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影視戲劇>

黃梅戲的唱法唱腔

影視戲劇 閱讀(1.6W)

黃梅戲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以“唱、念、做、打”四種功夫為表演手段,在舞臺上演繹著歷史的或近現代人的喜怒哀樂。其中唱唸藝術,又是文學語言與音樂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在傳達劇情,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具有更直接、明確、細緻的特長,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唱、念是戲曲表演藝術中塑造各種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一個黃梅戲演員,不僅需要具備有先天的嗓音條件,還必須要有訓練有素的演唱技巧和表現方法。只有在掌握了正確的咬字吐字及科學的發聲用氣,具備了嫻熟的演唱技巧,才能使抒情、優美、樸素的黃梅戲曲調,濃郁的安慶方言,顯示出獨特藝術魅力,產生深入心靈的藝術效果。

黃梅戲的唱法唱腔

第一章 聲音 氣息 共鳴

演唱藝術不僅需要演員有一個好的嗓音,還需要在正確的運用氣息的前提下,科學地發聲。通過對聲音、氣息、共鳴等方面技巧的訓練,使其有較寬廣的音域,伸縮自如的音量,又有變化豐富的藝術手段才能字清、聲美、音量大,有了這樣的藝術嗓音,演唱中才能表現自如,使之充分發揮演唱的各種方法技巧,以達到刻畫角色,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的目的。

在人體的氣管上端有兩條能開合、鬆緊的聲帶,好比嗩吶上的哨片,演奏者用氣一吹,哨片產生了振動,發出了聲音。人的聲帶也是由於受了呼氣時的氣息吹擊,因而振動發聲。人體的發聲器官除了聲帶,還有呼吸器官———肺、腹;共鳴器官———喉、咽腔、口腔、鼻腔、胸腔等。演唱時的發聲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歡呼、嘆息等自然的發聲,而是要靠一切有關的發聲器官,正確而靈活的配合運動,才 能產生一定的音質、音色、音量和音高。

(一)呼吸器官呼吸器官是由:肺、胸腔、橫膈膜三部分共同,聯合擔任。之所以強調聯合,是因為單以其中某一部位(尤其是肺部)的力量都不能滿足演唱時的需求。呼吸運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聲音好壞的關鍵。前人說:“氣是音之帥”說明了呼吸運動在演唱中的重要。因此,我們每每在練聲前,首先做氣息地練**。

(二)發聲器官發聲器官是:喉頭、聲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嗓子”,在氣息的作用下發出聲音。“喉頭”是由許多借助關節和韌帶連線起來的軟骨組成,如:“喉軟骨”中的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杓狀軟骨;“喉肌”中的環甲肌、甲杓肌、環杓後肌、環杓側肌、杓肌等。“聲帶”是兩條由彈性纖維組織成的韌帶,左右對稱,位於氣管上端的盡頭,藏在喉頭裡面。由於聲帶是發聲器官的發音體,在喉軟骨、喉肌的配合下,兩條聲帶可以左右分開,也可以閉攏,中間的通道叫“聲門”,吸氣時聲門是開著,發音時聲門關閉,撥出的氣流必須衝擊聲門才能出來,這一開一合的振動就產生了聲音。一般來講發低音時,肌肉收縮力弱,聲帶較放鬆,並且是全聲帶振動發聲;聲音逐漸升高時,聲帶拉到一定程度,聲帶的軟骨部分可失去振動;聲音再升高時,由部分振動變為邊緣振動,邊緣振動的效果就是通常說的“假聲”。黃梅戲的演唱是以真聲為主,有著她獨特的風格。但是,隨著黃梅戲音樂的`發展,音域拓寬,演唱技巧的運用中,必然需要吸收一些假聲的唱法,在既不失黃梅戲的特色,又能充分利用聲音來為劇情及人物服務的前提下,是值得提倡的。當然,我們在研究探討黃梅戲真假聲結合的唱法時,聲音上下要統一,上述幾組肌肉的運動要平衡,注意全聲帶振動、部分振動、到邊緣振動的變化過程是逐步演變的,做到聽不出變化的痕跡(具體方法見本節中:三、練聲的方法)。

(三)共鳴器官發音的主要共鳴器官有咽腔、口腔、鼻腔。通過對這些部位的訓練,可使聲音擴大到一定的程度。其次是胸腔和頭腔的共鳴。一般稱軟顎以上包括鼻腔、額竇等為“上部共鳴”,其形體不變,容積固定。稱軟顎以下包括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為“下部共鳴”形體有變化,容積可改變,它們之間動作的相互配合,就形成許多不同的共鳴腔,與聲音的響度及音色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參看本章第三節共鳴)。

二、聲與心的關係在演唱教學中,首先遇到的是聲響運動。如何發出優美的聲音?長期以來是眾多聲樂教育者所探尋的。有主張聲音是從生理活動中來的;有主張聲音是從心理活動中來的。主張聲音是從生理活動中來的認為:訓練中應強調肌肉平衡,器官協調,認為嗓音訓練的關鍵是正確的生理活動。傳統的聲樂教學將此稱為“口法”,也就是外在之法,是演唱過程中的出字、收聲;行腔、歸韻;高低、長短;強弱、快慢時的聲響運動。主張演唱是從心理活動中來的認為:嗓音的訓練是一種敏捷的心理活動,注重從想象出發,以感情和形象為依據。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稱之謂“心技”無論是對生理、口法的強調,或是對心理、心技的注重,都為嗓音的訓練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如果強論得失,難免有些偏辭。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兩者都有較深的體會,在實際的教學中採取了因人而異,不同的教學階段,應有所側重,尤其初學者,首先要“口法”,使其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然後再結合人物的情感啟發其想象能力,使聲音準確地揭示人物內心情感,達到演唱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要儘可能的把外在的口法與內在的心技統一起來,使之心與聲達到“體驗”與“體現”有機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藝術效果。

三、練聲的方法黃梅戲是以真聲為主演唱,但也常根據唱腔的需要,運用一部分的假聲。因此在聲音的訓練中,雖然要注重黃梅戲的風格特色,但那種大本嗓的唱法我認為不可取了。要強調真聲裡面含有適當的假聲,也就是說:強調自然真聲的藝術化。做到“真聲而不炸”,在部分運用假聲時要“假聲而不虛”。做到真中有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自然貼切,融為一體而不露出焊接的痕跡,這是黃梅戲練聲中特別需要注意的。

1. 喊嗓喊嗓是戲曲演員練聲的一種方法。每日清晨由演員自身掌握,從練**深呼吸開始,先調整好氣息,再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選擇合適的母音,由低向高的喊出聲音。可以是“拋線音”,也可以是“波浪音”,待嗓音喊開後,再選擇一些唸白和唱段進行練聲。這種方法在某種意義上有它的長處,因為它靈活方便,不需要其他的合作者,並且針對性強,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學生,在喊嗓前不太注意準備工作,一開始就大喊高呼,而導致聲帶**,嗓音嘶啞等現象,這是不足取的。

2. 有伴奏的練聲儘量地創造條件,使學生能跟著鋼琴進行練聲。不僅對學生的音準有較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隨著半音的依次模進,使學生能清晰的感受到,從低音到高音過程中,體會發聲部位在不同音高上的變化,辨別其中的好與壞,有利於糾正不當的發聲。初練時,要注意“自然音區”(一般是指練聲中,從低音到高音,發聲最為舒暢的音區)的訓練,穩定後再向高、低音區兩頭拓展,直到能適應演唱黃梅戲所需要的音區(女聲一般為:c1 (有時在 g )—f2 ,男聲一般則比女聲低四度)。在黃梅戲的聲音訓練中,要保持劇種的風格韻味,因此,練聲時要求聲音在一定的高位置上咬字吐字靠前,各母音根據“四呼”的發音部位,使字音清晰,聲音通暢即可。同時要調整好氣息(參看第二節氣息),注意音準。練聲中在結合戲曲的“五音”、“四呼”(關於“五音”、“四呼”參看第二章,第一節中“字頭、字腹、字尾”裡第二部分的“五音”劃分、“四呼”口形的分類。)進行練聲時,通過一定的字音做聲音的練**。黃梅戲離開了“戲”、“詞”、“字”來專門談發聲是不可能的。因此,開始可以結合“啊、衣、烏、迂”等母音,帶上聲母,編一些合適練聲的練**曲,使聲帶不同的機能都得到鍛鍊和發展,再在唱段中選擇適合練聲的樂句,專門作聲音的練**,使練聲和演唱有機地結合起來。下面舉幾例。

如:(例一)各母音在鍵盤上半音模進的進行練聲。練聲中要結合學生不同的嗓音,作針對性的練**。嗓音較窄、音量較小的學生,多以“開口呼”進行輔助練**;嗓音較悶、音色暗淡、較散的聲音,就可以用“齊齒呼”做輔助練**。共鳴的練**上,胸腔共鳴多以“合口呼”;鼻腔、前額的共鳴則可多練“撮口呼”。通過長期的教學,深感練聲對黃梅戲演唱藝術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3. 調嗓是以黃梅戲的高胡伴奏,演員個別跟唱的方法進行演唱為“調嗓”。調嗓時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選擇較短的唱段,調門可以比實際演出時低一至半個音,待嗓音調開後,再選擇大段唱腔,調門可以是實際演出的調高,也可是比實際演出時略高半個音,如果在這樣的音區中能做到自如,那麼在實際演出時,加上身段、表演後,唱就不會成為負擔了。但是,要根據學生的嗓音,靈活掌握,不可強求。從演出的角度來說,尤其唱功戲。為了使嗓音具有持久力,因此在平時調嗓中,除了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同時要增加唱段數量及演唱的時間,每次一般不低於一小時。在調嗓過程中,不要每天更新,而是要在唱好一個唱段的基礎上,再選擇新的唱段。同時要注意不能機械的重複,必須反覆揣摩推敲,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尤其是根據人物情感的需要,對唱腔進行強弱、快慢處理時,要與琴師取得密切配合,使之達到珠聯璧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