培養人、教育人方面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同時也說明,學校的任何變化都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

(1) 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學校環境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外環境是指學校以外的社會環境,包括外圍壞境、地區環境和社會環境。內環境是指學校內部結構和佈局。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通過滲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內環境則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師生交往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師生關係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關係,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影響。它能影響班級群體的主導氣氛,也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個性。正常和諧的師生關係會使學生形成更多的積極情緒,會使學生形成很多優秀的個性品質。

四、 在校學生抑鬱症的成因——長期性預防的出發點

(一) 客觀環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有許多研究和臨床證據支援抑鬱症與兒童時期的家庭狀況有關,特別是兒童遭遇父母的自殺。

(2) 個人認知歪曲

抑鬱症患者與正常人不同之處在於,早期創傷事件使他們具有抑鬱產生的易感性,通過替代性強化和自身標籤作用,他們發展了一些歪曲性思維模式為標誌的認知型別。

(3) 生活事件的作用

生活學習中凡是能造成強大精神壓力、嚴重的精神創傷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等事件都可能成為導致抑鬱的因素。

(二) 身體因素

(1) 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親屬的抑鬱症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可以說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且在性別上,女性抑鬱症比例要高於男性。

(2) 生化因素

身體內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抑鬱的產生。

由此可見,引起抑鬱的原因並不是單一的,而是錯綜複雜的。並且,在校學生,他們自身的心理髮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們的情緒產生異常。因此,預防在校學生抑鬱症的產生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二)

情緒,在心理學上的說法,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體驗,反映的是客觀外界事物與個體需要之間的關係。俄國偉大的偉大的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次跳動,對生活的每一印象易於感受,無論軀體和精神性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健康。”“一切頑固沉重的憂悒和焦慮,足以給疾病開啟方便之門”這位偉大的學者從生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情緒與健康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積極的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促進作用,然而,消極情緒的危害也挺大的。消極情緒一旦產生,一方面會引起個體整個心理活動失去平衡,如在憤怒或恐懼、狂喜等激情狀態下,就會出現意識狹窄,判斷力降低,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引起正常行為的瓦解;另一方面還可能引起身體器官等生理方面的一系列變化,如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瞳孔減小,呼吸頻率等,甚至血中化學成分也會發生變化,將對人的身體健康照成嚴重的影響。

在這個車水馬龍的現代社會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被這樣活那樣的事情影響著,並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特別是現代學生,越來越多的面對著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再加上自己對情緒的控制力不足,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那麼他們又會有什麼表現呢?

下面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

我以前上的是非師專業,但是拗不過家裡的強烈要求,我終於遞上了轉專業的申請,然後為了應付考試,可以在一個晚上間惡補線性代數,箇中滋味,也只有自己自己才能體會到。時間一天天過去了,這件事慢慢被淡忘下來,相反的,我和原來班裡的同學關係打的火熱,也許是第一學期的變故讓我決心改變自己。可是有一天,當轉成功的訊息傳下來,霎時間,我懵了!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我能適應嗎?還有那欠缺的8個學分 ……我似乎從未一次性處理過這麼多矛盾的事,最終我的情緒終於在一夜間崩潰,然而物件確是對我關懷備至的媽媽,而鬱悶、情緒極大的波動伴隨著我直到現在!

每一次,當媽媽問我和新同學相處的怎麼樣、學習是否跟的上、家教做的開心嗎這一類跟“師範”這個詞有點點關聯的時候,我便發了狂似的毫無理由的對媽媽發脾氣,可能由於平時溝通的少的緣故吧,我無法向她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我的心理活動很劇烈,我想說的事完完整整的在心中重複著。但是此時的我,只會很憤怒的說上一句不要管,想當老師自己當去。然後把所有的是填埋在心裡,有時候,甚至會感覺到自己胸口很疼,便強忍著,或者一個人呆著偷偷掉淚!可能你會覺得很好笑,既然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那麼又怎麼能期待得到別人的諒解呢?這麼做的後果當然只會把媽媽氣的流眼淚。我又何嘗不懂?但是,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的確,不良情緒能,失去理智和自制力。那麼是否有一種理性的情緒療法呢?據瞭解,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步驟如下:

1誘發性事件。

2由A事件引起的信念。

3情緒和行為的後果。

4與不合理信念辯論、對抗。

5辯論後產生新的情緒活行為後果。

在上面的事例中,事情已經很明確地擺在面前,但我就是不肯承認,不肯面對現實才會引發一系列的爭吵。從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首先,誘發性事件便是轉師範類專業。但是由於我在新的班級裡遇到的種種不愉快經歷以及沉重的壓力,造成對媽媽的怨恨。是這種所謂的“信念”讓我失去理智,無法自控!其實,媽媽也是為我以後的就業著想,出發點總是好的。而我也平時少跟別人溝通,以至於關鍵時候無法理性對待,只能用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有,我的情緒控制力教低,總是讓消極情緒占主導地位,調節情緒的方法也很不好,長期把不愉快的事情壓在心理,可能會導致抑鬱證,而到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情緒問題,而是典型的心理健康的問題了。

我們知道,情緒在青少年時期是非常混亂的,並伴隨著“狂風暴雨般”劇烈的情緒,一直到成年期才平靜下來,所以,學會情緒調節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效調節不良情緒有一下方法:

一、宣洩

學會宣洩,就是指通過適當的方式與途徑將不良情緒宣洩出來。一般來說,主要有這麼幾種:

①哭。哭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是人的不愉快情緒的直接外在流露。哭,可以讓不良情緒隨著眼淚釋放出來,對消極情緒起到緩解作用。

②喊。當有不滿情緒積壓在心中時,可以到空曠的地方去大喊幾聲,也可以唱唱歌,吼幾聲,發洩心中的一股"氣"。

③訴。當不愉快時,不要自己生悶氣,要學會傾訴。朋友聚一聚,把自己積鬱的消極情緒傾訴出來,以得到朋友的同情、開導和安慰。不過要指出的是傾訴的物件不僅僅是朋友,還可以是親人、老師、同學等。正如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二個快樂;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④動。打打球、散散步,跑兩圈,對著沙袋或牆壁痛擊一陣,也可以參加一些重體力勞動,這樣一來就可以把心理上的負荷變為體力上的能力釋放出去,氣也就順些了。

現實生活中宣洩的方法很多,人與人因個體差異和所處環境、條件各異,採用宣洩的方式也會不同。

二、轉移。所謂學會轉移,就是說為了控制住不良情緒,可以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動上去。比如,到田野裡走一走,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放鬆一下。

三、控制。所謂學會控制,就是在陷入不良情緒時,要主動調動理智這道"閘門"的力量,控制不良情緒。當你將要發怒的時候,可這樣來暗示自己:"別做蠢事,發怒是無能的表現。發怒既傷自己,又傷別人,還於事無補。"又如,當在學習中感到急躁厭煩時,可以自言自語:"不要急躁厭煩,急躁厭煩無濟於事,只會有害無益,只有刻苦用功,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這樣你就會有可能心平氣和,安靜下來。

四、改變。所謂學會改變,就是指改變對引起不良情緒的事物的看法,以改變我們的不良情緒。不良情緒的產生,通常是由於我們只注意到事物的負面或暫時困難的一面。如果換個角度,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正面或光明的一面,我們就會看到解決問題的希望,從而樂觀、自信起來。

五、自我疏導。人在遇到不良情緒的時候,如果不能自我調節,就會喪失繼續前進的勇氣。如果善於自我排解、自我疏導,就將不良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一些不良情緒的出現,常常是因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造成的。既不要把自己估計過高,也不要估計過低,既不要因為自己有某些長處而驕傲自滿,又不要因為自己的某些缺點短處而自卑自責。正確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會減少煩惱,保持樂觀奮發向上的心態。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識,產生不同的情緒。認識變了,情緒也會變化!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認識(即態度和觀念)。所以,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無論情緒是亮麗的還是陰暗的,它們本身都是正常的。因此,我們要認識它,接受它,並學會控制它。

  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三)

電影《以怒制怒》是一部情緒心理的電影,可以教會人們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我自己而言,沒有看結尾時,我的情緒有點波動,感覺很憤怒,看了結尾後才恍然大悟。 我覺得這部電影: 1教會人們,尤其是平常壓抑自己憤怒和不滿的人們,學會在適當的時候發怒,這樣,才會在日漸壓抑的生活中保持穩定的情緒,在別人都以為你很滿足時,告訴他們我對此很不滿,提醒別人重視你的工作以及重視你。

2、學會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重視和尊重。

3、清理自己成長過程中留在犄角旮旯的垃圾,是完成自我成長的一種方法。

電影中,運用了對抗’調節’承受’,’堅持等方式來調節心理。承受是主角大衛的主要調節方式。在飛機上讓空姐拿眼鏡,叫了幾次空姐一直在聊天,最後甚至不理大衛了。氣急敗壞的大衛因為一點誤會被控告毆打機組人員,法官判他參加情緒訓導班,以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他承受了。還有一次性情急躁的恰克卻在酒吧和人打架,原本是勸架的大衛被當作肇事者再一次上了法庭。又一次進了情緒訓導班,他又承受了。在整個電影過程中,主角大衛對女朋友的愛一直未變,尤其是最後去橄欖球場大膽示愛的情節充分說明大為已經學會對抗自己的懦弱和情緒變化。

由電影《以怒制怒》中的情緒調節方式,我們要學會憤怒的治療,也就是憤怒管理。我把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習表達憤怒。美國心理學家雅克·希拉爾說:“憤怒是一種內心不快的反應,它是由感到不公和無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無論是一觸即發,還是一味隱忍,憤怒都是壞情緒的紅色警報。壓抑憤怒會引起一系列的機能障礙:不滿情緒會轉化成一種內心的狂躁,讓神經飽受考驗,甚至變得更敏感易怒;怒火很可能會找到一個替罪羊,發洩在無辜者身上。而且只要不是過於激動,憤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當出現緊張情緒時,那些以短暫的憤怒做出反應的人,會有一種控制和樂觀的感覺。第二階段是自我控制憤怒,而不受環境的影響。憤怒是心理上的障礙,是影響你情緒的主要殺手,在你即將要憤怒時要在心裡對自己說“我為什麼要憤怒,這真的值得嗎,這有什麼好處,別人會對我產生什麼印象”。從而產生自己對自己的安慰,把憤怒消滅在萌芽狀態。第三階段是情感矯正,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專家說偶爾的憤怒並是件壞事,因為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憤怒的事,但如果長期壓抑自己,不講憤怒爆發出來將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傷害。憤怒本身不過是情緒冰山的一角,他並不是獨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緒所引發,所以既然不可避免,我們做的不是壓抑憤怒而是找到引發自憤怒的情緒,從而去掉憤怒帶來的負面影響。

憤怒是困擾我們情緒正常的不利方面,管理好了憤怒對我們日常情緒有著積極的作用,不要用憤怒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很多時候憤怒來自於我們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