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形體>

舞蹈形體訓練基本方法

形體 閱讀(2.28W)

舞蹈基本功訓練內容是對頭、頸、肩、臂、手、腰、臀、胯、腿、腳等部位的訓練。那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分享舞蹈形體訓練基本方法,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舞蹈形體訓練基本方法

  舞蹈基本功訓練的內容

舞蹈基本功訓練在我國藝術院校的舞蹈專業的教學中隨處可見,如古典芭蕾舞、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等基本功的訓練。舞蹈基本功訓練內容是對頭、頸、肩、臂、手、腰、臀、胯、腿、腳等部位的訓練。

  1舞蹈講究呼吸

"呼吸是舞蹈藝術中一個重要樞紐,是靠它來支配動作和貫穿到動作中去的。"舞蹈和音樂一樣,講究呼吸控制的重要性,俗名叫"運氣"。動作的大小幅度都受呼吸的控制程度影響。有了氣的推動才能形成動作,把動作做活,在舞蹈基本功訓練的實踐中逐漸掌握呼吸的要領。

  2古典芭蕾舞基本功的訓練

古典芭蕾源於義大利,發展於法國宮廷,興盛於俄羅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古典芭蕾中要求的"開"、"繃"、"直"、"長"。

"開":初學者應注意整條腿和腳的外開訓練,要求我們的膝蓋總要開啟,膝蓋不能扣著,腿和跨跟要"斷開",站立時要抬頭挺胸雙肩開啟沉肩。

"繃":不只是繃腳,在做plie 、tendu 、fondu 、jete 等一系列動作時腿是繃緊的,尤其是大腿內側的肌肉更要繃緊。但繃緊不是僵硬,做動作一定要鬆弛,繃緊是為了加強腿部的力度,更加靈活的完成舞蹈的技巧與動作。如踢腿時是繃腳由腳尖帶著向上有爆發力的踢腿,而不是大腿的發力,錯誤的方法會使大腿越長越粗。

"直":芭蕾注重整個人成"一條直線",從側面看人應該是薄薄的"一個平板"。舞者不管是站、坐、走、立還是做其他動作時,從頭、頸、軀幹、腿部都應該直立向上,因為芭蕾舞是最高貴、最典雅的舞種,男生可以想象自己是英俊的王子,女生則是美麗典雅的公主。

"長":也可稱延伸。舞者在做動作時一定要把動作做"活",而這裡的"活"就是要求動作要有延伸感,動作延伸了自然就"長"了。如我們在做擦地的時候,擦出去的腳不光是輕輕點在地面上,要有向下穿透的延伸感,要感覺從樓上延伸到樓下。

  3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技巧的訓練

古典舞的學習要求舞者掌握身韻、身段外還要紮實練好基本功技巧。古典舞中的基本功技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跳、轉、翻"。如"跳"有小跳、中跳、大跳。小跳有一位小跳、二位小跳、五位小跳等,小跳不能跳的太高,主要是練習腳掌和地面的推力關係,起跳後要及時繃腳,五位小跳更要在繃腳的狀態下把兩腿夾緊,做到從前面看不到後面的腳。

  4中國民族舞的基本功技巧的訓練

中國民族舞的基本功訓練主要包括元素性訓練、短句性訓練和表演性組合訓練。元素,也叫基本要素。把民間舞中的技巧部分提煉、分解成元素性的技巧動作,進行強化訓練。各民族民間舞中的旋轉技巧必須進行單一元素性訓練,才能保證旋轉完成的有數量和質量。如維族舞中的夏克轉、跪轉,鮮族舞中的墊步轉、螺旋空轉,蒙族舞的別步勒馬轉、海青式吸腿轉等,都要進行單一性、重複性的元素訓練。

  形體訓練方法

  1、氣息訓練。

人有正常的呼吸節律,比如說話有句讀停頓,唱歌有換氣。聲音是由氣息控制,舞蹈的呼吸也同樣受肢體語言的支配。在形體訓練時,當學生明確了氣息的要求,就會有利於他們改變為動作而動作,為模仿而模仿的被動現象。通常,氣息控制的長短直接影響著動作的力,它是動作力量產生的預備。當然,氣息也作用著肢體動作的過程,會直接影響著舞蹈風格的表現。如:漢族的.膠州秧歌,“快起慢推”“小提大放”的動作形成了堅韌、舒展、利落的風格特徵。這時氣息的形式、時機、節奏等就要求學生隨著舞蹈肢體動作隨之調節。可以說,氣息過程與動作表現過程是時刻聯絡在一起的。

如何運用氣息控制,掌握呼吸與動作的調節規律,自然喚起動作的主動意識,賦予動作生命力呢?筆者認為,學生在訓練時,當手臂上舉時,要自然吸氣,不動時,保持氣息;下落時,自然吐氣;動作快,氣息變化快,動作慢,氣息要控制長,力量有延續。有了呼吸,動作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生命力,動作才會有美感。實踐證明,這種喚起自我意識的訓練結果要比單純模仿老師學習動作有內涵得多。

  2、意念訓練。

意念就是人的大腦發出的指令。運用意念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知自己身體各部位活動後所產生的力的效果,是進行關節與肢體的靈活度訓練以及肌肉控制力量的基礎。在訓練中,全身各部位關節和肌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充分感知自己身體運動的規律和運動與力的關係。一方面增加常用關節訓練,如腰、胯、腕、膝等關節的靈活性與協調性訓練;另一方面是開發學生一些不敏感的身體部位,如脊椎運動、肌肉的張弛練習、胸胛骨、肩胛骨、肋胛骨的運動、力量的凝聚與傳遞練習等。教學就是通過這些練習使學生了解自己的肢體,並逐漸靈活運用自己的肢體。一般來講,手腳部位較為敏感,運動起來阻礙不大。但是身體中的有些部位,如背部、胯部甚至是某個部位的肌肉群就似乎不那麼敏感了。而舞蹈恰恰離不開這些部位和肌肉的作用。如何展開訓練呢?教師可指導學生將動作的運動源放在身體其他的不敏感部位,如以一個小沙袋為運動源,將它放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胯部、後背或者是側腰上,然後大腦發出運動指令,讓小沙袋跟隨部位的運動而改變位置,從而漸漸體會到這些部位所產生的力的作用。當然,教師選擇訓練難易程度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決定,但要在訓練過程中融合動作的力量性、抒情性、展開性、控制性等因素,全面開發學生的肢體運動能力。

  3、對抗訓練。

其目的就是要產生內在力。我們知道,任何肢體動作的發生都會有個作用力,有力的起源點,而這種“力”“點”相反方向的作用力就是對抗力。有了內在的對抗力的舞蹈動作,才會有生命力、爆發力、延伸力。比如,任何騰空而起的跳躍動作,在起跳的一瞬間,都會有一個向下的推地作用力,這個力的方向與騰空而起的作用力是相反的。再比如,古典芭蕾基訓中的“蹲”,在“下蹲”到“直立”的過程就要始終貫穿著一種阻礙性的反向作用力,從而使“蹲”的動作過程充滿了內涵。如果沒有對抗力,那麼這個“蹲”只能稱作外型軀殼的變化而已。通常,對抗力保持的時間越長,那麼動作的延伸幅度就越大,動作的內在爆發力就越明顯。教師在訓練時,可以經常讓學生體會一下這種對抗力對肢體運動所產生的作用,並且比較一下對抗力的強弱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就會自己掌握控制肢體的能力,養成對動作對誤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