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影視製作>

影視製作需避免的10大製作陷阱

影視製作 閱讀(1.33W)

雖然每個拍攝專案不盡相同,而且每個導演遇到的崩潰點也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從各種案例中汲取教訓。本文從一些案例和製作大師那裡總結出影視製作中需注意的十大陷阱,各位對照一下,看自己有沒有掉進去。

影視製作需避免的10大製作陷阱

 陷阱一:毫無準備

“一定要做好準備,別以為這是廢話,”《女巫的聚會》導演馬克·波查特提醒,“拍片子沒有捷徑。準備得越充分,拍片時就會越投入,最後的成片就會越好。這話放諸四海皆準,無名導演更要銘記在心。如果你有一億美元,即使你每天醉醺醺的,劇組也會正常運轉;就算你亂指揮,他們也會把片子拍成傑作。小導演想要謀生,只能靠手段、才華、動力和野心。

沒有強大的專業劇組,無名導演就必須不斷戰鬥,創造出專業水準,才能讓影片登上銀幕。如果你鬆鬆垮垮的,就算是麥克風不合適之類的錯誤也會很扎眼,然後毀了你。作為獨立導演,是騾子是馬,最終都得在銀幕上遛一遛。”

 陷阱二:沉溺於錯誤的事情

《壞動物》的導演伯塞爾提醒大家,切忌脫離主題,沉溺於雞毛蒜皮的瑣事,或者幕後的髒活累活。一般來說,製作過程中後勤事務非常多。你可能會把時間精力耗在細枝末節上,忘了重點是演員的眼神或對白,這是相當要命的。觀眾看短片時,可能會說“那個演員怎麼跟一坨屎似的”,沒人會去關注道具的好壞。因此,一定要記得抓大放小。

  陷阱三:野心勃勃,超過了資金的承受範圍

不要讓製作超過承受範圍。我認識一個導演團隊,整個製作和後期花了很長時間,雄心勃勃,他們開玩笑說這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的短片版”。你千萬別犯這種錯誤。如果前期時你就擺明了是頭腦發熱,很可能會一發不可收拾。為了安全起見,開拍前就應該叫停。如果已經開拍,就逐步縮減規模。例如,30個群眾演員就夠的話,就別要50個了,場地也是一個道理。與其急急忙忙趕場,不如重複利用同一個場地,避免各種倒騰。

 陷阱四:劇組規模太大,太不專業,或太專業

馬特·弗勒說他的劇組有50人,我當時就震驚了。我那26人的劇組已經有些消化不良了。多個人就多張嘴,而且很多人是來打醬油的。馬特承認:“多出了將近20人,但在8天之中,我們用35mm攝影機完成了160個鏡頭和120個佈景。劇組並沒什麼專業人士,這個工作量還是很驚人的!”

的確,短片對大家來說是學習體驗。但是,你要的人是來幹活的.,而不是來喝奶的。馬克·波查特提出:“如果是免費團隊,劇組隨時會出狀況。”他在製作時經歷的各種困難,都記錄在《導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1999)中:“劇組裡有專業的錄音師,非常敬業,他們很認這份工作。但也有人喝多了在廚房睡到11點,你懂的。二者真是天差地別。”

與此同時,對習慣了大製作的專業人員,你也得保持警惕,他們可能適應不了遊擊式製作,習慣了高大上專案的攝影指導尤甚。他們想弄到所有心儀的玩具,但這些並不都是你需要的。有一次,大家都在等升降機操作員做準備,但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升降機。

 陷阱五:跳過了定場鏡頭和切出鏡頭

當你一心想著拍完華麗麗的鏡頭清單時,有些鏡頭會很容易被忽略,而這些鏡頭在剪輯時會大派用場,例如切出鏡頭。要是你漏過定場鏡頭,那就更糟糕了。

備註:定場鏡頭( establishing shot),開頭時用來交待場景的鏡頭,通常是一種視野寬闊的遠景。有時候,定場鏡頭與選用鏡頭相同,目的在確立場景中所有人物與空間的關係。切出鏡頭(cutaway shot),從原來的鏡位、人物或動作切出,很快又切換回原畫面的鏡頭,與主要場景中的動作無直接關聯性的鏡頭,它可以作為轉場、伏筆、暗示或隱喻等工具。

  陷阱六:拍攝草率

《導演狂想曲》的粉絲寄了自己的作品給馬克·波查特看。“甚至有一半人沒聽過三腳架,或者對三腳架一知半解,”波查特笑道,“這真是令人大跌眼鏡。有了三腳架,製作水準就會往上飆。真是搞不懂!而且他們也沒看幾部片就開拍了,拍的時候也沒考慮到剪輯,有的鏡頭連不上,有的鏡頭越軸(crossing the line)了。他們不理解180度軸線法則,也不理解30度變化法則。這些法則並非一成不變,但若能遵守的話會讓畫面變得自然流暢。你一定要學會這些法則。例如180度軸線法則,指的是角色面對面需要來回切鏡頭時,攝影機的移動範圍必須在兩位演員的同一側,這樣看起來兩人才像是在談話。我看過恐怖的聖誕電影,角色交替對著空氣說話,太詭異了!”

有些製片人不大注意越軸的問題,羅賓·康辛對此頗有微詞,他執導了《比克爾的十字路口》。康辛指出:“動作一定要保持連貫,如果你的設定是好人從左衝向壞人,壞人從右衝向好人,那就得一以貫之。假設在片中拍足球賽,可能是用手持拍攝,也可能從看臺或空中拍攝,但不說清楚哪個方向是進攻還是防守,那你會違反基本的電影規則。”

還有一些錯誤,例如演員的視線或主觀鏡頭的角度不對,剪輯的時候就會很明顯;或者像演員頭部空間(景框上沿和演員頭頂之間的距離)不夠,或鼻端空間(從鼻尖到景框邊緣之間)不足。

備註:30度變化法則,同一個拍攝物件的兩個鏡頭之間,攝影機角度的變化必須超過30 度,從而避免跳切、導致觀眾齣戲的狀況。

陷阱七:拍得太多了

《我起火了》的導演瑞恩·羅伊的素材和成片的比率是10∶1。為了特效,多數是固定機位的主鏡頭,羅伊決定拍10次來達到10∶1 的片比,剪輯時他卻無法判斷哪個鏡頭更好。當天開始拍攝時,有些導演總覺得“多拍一條,以防萬一”,浪費了不少時間。結果到了當天快收工時,為了趕進度,後面的鏡頭就草草了事,真是過猶不及啊!

不要讓演員拍各種鏡頭,耗盡膠片或磁帶,拍到想要的鏡頭就通過吧。但是,你也不要精打細算,喊“開拍”之前或“停”之後還是得讓攝影機多轉一會兒。這些片段不僅在剪輯的時候幫到你,而且可能會拍到比較自然的狀態。

 陷阱八:對聲音的關注不夠

燈光糟糕一點還能混過去,但聲音不能馬虎。在拍攝時,多數人只注意攝影機拍了什麼,但是錄到了什麼聲音也同樣重要。

寄希望於攝影機自帶的麥克風錄到好音質,註定會悲劇。但是,如果沒得選,那就讓麥克風貼著演員。如果你用吊杆或隨身麥克風,一定要注意避免穿幫。有條件的話,你就戴上耳機監聽。

最後,密切關注背景聲,你不想錄下冰箱的嗡嗡聲吧。有些導演拍完就忘了開冰箱,你可以把車鑰匙放在冷凍櫃,這樣走之前你就一定會注意到冰箱。

不要忘了室內聲(room tone)的重要性。拍攝時沒有錄到每一個場地乾淨的室內環繞聲,剪輯時你會很後悔的。如果漏了,到了剪輯時,你就四處找找有沒有合適的音效。但要是你有良好的工作習慣,記得每個場地都讓錄音師捕捉一些準確的“空曠”聲,這樣輕鬆得多,這點時間還是很值得的。

  陷阱九:總想著後期處理,或者依靠重拍

如果總覺得可以重拍或在後期修正,你就會變得怠惰。儘量一次搞定,代價會更小。如果是數字拍攝,拍完一個場地的戲就回放看一下。這是數字的魅力,不用等膠片送到暗房了才知道結果。但是,回放素材可能會費些時間。如果拍攝順利,那就勇往直前,但轉場前記得“例行檢查”。

 陷阱十:忘了拍劇照或幕後花絮

導演貝絲·麥克爾亨尼(Beth Mcelhenny)提醒我們:“有兩樣東西你會用到。一個是宣傳劇照,可以從攝影機角度拍,鏡頭中不要出現裝置,就像截圖一樣;另一個是幕後花絮。記得拍一張自己的工作照,最好是站在攝影機旁,手指前方,拿出你的導演範兒,當然,要記得戴棒球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