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職業>能源審計師>

節能減排的意義途徑及策略

能源審計師 閱讀(2.95W)

我國目前的資源環境狀況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如不利即著手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將受到嚴重製約和影響。那麼,我們應該提倡節能減排,下文就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節能減排的意義途徑及策略,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節能減排的意義途徑及策略

  1. 節能減排的意義

許多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的資源環境狀況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如不利即著手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將受到嚴重製約和影響。為此,“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60%;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成效”的節能減排目標。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各項經濟指標完成得較好,但節能減排目標,雖然各方面高度重視,採取了不少措施,但仍未能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可以預見,整個“十一五”時期,節能減排工作任務將相當艱鉅。因此,國務院成立了節能減排領導小組,溫總理親任組長,可見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艱鉅性。

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政治意義。“十一五”規劃已明確地提出節能減排的目標,這是政府對全社會的莊重承諾,目標能否如期實現,事關政府形象和威望;而且,節能減排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舉措。

第二是經濟意義。在巨集觀經濟發展上,如果再按原來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實現2020年GDP再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是不可能的。據中科院測算,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這種浪費型發展模式使煤、電、油、運“荒”聲一片。即便不考慮環境汙染因素,支撐GDP翻兩番的資源和能源也將難以為繼。在微觀經濟發展上,節能減排是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必要措施。對企業而言,若不及早的進行節能降耗,一方面將面臨著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而且將會隨著政府環境管理的越來越嚴格而付出更高的代價,影響其競爭能力。

第三是社會意義。國際上有研究發現,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儘管經濟快速增長,人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擁有的物質產品數量越來越多,但人們的幸福指數卻並沒有多少改善。不可否認,中國近年快速的經濟增長對百姓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很大,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經濟快速發展的負面影響和目前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經濟增長、物質產品的豐富化和人類幸福並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人們必然對良好的環境質量產生需求。以水資源為例,目前全國有70%以上河流湖泊找到不同程度的汙染,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其中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如果經濟發展的結果是人 本文是在南京政府節能減排領導小組組織的針對領導幹部宣傳培訓會議上的演講稿,也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案“消費視角下的江蘇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研究(編號:06JSBYJ015)”的部分成果。

  2. 生產環節的節能減排

2000日本年產業廢棄物總量4億噸,而一般廢棄物0.5億噸,可見企業是減排的重點所在。

2.1 企業節能減排動力不足的理論分析

與個人相比,企業作為一個盈利性的組織可以說是純理性的,其一切行為都以經濟利益為基本的考量依據。企業節能減排動力不足的解決方案,經濟學早已提供除了解決方案,即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具體而言,通過制度設計將目前由社會負擔甚至由子孫後代負擔的成本內化為企業的成本負擔。

但中國目前面臨的實際狀況可能並非像理論所闡述得那麼簡單,因為我們畢竟還需要站在自己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以解決我們所面臨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必須要在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之間艱難地進行平衡。對企業而言,主觀上也並非都不願意節能減排,實際情況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給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帶來了難度。

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帶來全球性的資源整合,引起水平化的產業分工,結果是高資源消耗和高汙染排放的製造環節被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著名的微笑曲線已經揭示出了這一現象。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的全球分工需求正好不謀而合,在我們成為“世界製造工廠”的同時,我們也背上了資源環境的包袱。從資源環境角度看,即便我們正的成了世界製造工廠,也沒什麼可以慶幸的。所以有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目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代之的應該是以區域為基礎的經濟體系。

其次,製造業裝備落後乃至製造業基礎較差是高能耗和高排放的重要原因。作者曾經瞭解過某水泥、化工產品生產企業,他們認為高消耗和高排放的主要原因是裝備水平。較低的裝備水平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得到徹底的改善。對企業而言,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不僅面臨經濟上的困難,要冒一定的經濟風險,更為關鍵的是缺乏足夠的經濟動力,許多“五小企業”若不強制關停的話,在市場中仍能生存,說明即便是高消耗和高排放,市場仍存在一個足夠的利潤空間。而當一個企業即便在高能耗和高排放的情況下仍有足夠的利潤空間的話,很少有企業會去冒這方面的投資風險。

第三,經濟發展速度過快,資源能源需求旺盛,帶動價格上漲,不僅激勵企業擴大生產,加劇資源、能源的緊張局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使企業失去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排放的經濟動力,因為價格的上漲足以彌補高消耗形成的成本支出。例如,2年前,水泥等資源價格上漲了一倍還多,在這種市場格局下,企業是不可能有精力顧的上節能降耗;再如,近年來電力需求就刺激了一大批小火電專案的上馬,可即便是小火電專案,仍有盈利的空間。所以,對企業而言,經濟激勵可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四,政府、企業、乃至全體公民的環境道德觀念尚未建立。政府在對待經濟發展問題上的立場及政策導向長期以來偏向經濟發展,主客觀方面都縱容了企業的高汙染和高消耗行為,即便今天突然轉變立場與態度,由於路徑依賴和發展慣性的存在,企業一下子很難在短期內徹底的發展變化。對企業而言,環境道德感不強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國內企業進行ISO14000認證的企業一定沒有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多。近年歐洲進行的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一項很有意思的結果,即今天的企業形象更多地取決於企業的道德而非企業的視覺標識,這裡的道德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待勞工方面的道德,近年來中國的血汗工廠問題已經引起有關人士的主意。另一方面就是環境道德。《財富》雜誌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建議將道德標準增加進現有的產品質量標準中去,是非常有道理的。對消費者而言,目前的環境意識較差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如一次性用品的消費、奢侈性消費等現象非常普遍,對消費環節而言,不僅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而且,消費者的覺悟還會形成一種市場力量,對企業形成重要的約束。

實際上導致目前資源環境狀況的原因還有很多,並非是某一方面或某一環節的問題,改善目前狀況的基本途徑全方位的和全社會的。

2.2 生產環節節能減排的基本對策

2.2.1 企業視角

樹立綠色經營理念。綠色經營不僅關係到企業形象,關係到能否融入到綠色產業鏈,關係到未來企業的競爭優勢。過去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來自低成本、差別化和專門化,但這都是建立在高排放的基礎之上的,未來的競爭優勢必然是建立在低消耗和低排放基礎上的低成本、差別化和專門化。

產品進行生態設計。即運用“迴圈思維”,著眼於整個產品生命週期,在設計產品時充分考慮其從生產、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全過程。產品的環境影響有80%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已經形成了,傳統的產品設計並沒有考慮到環境影響,生態設計的目的就是提高材料、能源和其它資源的使用效率,如何預防汙染和廢物的產生以及在產品使用壽命結束後如何在使用或再迴圈等等。

進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技術在中國已推行了很長時間,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其主要原因還是企業缺乏足夠的動力,所以,推進清潔生產的首要前提是進行制度建設,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

2.2.2 政府視角

提升全民環境意識,培育環境道德。其中首要的是做好自身的表率作用,透過綠色採購促進辦公和公共產品消費中的環境友好型消費;其次,建立和完善環境教育體系。促進可持續消費有兩種途徑,一是行為途徑,二是價值觀途徑,價值觀途徑如果其重要作用的話,那麼我們只能寄希望的奇蹟在下一代身上發生了,改變價值觀念主要靠教育,而目前中國小的環境教育的狀況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是令人堪憂的。

大力促進技術創新,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微笑曲線已經揭示出產業鏈中不同環節的利潤厚薄程度,實際上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據的位置不同,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的程度也不同。在缺乏原始創新的前提下,唯一的選擇只能是處於產業鏈中的'不利位置。此外,不同的產業結構也決定著不同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的狀況,例如服務業其資源消耗的密度就較低,所以積極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同樣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策略。

政策上強化排出者責任和擴大(延伸)生產者責任。排出者責任制度是將環境成本內部化的重要制度,體現了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目前許多地方汙染物排放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是排出者責任制度的缺乏、力度不到位或執行不到位等。例如,城市生活垃圾收費制度,除了起到解決原來由政府承擔的部分垃圾處理費用外,並沒產生任何抑制垃圾排放量的作用。而擴大生產著責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激勵企業從源頭上著眼於產品生命週期考慮產品的環境影響,通過誰製造誰回收(處置)制度,促使企業在產品設計是就考慮產品廢棄後的回收處置問題。

2.2.3 社會公眾視角

社會公眾的力量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力量因素。社會公眾包括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和普通公民。在發達國家社會公眾已成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其身體力行,親身實踐可持續行為外,還起著傳播和監督的作用。例如,綠色和平組織如今已產生廣泛的世界性的影響,對傳播環境理念發揮重要的作用。還有,公眾的道德型消費就會形成一種市場力量對企業產生約束,為企業提供環境經營的動力。

  3. 消費環節的節能減排

3.1 消費對節能減排的意義

1992年裡約地球峰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導致目前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的主要成因是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形態。可見目前不僅是目前的生產方式出現了問題,而且,目前的消費方式同樣存在問題。但是,目前各地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我們或多或少的存在重生產環節輕消費環節、重技術層面輕文化、價值觀層面的問題。這實際上發達國家80年代可持續發展努力的重點,如今,許多人已經發現如果不從消費環節解決問題的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消費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比生產方式的轉變更為困難。對消費環節的重視其原因主要表現在:

(1)生產與消費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環節,消費對生產具有決定意義,有什麼樣的消費方式才會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

(2)消費與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緊密相連,生活就是在消費,消費就是生活。消費不僅牽涉到資源、能源的消耗和汙染物的排放,還涉及到我們的生活質量。許多不可持續的消費現象與現有的社會經濟技術系統具有密切的關係。例如,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競爭機制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使得許多人心理壓力加大和閒暇時間減少,而現有的工資制度對高工作效率和高工作質量的員工,獎勵的是更多的金錢而不是更多閒暇。因此,對個人而言,時間變成緊缺的資源,為了緩解心理壓力和節約時間,人們往往會進行要素替代,加大物質資源的消費以節約時間。例如,快餐食品、一次性用品的消費等都與此有關。

(3)消費行為十分複雜,改變消費行為具有較大的難度。首先,消費行為會隨著技術發展的而發生變化,即存在所謂的“反彈效應”,從而部分抵消甚至出現負面的環境效果。例如,由於使用了節能燈泡,消費者可能會把原來不需要照明的院子也點亮,因而導致節能技術無法產生預期的環境效果;再如,辦公自動化技術實際上已從技術層面解決了紙張的消費問題,實現無紙化辦公,但實際情況是我們今天的紙張消耗遠比以前要多。其次,消費本身具有多重含義,從生物學角度看,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因而就需要吸引異性和哺育後代,為此,就需要擁有儘可能多的物質產品,對產品的佔有實際上是人的天性;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消費的目的是為了自我認同和得到社會認同,使自己歸屬於某一階層和把自己與其他階層區別開來,因而消費品就具有了符號化的意義,出現了“炫耀性消費”。古代人們通過做什麼來表現自我,而現代則通過擁有什麼來表現自我。而且有時消費者會發現被鎖定在一定的消費狀態,不得不進行消費,例如,購買電腦可能並非因為自己的實際需要,而僅僅是因為鄰居和同事都買了。第三,消費者的消費有時僅僅出於一種習慣,消費者的行為並非總是理智的,例如,憑價格進行購買,憑品牌進行購買,而習慣一旦形成,改變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

3.2 可持續消費的三個層面

許多消費實際上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而家庭消費的重點領域在交通、食品和居住方面。挪威的消費者研究協會也成立了綠色家庭預算組織,曾對家庭消費的主要的十個領域的可接受措施進行建議和指導,他們建議家庭消費模式的轉變需要的三個層面上進行:

第一層面是產品層面。在此層面上環境友好型產品的消費成為一種習慣性的選擇,除了會產生財政方面的影響之外,這種轉變不需要改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二層面是服務和組織層面。這個層面於是這需要重新定義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在某些領域家庭消費需要的是服務而不是產品,這一層面的基本建議是如何從市場獲得一定水平的服務的同時伴隨著較低的能源消耗。如汽車共享系統、危險化學品管理、施樂公司的檔案影印服務等等。我國同樣面臨著此類問題,例如教科書為什麼不能回收再用?

第三層面的轉變是減少消費需求。這一層面需要徹底的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這一層面最為困難,但這種呼聲我們實際上老早就知道,幾年前就曾有人問過我們是否需要這麼快的電腦等問題。現代“拼命工作-拚命賺錢-拼命消費-拼命廢棄” 的生活方式最終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快樂,雖然我們擁有的物質產品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但社會上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實際上也空前的增多了。從長期看,進行社會系統變革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3.3 促進消費者行為轉變的實踐

國際上促進可持續消費的實踐曾作過許多努力,本文重點介紹兩個方面的實踐活動。

(1) 資訊化運動

許多不可持續的消費現象是由資訊缺乏原因導致的。例如消費者不知道產品的環境危害,像電池的危害性就不會有許多人知道,其原因可能是企業有意或無意的隱瞞造成的,因此,環境資訊公開對促進可持續消費具有重要意義。資訊化運動還包含宣傳運動,其理論基礎是勸說理論。

(2) 以社群為基礎的社會營銷

社會營銷概念產生於上世紀70年代,是指運用市場營銷的原理與技巧倡導某個社會運動、觀念或行為。今天社會營銷概念已演變為社會變革管理科學,具體指設計、設施和控制變革運動,實現在一個或幾個目標群體中提高某種社會觀念或實踐的接受程度的目的。被認為是一種用於變革行為的戰略。

以社群為基礎的社會市場營銷是社會市場營銷找到了落腳點,其一是因為社群是整個社會的一個部分,社會的變革必先從社群變革開始,要促進整個社會消費行為的轉變,從社群入手是必然的;其二,推動一項社會變革離不開有力的組織者,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其影響力和行動能力都是有限的,倘若在全社會同時展開變革消費行為的運動,往往缺乏具有足夠影響力和行動能力的組織者,而在特定的社群要尋找這種角色卻要容易得多;其三,社群之間往往存在顯著的差別,這種差別決定著改變消費者行為策略上的差別,所以,以社群為基礎的開展社會市場營銷更有針對性。

以社群為基礎的社會營銷實踐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即針對需要轉變的行為識別行為轉變的障礙;針對上述障礙使用行為轉變工具設計社群社會營銷計劃;在社群中進行小範圍的試驗並推廣到整個社群和實施效果的評估。

以社群為基礎的社會營銷常用的行為轉變工具主要包括:獲得承諾、恰當提示、建立規範、有效溝通、經濟激勵以及提供便利等。

實踐證明,以社群為基礎的社會營銷在促進向可持續消費行為轉變方面效果良好。

  4. 結語

總之,節能減排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既需要在生產環節上,也需要在消費環節上進行努力;既需要進行硬的投入,也需要進行軟的投入;既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企業、社會公眾的努力,不同的角色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通過共同努力才是解決目前資源環境問題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