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會考>

會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的答題技巧(含例題)

會考 閱讀(3.11W)

文言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積累、藉助註釋,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關於語文文言文閱讀的答題技巧(含例題),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考生們備考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會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的答題技巧(含例題)

  考點梳理

古文閱讀與品鑑的考查內容多出自於課內,且逐步向課外延伸。2016的熱點題型是課內和課外對比閱讀,考查題型以客觀題為主,主觀題為輔。其主要考點為:

1.相關篇目中字詞的讀音、朗讀的句讀節奏。

2.實詞的詞義與辨析(主要為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重點是“之、其、而、以、於”)。

3.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裝、省略句)的掌握。

4.重要句子和語段的翻譯。

5.文章思路和思想內容的理解。

6.適當的鑑賞評價,拓展遷移(就是從閱讀材料出發,聯想、延伸到與之相關的話題、觀點、材料等,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複習指導

由於文言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積累、藉助註釋,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紮紮實實地掌握課文內容,特別是注重書中註釋和課後練習。因此複習時應注意:

(1)梳理歸納,形成系統。就是對常見的考點進行分類歸納,以便巨集觀地、全面地、具體地掌握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如實詞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虛詞複習時應注意歸納常用虛詞“之、其、而、然、則、乃、以、於”等的一般用法,併為它們的每一種用法列舉二三個典型例句。

(2)重視聯絡,抓“標”務本。根據課標的要求,以課本為範例,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絡,通過聯想,由此及彼,由課內向課外、由歷史向現實拓展延伸,巧妙遷移運用學過的知識。

(3)掌握方法,授之以漁。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是相通的,都有法可依,有規律可循。兩者都遵循整體感知,區域性探究的方式進行閱讀。在解詞,理解句意,文意把握,要點概括等方面均有相似之處。因此,適當借鑑現代文閱讀方法,有助於提高文言文解題能力。此外,文句賞析的關鍵是找準切入點,賞析時一般擇其一點即可。對於談作品感受的開放性試題要冷靜思考,分析題意,按要求把思維發散開去,然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最佳點,扣住文中觀點答、展開答。

(4)研究試題,有的放矢。研究近幾年會考命題的走向、命題規律,可以縮小複習範圍,提高複習效率和複習的針對性。原則上近幾年考過的篇目不會重複,備考時可以大膽捨棄,這樣可以騰出時間複習其它篇目。此外,研究考試題型,把握命題規律,可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避免走彎路。

  押題訓練一《魚我所欲也》

  (一)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各組加點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呼爾而與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頹然乎其間者

C.得之則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不足為外人道也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文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2)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3)鄉為身死而有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3.下列是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這裡其實是以“魚”比 喻“義”,以“熊掌”比喻“生”,第二句緊接著引出中心論點“捨生取義者也”,用比喻匯出中心論點,使“捨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與“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都是指“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

C.文章採用了道理論證、事實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有力的論證了中心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

D.文章採用了排比句和對偶句,且長句與短句相間,形成了一種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增強了文章論說的氣勢。

4.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國小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於鬥爭”的字樣,對於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5.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列舉了“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請你給本文補充一個論據。

6.孔子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於後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慾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結合本文內容,想想孟子的話中哪一句能夠印證孔子的觀點,並寫下來。

  【答案】

1.A   2.略  3.A

4.只要言之有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並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儘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

5.只要符合“捨生取義”這一觀點的古今事例作論據都可。

6.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二)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辭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駕,辭而行。

[註釋]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供養之地。③說(shuì):遊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乏:貧苦,缺乏)

C.孔子辭不受 (辭:推辭)

D.入謂弟子曰 (謂:認為)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行道之人弗受 錄畢,走送之

B.萬鍾於我何加焉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C.景公致廩丘以為養 太醫以王命聚之

D.辭而行 思而不學則怠

12.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在“萬鍾”的態度對比,論證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之地,是因為“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並瞭解其內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閱讀”【甲】【乙】兩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原先為了義寧願犧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