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英語>職稱英語>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職稱外語不再是“硬槓槓”

職稱英語 閱讀(7.43K)

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關於職稱英語的最新訊息: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職稱外語不再是“硬槓槓”,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職稱外語不再是“硬槓槓”

原標題:人才制度改革意見出臺 解析影響你我的“乾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基本走勢,對人才事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覆強調要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近日,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給出了明確的制度安排。記者梳理髮現,《意見》全文6000多字,分為9個部分30條具體意見,條條都有“乾貨”。

“研究制定”一詞出現14次 涉及多項重大改革

作為我國首個關於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綜合性檔案,該《意見》在頂層設計上對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等進行了全面部署。記者檢索全文,“研究制定”一詞出現14次,涉及多項重大改革。

其中,“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的政策措施”這一條,在許多人的“朋友圈”裡熱傳。“離崗創業”有了制度保障,讓許多體制內的科研人才躍躍欲試。

不僅“體制內”的人可以出來,“體制外”的人也可以進去。在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方面,第十八條明確指出,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政策措施,注重人選思想品德、職業素養、從業經驗和專業技能綜合考核。

對於人才管理,要求糾正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防止簡單套用黨政領導幹部管理辦法管理科研教學機構學術領導人員和專業人才。此外,還將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事業單位的“編制”管理方式也將迎來改變,對符合條件的公益二類事業單位逐步實行備案制管理。

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職稱外語不再是“硬槓槓”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的評價標準,往往指引著人才的培養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印發的《意見》中,人才評價機制做出眾多調整。“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因與科研人員切身利益相關,引發較多關注。

《意見》指出,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強調社會評價。注重引入國際同行評價。

此外,還將建立符合中國小教師、全科醫生等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探索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辦法。

年薪、股權、期權 鼓勵創新有哪些新舉措?

“創新創業”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的又一高頻詞。為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也是“蠻拼的”。

比如,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權,除事關國防、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行政主管部門不再審批或備案。

比如,研究制定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才股權期權激勵政策,對不適宜實行股權期權激勵的採取其他激勵措施。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擔任領導職務科技人才獲得現金與股權激勵管理辦法。

再比如,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經所在單位同意,可在科技型企業兼職並按規定獲得報酬。允許高校、科研院所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科技人才兼職。

這些激勵制度,大大放開了高校、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准入門檻,解除了原有的體制機制“羈絆”,通過市場的作用充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對於技術技能人才的激勵辦法,則探索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試行年薪制和股權制、期權制。

海外人才簽證居留條件放寬 匯聚全球人才

從人才自由流動的角度,中國“綠卡”能否降低門檻,戶籍身份壁壘能否破除,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此次《意見》的出臺,給出了明確的路徑。

《意見》指出,完善海外人才引進方式。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更大力度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敞開大門,不拘一格,柔性匯聚全球人才資源。

“對外國人才來華簽證、居留,放寬條件、簡化程式、落實相關待遇。整合人才引進管理服務資源,優化機構與職能配置。”《意見》中明確寫到。

如何破除人才流動障礙?也有了相應指導意見:打破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係等制約,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流動、有效配置。建立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優先落戶制度。加快人事檔案管理服務資訊化建設,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辦法,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

專家認為,破除在人才流動中設定的諸多硬性條件,有利於為人才流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