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IT認證>微媒體認證>

傳統媒體微博新聞釋出策略

微媒體認證 閱讀(2.31W)

微博敘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新媒體背景下人們不同以往的思維方式和多樣化需求,但傳統媒體的微博敘事也是一把雙刃劍。小編下面為你整理了關於傳統媒體微博新聞釋出的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傳統媒體微博新聞釋出策略

  微博新聞傳播特性

(一)篇幅簡短,核心突出。大多數微博對字數有嚴格限制,如新浪和騰訊微博字數限制在140個以內,這就要求微博使用者使用盡可能少的文字傳遞資訊、表達觀點。微博出現以後,部落格更新率大大下降,人們不再受知識鴻溝限制,可以自由分享觀點。對於媒體機構而言,在140個字的有限篇幅裡講清事實,則必須做到對核心事件的高度提煉和概括,這對新聞機構敘事模式的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二)形式豐富,多媒體融合。超文字技術使微博形式更加豐富,表達更具多樣性。超文字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一則資訊內容以多媒體形式呈現,不僅可以釋出文字,還可以配發圖片、音視訊等;二是通過超連結將有關內容聯絡起來,微博超連結不單指網址連結,還包括轉發、@、設定話題等功能。這些都將進一步擴充套件微博新聞敘事手法,推動一種綜合敘事文體的誕生。

(三)即時傳播,現場呈現。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的優勢在於時效性。由於其文字簡短、釋出便捷,因而可以實現與新聞同步播報。傳統媒體官方微博代表一個機構發聲,因而微博報道既要搶佔先機又不能有失權威性,既要真實可信又要形式活潑,這意味著傳統媒體微博必須有一套獨特的敘事準則。

(四)資訊表達的碎片化。資訊碎片化是微博傳播的一大特徵,這一特徵具有雙重性,其優勢在於140個字的表達方式為沒有經過寫作專業訓練的龐大人群敞開了大門,而劣勢在於碎片化的資訊呈現使得新聞難以具有完整性和深度,普通公眾對於撲面而來的混亂資訊難以取捨和判斷。資訊的不連貫性、斷裂性,內容結構的鬆散性、缺少內在邏輯等特徵使得受眾很難形成整體認識,分不清主次。

(五)互動傳遞的“背對臉”。雖然微博主可以實現與粉絲之間的溝通交流,但實際上,微博的互動形態具有獨特性,很多人稱之為“背對臉”,這類似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打遊戲,其他人從身邊走過,但他不需要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這種互動形態對那些具有眾多粉絲的明星、媒體來說,可以減少頁面資訊負擔,但對於媒體微博而言易造成對傳播物件的`忽略。

  傳統媒體微博新聞敘事反思

(一)間接引語不利於真實敘事。微博新聞中記者通常不採用直接引語,而是通過間接引語表達。這主要是由於單條新聞字數有限,而人物語言較長,需要交代的事實較多。雖然這是由微博自身侷限造成的,但應該認識到,間接引語是記者對語言的二次轉述,是否真的遵循了當事人的原意,不得而知。記者對事件認識有自己的觀點、立場,不排除記者在轉述時存在偏差,某種程度上可能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

(二)資訊割裂打破敘事邏輯。“從結構上看,微博是沒有換行功能的,無論輸入了多少文字,在點選‘釋出’後都會自動合成一段文字,因此,一篇微博只能報道一個事件、一個場景、一個觀點。”[9]單條微博內容十分有限,無法完整報道全部事實。雖然微博存在一定的時間邏輯,但重大新聞需要思維邏輯,而分散的微博大多結構鬆散。多數情況是,微博主還未能對資訊進行整理,資訊就掩蓋在碎片中,所以一些新聞顯得頭重腳輕。

(三)單向關注降低受眾地位。微博“背對臉”互動實際上是一種單向度關注,就是說微博主不需注意粉絲的評論,可以“我行我素”。但對於傳統媒體來講,新聞敘事應以受眾滿意度為衡量標準。筆者注意到,“新華社中國網事”的粉絲超過227萬,對重大新聞事件的評論也成百上千,但其對於受眾的質疑卻大多沒有迴應,這樣就造成一個矛盾,即微博報道飽和但對受眾反饋不足,最終無法實現有效敘事和溝通。

(四)封閉敘事影響修辭權威。修辭權威是指修辭話語對受眾具有的威信度。在虛假新聞叢生的網路中,傳統媒體微博的公信力顯得尤為重要。通常,修辭權威可以源於自身,也可藉助他人權威提升修辭力量。新華社的媒體權威不容置疑,筆者看到“新華社中國網事”的微博大部分來自內部人員採訪,轉發和其他媒體連結很少,這是新華社敘事自信的表現。但對於重大新聞,這種完全封閉敘事卻略顯單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修辭權威。

(五)資訊簡短容易流於表面。微博對於時效性強而資訊量不大的訊息來講很有價值,尤其能對重大突發事件進行現場直播。但深度報道的事件、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人們面對這種新聞,不僅想知道“是什麼”,更想了解“為什麼”“怎麼辦”。“這種‘新聞碎片化’,確實可以傳遞不少資訊,但它離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完整性還差得很遠,遠不能反映新聞事件的全貌。”[10]所以微博新聞往往易流於表面。

  傳統媒體微博新聞敘事優化策略

(一)增加直接引語,提高敘事可信度。在傳統媒體報道中,當事人、見證人直接引語十分重要,這是增加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重要手段。直接引語對微博新聞同樣重要,特別是一些有重大影響、存在嚴重分歧的事件,往往十分複雜,涉及多人的證詞。這類事件可採取組合敘事方式,如用一條微博報道1-2個人的話,將微博標上序號,逐個釋出,這樣受眾就能全面瞭解當事人、見證人的真實話語,知曉各方觀點。與此同時,也可採用超連結敘事,直接轉到完整報道主頁上。

(二)重組微話題,建立敘事邏輯。微博話題的設定最明顯的特徵是可以將同一主題內容通過#形式連結到同一個頁面,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微博碎片化帶來的敘事鬆散性,可以防止資訊被淹沒。但在微話題頁面上,所有微博都是按照整體時間倒敘排列,並非按照事情發展的內部邏輯,所以筆者認為微博應該新增自定義模組,由相關負責人對資訊進行總結歸納後分出條塊,如受害者、肇事者等,再重組內容,使得所有微博不混亂,符合文字的敘事邏輯。

(三)關注與反饋,為受眾解惑答疑。傳統媒體在微博新聞敘事中,要重視受眾的心理和訴求,把“背對臉”轉變成“面對面”的互動狀態。首先,微博新聞敘事要注重多媒體手段運用,將文字、圖片、音視訊組合報道,給受眾帶來全視聽體驗;其次,傳統媒體要派專門人員關注微友的評論,對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作為進一步報道的提綱,通過釋出連續微博回答所有微友的疑問,這樣比逐個回答更有效率。同時,對於有思想、較理性的微友應予以重點關注,及時瞭解民意走向,為微博的有效敘事提供依據。

(四)連結權威媒體,重視互文敘事。互文敘事是“一個確定的文字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充套件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字之間的關係”。在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時,“新華社中國網事”可藉助其他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微博等)的權威報道,採用互文敘事的方式,走出“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敘事圈子,通過超連結、@、轉發+評論等功能,增加微博新聞文字的厚重感、立體性和影響力,提升可信度。

(五)藉助圖片新聞實現深度敘事。微博可以通過超連結,直接跳轉到長新聞網頁上,但這種跳躍式閱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接收效果,略顯麻煩。一些傳統媒體把大量文字內容藉助圖片形式上傳,圖片既可以縮小放大,也可以左右旋轉,檢視方式更靈活,無須跳轉且節省了空間。“新華社中國網事”也可以採取這種方式進行深度報道,突破微博敘事在內容上的侷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