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影視戲劇>

戲曲唱腔介紹

影視戲劇 閱讀(1.25W)

中國戲曲主要將就唱,川劇也一樣。高腔是川劇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聲腔形式,主要特點是:行腔自由,為徒歌式,不用伴奏,只用一副拍板和鼓點調劑,節奏高腔的唱腔高昂響亮,婉轉悠揚,鏗鏘有力,並有幫腔和之。川劇的唱腔是怎樣的?下文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戲曲唱腔介紹

  川劇唱腔

川劇由崑曲、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其中,除燈調系源於本土外,其餘均由外地傳入。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以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1.高腔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四川。高腔傳入四川以後,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問說唱等形式,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

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眾多,形式複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高腔劇目多、題材廣、適應多種文詞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樂器伴奏的乾唱即所謂"一唱眾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幫打唱為一體。鑼鼓的曲牌都是以這種方式組成的。有的曲牌幫腔多於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幫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兩句有幫腔,其具體形式是由戲決定的。

川劇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優秀傳統,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轉抒情的唱腔曲調。

  2.崑腔

崑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漸衰微。川昆源於蘇崑,川劇藝人利用了崑曲長於歌唱和利於舞蹈的特點,往往只選取崑曲中某些曲牌或唱句,插入其它聲腔中演唱,形成了川昆獨具姿色的藝術風格。

川劇崑腔的曲牌結構與它的母體"蘇崑"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當前,以崑腔單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目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於高腔、胡琴、彈戲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它聲腔共和。

崑腔的主奏樂器是笛子。伴奏鑼鼓及方式與其餘高、胡、彈、燈諸聲腔相同,以大鑼敲邊和蘇鈸二件樂器的特殊單色構成鑼鼓的`"蘇味"來區別於其它聲腔的鑼鼓伴奏。

  3.胡琴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燕蘭小譜》卷五記載:"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可以說是四川胡琴腔的註腳。胡琴腔約在乾隆年間就已經形成了。二黃包括正調(二黃)、陰調(反二黃)、老調三類基本腔。正調善於表現深沉、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悽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西皮、二黃多為單獨使用,但也有不少劇目同時包納二種聲腔。

  4.彈戲

川劇彈戲是用蓋板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的一種戲曲聲腔。它源自陝西的秦腔,屬梆子系統,因此又有"川梆子"之稱。彈戲雖源於秦腔,但它同四川地方語言結合,並受四川鑼鼓和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長期的衍變,無論曲調、唱法還是唱腔結構都與秦腔有所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濃郁的四川地方色彩。儘管二者的關係不是相當接近,但從從曲調結構,調式特點,以及整個唱腔的韻味等方面分析,均可找到它們之間的淵源。彈戲包括情緒完全不同的兩類曲調:一類是長於表現喜的感情的叫"甜平"(又稱"甜品"、"甜皮"、"甜腔"),一類叫"苦平"(又稱"苦品"、"苦皮"),則善於表現悲的感情。它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它們的調式、板別、結構都是相同的,甚至在同一板別的唱腔中,曲調的骨架都一樣。

  5.燈調

燈戲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於四川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川蜀傳統燈會的產物。所演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燈戲聲腔的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輕鬆活潑,旋律明快,具有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燈調聲腔主要由"胖筒筒"、發間小曲和"神歌腔"組成。燈戲伴奏的"胖筒筒",是一種比二胡杆粗、筒身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