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護士資格>

2017年初級護師複習筆記:癲癇

護士資格 閱讀(2.87W)

不放過每一個知識點,尤其對容易混淆的東西要下更大工夫搞清楚,基礎要牢固,本站小編整理了2017年初級護師複習筆記:癲癇給大家,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17年初級護師複習筆記:癲癇

  癲癇的臨床表現

1.部分性發作最常見的癲癇發作型別,發作時程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以發作性一側肢體、區域性肌肉感覺障礙或節律性抽動為特徵,不伴意識障礙為單純部分性發作,伴有意識障礙且發作後不能回憶的稱複雜部分性發作(病灶部位多在顳葉)。

2.全面性發作特徵是發作時伴意識障礙或以意識障礙為首發症狀。

(1)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又稱大發作,以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為特徵。發作前有前驅症狀如頭暈、氣血上湧、上腹部異常感、幻覺等,發作分3期。①強直期:突然意識喪失,跌倒在地,全身骨骼肌持續性收縮,眼球上翻、喉部痙攣發出尖叫、口先強張而後突閉、頸部和軀幹先屈曲後反張、上肢屈曲、雙拇指對掌握拳、下肢伸直、呼吸暫停、瞳孔散大及對光反射消失,持續10~20秒,可有尿失禁;②陣攣期:全身肌肉節律性一張一弛地抽動、由快變慢,最後一次強烈陣攣後抽搐突然終止,但意識、呼吸、瞳孔均無恢復,持續約1分鐘;③驚厥後期:抽搐停止,口鼻噴出泡沫或血沫,進入昏睡狀態,生命徵逐漸恢復正常、逐漸清醒,清醒後對發作過程全無記憶,自發作開始至意識恢復歷時5~10分鐘。

(2)失神發作又稱小發作,多見於兒童。突然意識短暫中斷,停止當時的活動,呼之不應,兩眼瞪視不動,手中持物墜落,持續3~15秒鐘後立即清醒,繼續原先的活動,對發作無記憶。

(3)肌陣攣發作突然、快速、短暫的肌肉或肌群收縮,一般無意識障礙。

(4)陣攣性發作全身重複性陣攣性抽搐,恢復較強直-陣攣發作快。

(5)強直性發作全身強直性肌痙攣,伴瞳孔擴大、面色潮紅等表現,常在睡眠中發作。

(6)無張力發作部分或全身肌肉的張力突然降低,表現為張口、垂頭、肢體下垂和跌倒,持續1~3秒,發作後立即清醒並站起。

3.癲癇持續狀態是指一次癲癇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或連續多次發作、發作間期意識或神經功能未恢復至正常水平。任何型別均可出現癲癇持續狀態,通常是指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所致的持續狀態。多由於突然停用抗癲癇藥或因飲酒、感染、孕產等所致,常伴高熱、脫水和酸中毒,繼而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可致病人死亡。

  癲癇的'輔助檢查及治療要點

  輔助檢查

1.腦電圖檢查發作時有特異性的腦電圖改變,對本病診斷、分型、估計預後及手術前定位有價值。

2.頭顱X線、腦血管造影、頭顱CT及MRI檢查有助於發現繼發性癲癇的病因。

  治療

發作時的治療以預防外傷及其他併發症為原則,而不是立即用藥;發作間歇期除病因治療外,應定時服用抗癲癇藥物。常用藥物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迦地那、丙戊酸鈉、乙琥胺等,根據發作型別選擇相應的藥物,如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首選丙戊酸鈉,次選苯妥英鈉;繼發性癲癇或原因不明的全身性強直陣攣發作首選卡馬西平,次選迦地那;失神發作首選乙琥胺,次選丙戊酸鈉;複雜部分性發作首選卡馬西平,次選苯妥英鈉。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在吸氧、防護的同時應儘快制止發作,首選地西泮10~20mg靜脈注射,必要時可重複。

  癲癇病人的護理

1.發作的護理

①有發作先兆時,迅速將病人就地平放避免摔傷,解鬆領釦和褲帶,摘下眼鏡、假牙,將手邊的柔軟物墊在病人頭下,移去病人身邊的危險物品,以免碰撞。

②發作時將病人的頭部放低,偏向一側,使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由口角流出,床邊備吸引器,並及時吸除痰液,不可強行餵食,以保持呼吸道通暢;用牙墊或厚紗布墊在上下磨牙間,以防咬傷舌頭及頰部,但不可強行硬塞;抽搐發作時,切不可用力按壓肢體,以免造成骨折、肌肉撕裂及關節脫位;發作後病人可有短期的意識模糊,禁用口表測量體溫。

2.用藥護理藥物治療原則為從單一小劑量開始、儘量避免聯合用藥,堅持長期服藥、療程一般為4~5年,遵循緩慢和逐漸減量的停藥原則。注意觀察和處理藥物的不良反應,多數抗癲癇藥有胃腸道反應,宜分次餐後口服,服藥期間定期檢查血象和肝、腎功能。

3.癲癇持續狀態的護理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按醫囑緩慢靜脈注射地西泮,速度不超過每分鐘2mg,必要時可在15~30分鐘內重複給藥,密切觀察呼吸、心律、血壓變化,如出現呼吸變淺、昏迷加深、血壓下降,宜暫停注射。保持病室環境安靜、光線較暗,避免外界各種刺激,床旁加床檔,關節、骨突處用棉墊保護,以免受傷。連續抽搐者應給氧,控制入液量,快速靜滴脫水劑,以防腦水腫。

4.心理護理指導病人自我調節,正確面對疾病,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鼓勵家屬、親友向病人表達不嫌棄和關心的情感,解除病人的精神負擔,增強其自信心;指導病人承擔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鼓勵參與各種社交活動。

5.健康教育堅持長期正規服藥,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鼓勵參加社交活動,隨身攜帶病情診療卡,禁止從事有危險的活動,如駕駛、游泳、帶電作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