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會考>

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

會考 閱讀(3.18W)

學期間,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指某個模組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你知道哪些知識點是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

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1

虛實結合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藝術手法之一。詩歌鑑賞中的所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它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具體感受得到,是真實具體的描繪;所謂“虛”則是想象之景,存在於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引發人的聯想。具體說來: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正面為實,側面為虛;眼前之景為實,已逝、想象之景為虛。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無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就是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它是藝術家再現現實物件整體時有意造成的藝術形象結構上的虛空。如宋朝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上獨坐垂釣的漁翁,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樣的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作者正是運用空白藝術給欣賞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間,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詩歌中也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作者實寫了與童子的對話,而把“問”的內容省去,更沒有介紹隱

者的行蹤,但透過畫面,我們能感受到那山中縹緲的雲霧、隱者的閒適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為是詩歌中的空白藝術,它是通過有限的問話表現了無限的閒適之情。

二、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人們常用“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來分析詩歌中的虛與實的關係,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實景,但這景中卻蘊含著詩人對於國破家亡無限悲痛憂怨之情,憂國思家之意。作者寄情於物,託感於景,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也就是詩歌鑑賞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的寫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聯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作者在此使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實寫了雄偉壯觀、沖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現了作者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鵲以高翔的豪情壯志,這是虛寫,作者主觀上的情志,都依託在了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達到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了詩中的意境。

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2

1、《赤壁》(杜牧,八下第25課)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水調歌頭》(蘇軾,八下第25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過零丁洋》(文天祥,八下第25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八下第25課)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5、《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八下第25課)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會考語文複習的知識點3

會考語文複習資料: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的作用

1、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記敘文)

2、開篇點題,提出中心(中心論點)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論點或論題(說明物件),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昇華感情

2、篇末點題,提出中心或中心論點

3、總結上文,提出倡議,發出號召

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用

1、結構上的`作用是: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2、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①、充當事實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②充當道理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③說明了前(後)一話(說明事物的特徵)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象、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以小見大、託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運用典故、直接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這”、“它們”等指代什麼

1、一般是往前找,不會超出前三句;

2、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準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瞭、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準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

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為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

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是否有語病,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語句作用、含義分析、語句賞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係;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係,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並不見佳,我以為”一句是為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峰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並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準確嚴密或用了動詞、形容詞……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物件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準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8、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覆、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會考語文複習重點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被凍結成三尺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就可以造成的。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

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老虎的洞,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臨險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進行認真的

實踐就不可能得到真知。

【吃一塹,長一智】

塹:壕溝,比喻挫折。

經受一次挫折,就會增長一分智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尺比寸長,但用在比尺更長的地方則顯得短;寸比尺短,但用在比寸更短的地方則顯得長。比喻人或事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也作“尺短寸長”或“寸長尺短”。

【初生牛犢不怕虎】

犢:小牛。剛出生的小牛不懼怕老虎。比喻青年人無所畏懼,敢闖敢拼。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要知道報答,知恩報恩,受人一點恩惠,就要加倍報答。

【獨木不成林】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

【磨刀不誤砍柴工】

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準備,就能使工作加快。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師:借鑑。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鑑。

【曲不離口,拳不離手】

世上難辦的事情,有心人是一定能辦到的。指成事在人,只要專心一致,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書到用時方恨少】

方:才。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意思就是有些知識,需要用的時候用不上,因為當初沒學好。教育我們應該牢固掌握知識,在必要的時候,就不會茫然失措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認真對待。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障: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區域性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域性或整體。

【玉不琢不成器】

一塊美玉如果不經過精雕細琢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緻的玉器,人如果不認真學習,就永遠不會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

【眾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