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設計>環境設計>

居住小區戶外環境設計的建議

環境設計 閱讀(2.71W)

保障性居住小區的建設是現代城市建設的一個部分,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協調、追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因此,保障性居住小區的室外環境設計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綜合人工要素、自然環境要素、空間要素,真正做到景為人所用的開放活動空間,為小區住戶提供和諧交融的理想場所,令整個生活社群溫馨而有活力。針對住小區戶外環境設計出現的問題,汲取香港公屋和新加坡組屋在低收入住房建設中的成熟經驗,提出一些關於保障性居住小區戶外環境設計的建議。

居住小區戶外環境設計的建議

  1 高容積率低密度的開發模式

高層住宅的單位成本相對多層及小高層最低,同時,高層住宅帶來了城市居住人口的集中,而集中的居住模式有利於集約化佈置停車場,提高其使用效率。建議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設定地下停車場,方便住戶停車。另外,可採取地面停車空間與休閒空間相結合的方式設定,每兩三個地面停車位之間以綠化隔離,這種做法可以滿足綠化要求的前提下對車主停車及尋找車位提供方便,並且在停車位空缺狀態下也能形成住戶聊天、休閒活動的空間。對於小區內的運動場地,可提供夜間限時停車服務,分時段開放,以緩解住戶夜晚回家太晚,無處停車的問題。

  2 爭取更大的戶外活動場地,空間設計注重人性化、功能可變性

底層架空有利於戶外環境的改善和外部空間的塑造。同時,架空底層有利於樓棟住戶的空氣流通,改善住區內整體小氣候環境,方便居住小區視覺景觀的組織,提高住區內視野空間等有利因素。根據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可將住宅建築底部架空部分分割槽域改為公共廁所、會所健身、停放非機動車輛、會所活動室等既具有遮陽避雨功能又可交往、活動的休閒場所。

除了建築底層架空,易於接近的、具有良好通達性的屋面公共場所也可以充分利用,將屋頂平臺進行環境綠化,拓展為活動場地。這種向高空間爭取發展綠地的方法,使城市土地得到多層次、立體的複合利用。在香港公屋、新加坡組屋等公共住房中,屋頂平臺作為活動場地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幾乎已經成為慣例。屋面空間也可以作為晾晒衣物與食品的最佳場所,既能得到充足的日晒,還可以保障住戶使用的安全性,對避免破壞小區底層環境的整體性也有益處。

對於休閒空間設計,場地與交通幹道的分割可以使用樹木、矮牆等進行隔離。明確空間的功能在於為不同居民休憩、娛樂、健身、集會等需求提供活動場所,深入研究不同人群的活動特點,合理規劃不同活動區域,配置必要的活動設施。動態活動區地面鋪裝儘可能平坦、防滑、無障礙,可以進行球類、舞蹈等活動,為了防止噪音汙染,可種植高大喬木以及連廊控制聲音的傳播;靜態活動區應採用軟鋪裝地面,以草地為主,位於較安靜區域,有優美的景觀朝向。考慮適當的陽光和陰影設定座椅,配合樹蔭、遮陽設施等,供人們在此進行觀望、晒太陽、聊天及其他娛樂活動。針對人的心理來改善設施的設定,將居民引入小區公共空間,為豐富人們的交往活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活動場地既要有相對的獨立性,不受過多的干擾,還要和兒童活動區有方便的聯絡和視覺上的通透,使老年人活動區和兒童活動區形成一個互補式的整體,便於獨自活動又相互娛樂、相互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