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舞蹈>民間舞>

東北秧歌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民間舞 閱讀(2.25W)

東北大秧歌,展現了東北人豪爽的性格。小編整理了東北秧歌的藝術特色,歡迎欣賞與借鑑。

東北秧歌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藝術特色:

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表現出來。“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豔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 《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曲調進行表演。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文化涵義:

東北大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所以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物件,起碼是要給得起賞錢的才能去,否則人吃馬喂各種費用就難以開銷了。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熱鬧。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

東北大秧歌的歷史秧歌源於漢民族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至今已有千年。秧歌隊通常扮作生活中或歷史神話的人物或方陣,由領舞者指揮,集體走出各種隊形或圖案,傳統花樣的二龍吐須,卷白菜心,基本動作較簡答,仿造民間勞作的'基本動作,比如揮臂跳躍、扭腰甩肩,4拍一小節,前3拍向後,後一拍退回,為增加場面的生動和演出效果,秧歌隊一般要配備如扇、帕、傘、棒之類的簡單道具。演唱基本是從流行的民間小調中借鑑,與專業演出團體常為某主題單獨創作主題曲就很不一樣。有的秧歌本身也發展成了戲曲。

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佈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如集本地擅長於此道者,並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

表演形式:

地秧歌,也稱地蹦子,包括"要龍”、 "旱船”、 "老漢推車”、 "鬥獅子”等。有時還加一些喜劇人物形象來渲染氣氛,如"傻柱子”和"大家老婆”等。

踩高蹺,踩高蹺它也分高、低兩種:高的為"高跣”,低的叫"踩寸子”。高蹺的扮演者所扮演的人物為:頭蹺:武丑打扮,手持馬鞭,是全隊的指揮。二蹺:武旦打扮,亦持馬鞭。老蒯、彩婆子,穿農村中生活服裝,持長煙袋鍋子或棒槌。上裝:梳大辮扎綵球,彩色大襟上衣、長裙,手持扇子或手巾,一般為兩三名。下裝:穿帶短水袖大襟上衣,長褲,腰扎綵帶。一般為兩三名。漁翁、漁女,戲曲打扮。其他還有傻柱子、白蛇、許仙、青蛇等戲曲人物。互相扭逗,雙人對舞。由上、下裝為一組,稱作“一幅架”。最好的一幅架排在佇列的最後,叫作“底鼓”或“壓鼓的”,集體表演時,伴奏樂隊的鼓手,根據他倆的示意變換鼓點,全隊行進由頭蹺率領並指揮。東北大秧歌具有扭、扮、唱、逗、耍、雜等多種技巧,具有有各種不同人物的形象,取材大都來源於《西遊記》、《白蛇傳》、《梁祝》等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