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太極拳>

練習太極拳應注意的事項

太極拳 閱讀(7.11K)

太極拳是一項集文化、養生、鍛鍊於一體的活動。下面小編來給大家介紹練習太極拳應注意的事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練習太極拳應注意的事項

 一、練太極拳最要注意的是“鬆靜自然”四字

1、入門注意基本功練習

太極拳運動之所謂“輕”、“鬆”、“靜”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要有深刻理解。實質練習起來是要使足下“穩重”,手上“輕柔”,“鬆緊交替”,“靜中觸動,動猶靜”。初入門學習先要做到步型準確,步法有度,下肢有勁。要經常做前進、後退的步法練習使之正確定型。“弓”、“坐”為步法的基礎,同時可藉以加強下肢力量,步履有根,功夫才顯得紮實,這是“舒鬆自然”的根本,如建高樓必先打人深層的基礎。

同時要注意自然的“含胸拔背”,“臂成弧形”。運動過程中,任何時候肩、肘關節都是放鬆的,只是屈伸開合的傳動關節,而不應有主動的運動。注意到這點就可以避免“聳肩抬肘”的毛病。

2、要注意提頂斂臀、寬胸虛腋

讀者只要注意一下你身邊練太極拳的人或在比賽場上多留意一下,都會發現練習者常會在做定勢時姿式不錯,一旦提足上步,身形就變。比如兩個“野馬分鬃”,或者兩個“摟膝拗步”之間的上步動作“丁步抱球”,上體就會躬前,臀部後揚,足下不穩。這就是因為他不曾理解“弓”、“坐”的重要性,不懂得提頂斂臀,或者根本沒有掌握住弓腿、坐腿的要領。

3、要強調“心為令”的練法

學或練都要用“心”,用“心”則能致“靜”--不是氣功練習時閉目垂簾的靜,而是不慌不忙專注一方,淡定嫻靜的靜。“心”是“心思”,是思想,練拳也要思想領先,由“心”發出號令去做動作,每動都有其一定的意識表現,一定的內涵,不是為劃弧而劃弧。

“弧”的軌跡如何走?高低、長短、闊窄都要有一定的法度,眼的視向與其緊密配合。“眼為心之苗”,所以練拳切不可目光呆滯、低頭望地或茫然不知所措。左顧右盼要得其所,也不要故作精神,形形翼翼,完全違反“鬆靜自然”的總原則。“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神宜內斂”與“提起精神”二者並無矛盾,都是要領,通過反覆練習捉摸,自然理解了,所謂“拳打千遍其義自見”。

  二、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

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方法之一是“一動無有不動”,動的主要關鍵在腰--“腰為第一主宰”。而勁力來自腰腿--“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最後才是“形於手指”。如果用電腦作比喻,則手是“終端機”,反映動作的內容;腰是“驅動器”;腳和腿是勁力來源的“軟體”。因此從一入門就切勿忽視腳下的功夫和腰對動作的主宰作用。“穩”從腳下生,能“穩”才能“沉”,能“穩”下肢步履才能輕;在穩和輕的基礎上加以腰的主宰作用,動作才談得上“靈活”。

 三、練拳時要心有“座標”,身有“平準”

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心裡要永遠帶著一個縱軸南北,橫軸東西的“十”座標軸,則動作方向性就相當準確。尤其在比賽規定套路每個動作的方向性都很強,一個動作的方向稍有錯誤都被扣分,心中有個“座標軸”,方向就明確。如練“雲手”,是身在縱軸上,沿橫軸行進。而練“左單鞭”時的“左弓步推掌”,要求在稍偏左15度的方向上完成式,則勾手以後,你的左腳就朝東在橫軸偏北約15度的方向邁步。弓步方向對了,整個動作姿勢的方向也就對了。

身有“平準”是“中正安舒”的訣竅。楊家“太極平準腰頂解”,應該對所有流派太極拳都是有指導意義的,可以認為它是太極拳理論中一個重要的篇章。練拳時要“立如平準”--“有平準在身,則所謂輕、重、浮、沉,分釐絲毫,莫不顯然可辨矣。”“立如平準”是“上下一條線”,上則是頭頂“頂為準頭”,要求“頂頭懸”;下則為尾閭,腰部尾閭內收下垂,則如天平的“指標”。上下一條線,頭頂百會穴與尾椎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自我檢查的簡易方法是肩與胯兩點連線與地面垂直,兩臂張展的弧度一致,高低、上下都能相呼應,則身體就無偏側、俯仰的毛病。

 四、演練太極拳不是步子邁得越寬,架勢蹲得越低越好

目前有一種趨勢,或可稱為不良傾向--不少人練太極拳時都著意於把步子拉寬,架式低矮,以為這是一種“功夫到家”的表現。我雖然不苟同太極拳與道家學說相關的理論,但基本上同意陳立清先生曾在《中華武術》上發表的文章的論點和分析。練太極拳不是架子繡得越低越好。太極拳要講求“鬆靜自然”,這是總的運動原則,所有動作都不可勉力為之。要深入研究太極拳的內涵,有神於中形於外的`動作意識和表現技法。動作要“寬大”,但不違反“柔綿”的原則。要展得開,但不違反“將展未展”的要義。有些拳師由於童子功深,腰胯鬆得開,腿功十分好,自然架子就會低矮些,這是個人特點,是功力和運動量大的表現,無可厚非,但也不可以胯低於膝,全蹲下來走架的。而初學者又在一開始就模仿著“低矮”,邁步時俯著身子連重心也移出去了,開步以後身子就後坐不回來,形成一動一靜,高低起伏,非常艱澀,這種學習法無異於“東施效顰”,並且是大傷腰膝,“拔苗助長”。功夫是一步一步漸漸長進的,不要人跨大步你也跨大步。學習太極拳先要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領,做到式正招圓,這是最根本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胸腹鬆淨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這才是行功的法則,絕不是步子越大,架勢越低矮越有功夫。

  五、練拳既要開展,更要緊湊

開展是形態的舒展優美,不要練起來捆手捆腳,侷促得很。動作弧線要圓滑、寬大綿長,表現“勁斷意不斷”。但運動的整個過程尤其要注意“緊湊”。“緊湊”不是把圈子向小裡練,越小越好--“由大圈練至小圈;小圈練至無圈”,這叫“緊湊”?非也! “緊湊”是“鬆散”的反義詞。“緊湊”是高度協調之謂也。內外上下密切配合是為緊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中觸動動猶靜是為緊湊。這要求非一朝一夕功夫可以練好的,所以前賢提出練太極拳“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即提出學習要分階段的要求。“求”是“要求”,“追求”、“研究”的意思,即初學時要學架子舒展開來,完成架勢講究準確、優美;然後講究運動方法,要求手、眼、身、步、法緊密配合,意識、呼吸、動作結合在一起,不斷提高整體的協調性,不可鬆散。如果把“先求開展,後求緊湊”誤傳為先“大練”後“小練”,以訛傳訛,也是害人不淺的。

初學時,甚至到一定階段,有些人不懂協調,運動中常出現身、手、步動作速度不一致,常見有先手動後腳動,先轉體後劃弧的毛病,架子雖寬大,水平也難提高,就是因為缺少了“緊湊”的正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