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網路>網路營銷>

社交媒體營銷策略

網路營銷 閱讀(2.46W)

我們常常說不要太過注重粉絲數,但是沒有粉絲就以為著沒有受眾,那麼你的營銷又有何意義?下面小編談談社交媒體營銷策略!

社交媒體營銷策略

  必備條件:

產品你得頂尖吧,服務你得深入人心吧,體驗你得超群吧,此外你還得有信仰,不能為了錢放棄原則,不能為了錢捨棄節操,更不能為了錢數典忘祖。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不論是企業圈子,還是名人圈子,娛樂氛圍總是很濃厚。+但凡有企業策劃的各種活動,或者某位名人分享的一些話題,響應和參與的網民越來越多。不僅僅是大小偶像們有“粉絲”,事實上品牌、產品也必須要有“粉絲團”。

如果消費者聽到某個品牌的名字,就不在乎價格的去爭相搶購,那麼無疑這個品牌是很牛逼的。而對於營銷者而言,要想自己的產品擁有廣大的“粉絲”市場,就必須要理解產品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並且和這個群體建立長久的關係,甚至是十分友好親密的關係。

對於企業而言,粉絲的粉絲的潛能是無限的,如果能培養一大批對企業品牌有“信仰”的粉絲,發揮他們的創新力量,自發地為企業口碑推波助瀾,那麼這種影響力會以幾何倍數來發揮力量。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快速培養企業的品牌粉絲。

  務實的產品派

對於企業來說,粉絲的定義應該是:認同產品、認同公司及品牌、並樂於向他人傳播品牌正面資訊的人群。必須強調的是,這當中的描述是有先後順序的,首先是認同產品。因此,培養品牌粉絲首先需要圍繞產品做工作。

  把粉絲當成設計師

在粉絲營銷上,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魅族了。魅族十分關注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煤油”們可以直接與產品研發人員對話,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參與整個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讓使用者感覺自己不是被動的接受產品,而是與魅族一起設計自己要的手機。他們的總經理黃章會在論壇上發起調查,詢問網友諸如喜歡黑色還是白色?按鍵的設計、是否需要騰訊官方的QQ軟體、甚至是專賣店開在哪裡比較合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決定產品的並不是製作團隊,也不是設計團隊,而是使用者,每位粉絲都是設計師。在產品使用者討論某一失敗功能或者抱怨某一缺陷的時候,雖然看似對品牌有所損害,但是隻要抓住機會,迅速回應並且做出改變,那麼結果可能喜聞樂見。

  吊足胃口

如果你的產品並不少最好的,那麼必須是稀缺的。縱觀各種營銷手段,“飢餓營銷”是最容易引爆的方法,這方面的高手要數蘋果,蘋果十分擅長使粉絲們感覺“飢餓”,在每次新品上市之前,均會放出大量吊胃口的資訊,各類的“諜照”、內部人士資訊,以及一段段精美震撼的產品視訊、廣告圖片,還有讓人熱血沸騰的`上升釋出會等等,都保持著粉絲高度的關注和議論,甚至還有大量的各地上市購買人群的通宵排隊、買到手之後的炫耀等等資訊,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打動新老使用者。小米的飢餓營銷也是做的十分成功的。

越是更多的人在尋找你的產品,必定造就了更多的話題和口碑傳播,因此,永遠不要讓你的產品氾濫,把握好產品上市的節奏,讓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充滿了誘惑。時下,消費者注重個性已成時尚,購物時喜歡求新求奇求異,忌諱“隨大流”。講求適量、甚至限量銷售,總給市場留點“空”,讓“上帝”們有點兒“飢餓感”。這樣不僅能滿足顧客追求個性化的消費心理,刺激購買慾望,而且能激發佔有慾,形成粉絲。

  服務做到家

如今的消費者可是越來越精明瞭,當他們購買時,會去網路上搜素他人的意見和看法。他人的一句推薦或許就可以打動他們,但是廣告和促銷卻很難起到這樣的效果。在消費者擁有越來越多話語權的時代,如何利用消費者的體驗和互動,形成良好的口碑傳播,讓品牌進入“自動檔”營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做得好,品牌深入人心、處處逢緣,做不好,則會演變成品牌危機,要維持品牌粉絲,就要重視產品推出之後出現的問題。

想讓消費者購買產品後不後悔,不是惡語相加,那麼就需要企業去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所以,要找出帶有強烈負面意見的顧客群,優先考慮他們遇到的問題,並調配資源解決其中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使用者體驗更好,那麼就先去關注使用者抱怨最多的問題。

如果忽視產品的質量問題,長期下來,量變成為質變,難以去維繫消費者的感情,難以維繫住你的粉絲。

  傳遞信仰

蘋果努力培養粉絲的宗教熱情,包括極力維護其神祕性以及暗示顧客是“被選定的”。蘋果的保密文化強化了產品的神祕性,使其“很棒”的使用者體驗不至於因資訊提前洩漏而衰減,這是宗教式營銷的重要環節。與產品的神祕性相配合,蘋果產品的品牌標誌、色調、材質、造型、使用者介面無一不具宗教式的符號意義。

傳遞信仰的關鍵性因素就是明確而清晰的願景,這是構成宗教影響力最重要的基石,比如,歐萊雅的品牌使命是“我們只銷售希望”;蘋果的品牌願景“人類是改變世界的力量。他們應當用創造力來駕馭系統與結構,而不是淪為它們的附庸。”

  簡單的恩賜

品牌粉絲那麼努力的支援品牌的各種活動,目的是為了得到什麼?有的是一件紀念T恤,有的是一張簽名照。給粉絲創造多餘的驚喜,那麼微不足道。這樣,他們就會長期惠顧你,堅定的成為你的粉絲。比如達美航空公司,這家航空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準備了特別的禮物。

達美航空波士頓新航站樓揭幕典禮的時候,他們會邀請一些“常客”參加。另外,在飛行滿足一定條件後,他們會主動郵寄給“常客”一些免費的旅行機票以及一些比賽的門票,甚至會提供免費住宿的酒店。

雖然你要未知花費不少的錢,但是卻可以贏得眾多顧客的強烈擁護,所以說還是值得的。

使用者都是喜歡驚喜的。當用戶購買了你的產品,未必會成為你的粉絲。但是,只要你的產品不輸給其他同類產品,而你又能夠為他們創造驚喜,那對他們來說就是恩賜,會產生附加值,從而擁護你。

  問候信徒

要培養粉絲,並不是提供好的產品好久夠了,更需要注重感情的維繫。因此,品牌需要更加用心,他們往往會採取各種方式適時的向自己的忠實擁護者表達謝意,形成情感迴路。作為品牌的信徒,只要“教主”登高一呼,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

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喬?吉拉德,在顧客的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給對方寄出賀卡,平均每年要發出1.2萬張名信片,讓顧客接到他的關心和祝福,這些顧客甚至包括只和喬?吉拉德有一面之交,並未從他的手中購買汽車的人。眼睛只看顧客口袋的“錢”,顧客遲早會離開;眼睛看顧客的“心”,顧客永遠在身邊。

在這裡,單仁網路營銷課程再舉個例子:美國通訊運營商AT&T為感激Facebook上200萬粉絲的關注與支援,利用社交媒體特地做了一個名為“ThankYouNotes”的Campaign,其核心內容是製作了500支音樂視訊短片,用唱的形式把對粉絲的感激表達出來。比如為感謝一個叫MaryC的粉絲,AT&T將會錄製一支融入這位粉絲名字的音樂短片,上載到YouTube專題頁面上。而這500支短片中的粉絲,是從Facebook上的一個APP互動活動中挑選出來的,使用者在這裡需要填寫姓名、所在城市、喜歡的音樂風格,及為什麼選擇你的理由。

品牌在社會化媒體中,總是費盡心思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贊或參與其活動。當粉絲表示對我們的關注與支援後,我們也該適時的放低身段,禮尚往來一下,對他們的舉動表示問候,這絲毫不會比產品上的改進所達到的效果低。

  社交是個大圈子

活躍於社交媒體上的意見領袖、行業專家、該品牌的員工,無疑是不錯的品牌粉絲製造者,他們的推薦往往能帶來非常忠實的粉絲。但往往一個普通消費者對他身邊人的消費影響才是最大的,包括他的家人和朋友,畢竟自己的朋友不會摻雜任何利益目的。

每個品牌都應該抓住這些機會,找到自己品牌的粉絲,徵求他們的意見,比如他們對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活動有什麼建議,當品牌得到了這些資訊,抓住機會滿足並超出他們的預期,粉絲會為你發狂的。

搶明星的粉絲明星走到哪裡都會前呼後擁,山呼海嘯,粉絲們痴迷的眼神、瘋狂的叫喊、忐忑的心跳,往往因明星的一舉一動而躁動至高潮。不僅如此,從服裝造型到生活用品,從舉手投足間的行為到茶餘飯後的話題,粉絲們一旦認定誰是自己的偶像,便很難跳出方圓。所以,如何藉助明星的力量,甚至化明星粉為自己的粉,絕對是求“粉”絕佳機會。再不濟,也要想方設法找個對口明星代言嘛。

香港海洋公園每年都會針對特別活動每次邀請不同的明星嘉賓助陣,比如陳慧琳、楊采妮等,這樣一來比較聚集現場人氣,而來也可以藉助明星的新聞效應而經常“免費”佔據娛樂版面直達年輕受眾。

而且香港海洋公園邀請明星其實從來不需要花錢,因為香港海洋公園本身是非盈利機構,其盈利主要還是用於海洋公園自身的建設,最重要的是香港海洋公園一直堅持“慈善公益活動”,而邀請明星的場合幾乎都是出席公益慈善活動,依靠這一點,自然每年可以省下不少廣告傳播費用。在每次主題活動開展前期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宣傳活動,電臺、廣播、網路、報紙各種媒介幾乎都會全部覆蓋,讓所有的香港人都感覺到“山雨雨來風滿樓”的架勢,成為全香港的街頭巷議,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得不談論海洋公園,以至於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攻下校園

為什麼QQ、視訊網站、SNS交友社群等成了年輕人每天必上的網站?為什麼SONY、三星是年輕人首選?為什麼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幾十年依然受年輕人熱愛?為什麼校園裡充斥著籃球賽、舞蹈大賽、校園大使等各式各樣的品牌活動?甚至有的品牌把專賣店直接開在校園裡,有的企業管理者樂此不疲地跑到校園做演講。這些都是為什麼?這裡有3000多萬年輕人,這裡每年蘊含著1500億元的潛在市場價值,僅僅這些,對於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意味著巨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品牌選擇和消費行為對於在引導未來消費理念等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用腳趾頭也能想得到,“成為的我粉絲吧!”不要以為校園市場規模較小,市場集中度不夠高,而不為之。粉絲養成從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求“粉”也要從娃娃抓起,拉攏這些年輕的未來消費主力,無疑是一件有戰略眼光的未來大計。

華為就在復旦、清華、北大等多個大學都設立了獎學金,連寶鋼這樣一家鋼鐵公司都是在54所院校設立了獎學金,寶潔更是在學校裡設立了大學生職業發展部,至於麥當勞、百事可樂、可口可樂,他們永遠在校園裡進行著無聲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