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執業藥師>

執業藥師藥學綜合知識高頻知識點

執業藥師 閱讀(3.04W)

執業藥師是藥物的專家,同時是解答市民大眾有關藥物問題的最適當人選。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執業藥師藥學綜合知識高頻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執業藥師藥學綜合知識高頻知識點

  澱粉酶(AMY)

(一)簡述

澱粉酶在體內的主要作用是水解澱粉,生成葡萄糖、麥芽糖、寡糖和糊精。澱粉酶分子量較小,可從腎小管濾過直接排出,當形成巨澱粉酶後因分子量大,所以不能從腎臟排出,導致血液中的澱粉酶活性升高,而尿中的澱粉酶活性低於正常。

參考範圍:速率法

血清80~220U/L

(二)臨床意義

1.澱粉酶增高

血清澱粉酶活性測定主要用於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急性胰腺炎發病後2~12小時,血清澱粉酶開始升高,12~72小時達到高峰,3~4日恢復正常。血清澱粉酶升高尚可見於急性腮腺炎、胰腺膿腫、胰腺損傷、胰腺腫瘤引起的胰腺導管阻塞、腎功能不全、肺癌、卵巢癌、腮腺損傷、膽囊炎、消化性潰瘍穿孔、腸梗阻、腹膜炎、急性闌尾炎、異位妊娠破裂、創傷性休克、大手術後、酮症酸中毒、腎移植後、肺炎、急性酒精中毒等。

2.澱粉酶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澱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聯合測定可提高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性。同時測定澱粉酶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並計算其比值也可提高對急性胰腺炎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血肌酐(Cr)

(一)簡述

血肌酐的濃度取決於人體的產生和攝入與腎臟的排洩能力,血肌酐基本不受飲食、高分子代謝等腎外因素的影響。在外源性肌酐攝入量穩定,體內肌酐生成量恆定的情況下,其濃度取決於腎小球濾過功能。因此,血肌酐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準確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損害程度。

人體腎功能正常時,肌酐排出率恆定,當腎實質受到損害時,腎小球的濾過率就會降低。當濾過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後,血肌酐濃度就會急劇上升。

Taffe法

男性:62~ll5μmol/L

女性:53~97μmol/L

苦味酸法

全血:88.4~176.8μmol/L

血清:男性53~106μmol/L

女性44~97μmol/L。

(二)臨床意義

血肌酐增高見於:

(1)腎臟疾病

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硬化、多囊腎、腎移植後的排斥反應等,尤其是慢性腎炎者,Cr越高,預後越差。

(2)其他

休克、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失血、脫水、劇烈活動。

血肌酐檢測值增高主要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等。腎臟疾病。當上述疾病造成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時,由於腎的'儲備力和代償力還很強。所以,在早期或輕度損害時,血中肌酐濃度可以表現為正常,僅當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30%~50%時,血中肌酐數值才明顯上升。

在正常腎血流條件下,血肌酐l76~355μmol/L時,提示有中度至嚴重腎損害。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時測定更有意義,如兩者同時增高,表示腎功能已受到嚴重的損害。

 血清尿素氮(BUN)

(一)簡述

尿素是人體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氨在肝臟尿素迴圈中也合成尿素。血清尿素氮主要是經腎小球濾過而隨尿液排出體外,比例約佔90%以上。當腎實質受損害時,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致使血液中血清尿素氮濃度增加,因此通過測定尿素氮,可瞭解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參考範圍: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嬰兒、兒童:1.8~6.5mmol/L

(二)臨床意義

1.血清尿素氮增高

(1)腎臟疾病

慢性腎炎、嚴重的腎盂腎炎等。腎功能輕度受損時,尿素氮檢測值可無變化。當此值高於正常時,說明有效腎單位的60%~70%已受損害。因此,尿素氮測定不能作為腎病早期腎功能不全的測定指標,但對腎衰竭,尤其是氮質血癥的診斷有特殊的價值。

(2)泌尿系統疾病

泌尿道結石、腫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疾病使尿路梗阻等引起尿量顯著減少或尿閉時,也可造成血清尿素氮檢測值增高(腎後性氮質血癥)。

(3)其他

脫水、高蛋白飲食、蛋白質分解代謝增高、水腫、腹水、膽道手術後、上消化道出血、妊娠後期婦女、磷、砷等化學中毒等,心輸出量減少或繼發於失血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腎臟灌注下降均會引起BUN升高(腎前性氮質血癥)。

2.血清尿素氮降低

急性肝萎縮、中毒性肝炎、類脂質腎病等。

  腎功能檢查

腎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分泌和排洩尿液、廢物、毒物和藥物;調節和維持體液容量和成分(水分和滲透壓、電解質、酸鹼度);維持機體內環境(血壓、內分泌)的平衡。

腎臟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皮質中主要有腎小球、近曲和遠曲小管、集合管;髓質中主要為髓袢及集合管遠端。腎臟的工作量極大,每日經腎小球濾過的血漿大約180L。

因此,變態反應、感染、腎血管病變、代謝異常、先天性疾患、全身迴圈和代謝性疾病、藥物、毒素對腎臟的損害,均可影響腎臟功能,主要表現為腎功能檢查指標的異常,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抗-HBc、HbcAb)

(一)簡述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是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對應抗體,也非中和抗體,

即不能抑制HBV的增殖。是反映肝細胞受到HBV侵害後的一項指標,為急性感染早期標誌性抗體,常緊隨HBsAg和HBeAg之後出現於血清中,主要包括IgM和IgG兩型,抗HBc-IgM對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病情監測及預後的判斷均有較大的價值,因此,常以抗HBc-IgM作為急性HBV感染的指標。

參考範圍:ELISA法或化學發光法

陰性

(二)臨床意義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陽性見於:

(1)抗HBc-IgM陽性是診斷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斷病毒複製活躍的指標,提示患者血液有較強的傳染性,比HBeAg敏感得多,抗HBc-IgM陽性尚可見於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患者。

(2)HBc-IgG陽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則表示既往感染過HBV,具有流行病學的意義。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檢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體同為陽性,在臨床上稱為“大三陽”;在其血液中檢測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同為陽性,在臨床上稱為“小三陽”。

“大三陽”說明HBV在人體內複製活躍,帶有傳染性,如同時見AST及ALT升高,為最具有傳染性的一類肝炎,應儘快隔離。“小三陽”說明HBV在人體內複製減少,傳染性小,如肝功能正常,又無症狀,稱為乙型肝炎病毒無症狀攜帶者,傳染性小,不需要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