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舞蹈>中國舞>

關於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發展

中國舞 閱讀(5.99K)

舞劇是舞臺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臺藝術。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了關於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發展,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關於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統式結構在舞劇創作中佔主流地位,如《寶蓮燈》、《小刀會》、《白毛女》等均為傳統式結構的代表作品。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舞劇的作品中出現了以人物內心活動來組織舞劇結構的框架,即“心理結構”,這才脫開了原有傳統舞劇結構的創作模式。從早期的芭蕾舞劇《魂》到現代舞劇《閃閃的紅星》,“心理結構”方式打破了傳統式結構模式,並在中國舞劇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一、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歷史回顧

新時期以來,“心理結構”方式在舞劇發展的歷史中有兩個比較繁榮的創作時期。在這兩個歷史階段中,湧現出多部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優秀作品。充分展現了舞劇“心理結構”方式擅長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的創作優勢。

  1、探索的高潮期(1980——1985)

1980年作為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創作的`起始時間,是因為大量具有“心理結構”方式特點的作品出現。雖然這一時期中國舞劇“心理結構”方式的創作規律尚未成熟,但是在《魂》、《家》、《蘩漪》等舞劇作品中已經呈現出淡化情節的衝突,注重心理描寫的結構特點。肖蘇華指出“根據於平的分析,當時有三路人馬幾乎同時開始向舞劇‘心理’結構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