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團隊精神>

營銷團隊真正高效工作的方法解析

團隊精神 閱讀(3.14W)

對於國內的大型企業,在營銷團隊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而作為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它們的團隊建設該怎麼做?面臨著怎樣的問題?但無論大企業也好,小企業也罷,為什麼它們的團隊總是問題不斷?不能夠真正高效的運轉起來。

營銷團隊真正高效工作的方法解析

  現象一:相互拆臺,沒有配合意識

相互拆臺的原因不外乎兩種——利益和責任,利益是大家都所圖的,而責任卻並不是,有些責任是大家要承擔的,有些責任是自己必須要自己承擔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問題,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相互推諉,造成的結果就是相互拆臺,述說對方的種種不是,與自己沒有任何干系。歸根結底,是團隊缺乏配合意識,過於分清你我的楚河漢界,成為敵對雙方,而不是同一條戰線的戰友。

H奶業公司的銷售部與售後服務部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銷售部門在社群銷售活動中開發了大量的定奶使用者,而這些定奶使用者的牛奶是由售後服務部來送的。經常出現的情況是銷售部員工為了定奶的提成利益,承諾給客戶送到家門口,七樓的、八樓的,根本不考慮售後服務部的工作現實;而售後部的呢?在沒有既得利益的情況下,為保證絕大多數客戶的送奶時間,乾脆就“忘記”了那些住高層樓的客戶。

客戶沒有收到所定的牛奶,要投訴,投訴的結果是銷售部與售後部相互推諉,售後部說七樓、八樓要加錢,不加錢怎麼送?銷售部說有客戶你們就得送。只想自己的利益,不考慮自己的責任,沒有配合意識。

  現象二:各自為政,弱化團隊的力量

各個部門是公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各個部門不能形成統一的意見,不能用同一個聲音去面對市場,都以為自己是公司的老大,各自為政,以自己的方式去處理來自市場的問題,這將不能夠形成合力,弱化整個營銷團隊的力量。

H奶業公司在成立初期,面對來自伊利、蒙牛、光明等大品牌的市場衝擊,如何在市場的縫隙中殺出一條路來,經過調研決定,以社群為突破口,成立售後服務部,與銷售部的社群直銷部合作,通過優質的奶品和近距離的配送,保證奶品的新鮮,因為消費者要喝牛奶,如果價格合理,能夠方便消費,每天送到家,為什麼不選擇這種產品呢?

但是H公司在執行的過程中,兩個部門各自為政,銷售部認為我能夠抓到客戶,無論遠近,售後部都要把奶送到,可事實是售後部的每一個送奶員工都有一個送奶半徑,如果超出送奶的半徑,他已經不能夠及時的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了。在這種情況下,銷售部在不斷的開拓市場,開拓後就交給售後部,而售後部必須考慮能否提供優質的服務,在當前條件下無法完成的工作,就向後拖延,最終造成客戶不能及時收到新鮮牛奶,怨聲載道。

銷售部衝鋒在前,不考慮售後部的實際能力,開發大量客戶,而客戶在得不到應有的服務後,流失;售後部做後續服務工作,由於條件限制,不能及時服務客戶,客戶不滿,流失。而最終的結果是客戶對公司產生怨言,從此不再信任公司。

  現象三:本本主義,過程管理流於形式

隨著中國營銷程序的發展,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隨著跨國公司在市場上的規範運作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國內企業開始注重過程,向先進的營銷方式靠攏。加強過程管理的重要方法就是通過表格化管理,報表管理等等書面的形式對營銷人員的工作進度、行程、績效進行監督和考核。過程好,當然結果好。可國內很多企業畫虎不成反類犬,成了本本主義,報表一大堆,彙報天天有,流於形式,不去思考深層次的市場問題。

H奶業公司從成立就開始請了一批在大公司“混”過的營銷人員做主管,當官了,又受到公司領導的器重,當然要表現一把。於是設計了銷售日報表、週報表、旬報表、月報表,同時,每天還要交營銷日記、拜訪路線圖、競品動態表、每天工作計劃等等。本來是一個初創的企業,重要的是根據既定營銷策略把銷售做上去,銷售上去了,才能夠生存,只有能夠生存才能夠發展,《銷售與市場》曾有個專題文章叫“不做品牌做銷量”,這才是小企業的生存之道。這麼多表格要填寫,而銷售人員又有銷售任務壓身,造成的結果是,報表成了本本主義,銷售人員填寫也只是流於形式,應付差事罷了。

  現象四:朝令夕改,沒有規範的制度、政策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言必行,行必果,得到了臣民的信任。作為一個營銷團隊,領導者也必須如此。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力的銷售政策和規範的制度是團隊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如果朝令夕改,不但會影響整個營銷團隊的凝聚力,還有可能導致經銷商對公司不信任,甚至得寸進尺,結果是制度政策的公信力下降,領導的權威受到挑戰。

H奶業公司在運行了一段時間後,公司空降的營銷副總決定建立規範的銷售政策,規範的公司制度,這些都沒有錯,也是企業不斷走向正規的必經之路。可問題就偏偏出現在這些政策制度出臺之後。

鮮奶製品有很強的時效性,保質期只有三天,在產品上市初期,承諾零售商如果銷售不完可以退貨,在產品銷售穩定以後,隨著銷售人員對市場的掌控,基本能夠了解每一個零售商每一天的銷售量,根據這種情況,公司決定取消退貨,除非是出現質量問題,否則,銷售人員自行承擔責任。因此,銷售人員每天都要從零售商那裡獲取銷售資訊,第二天的大概銷量是多少,每天晚上報給生產總部,定量生產,減少庫存,這本是很好的方法。可新的銷售政策出臺以後,首先受到了銷售人員的抵制,他的預測銷量不能報的太多,太多了銷售不完,損失自己承擔,而報的太少,又會影響銷售任務,造成銷售收入的減少;接著零售商開始有意見,有時產品不夠賣,有時又賣不完,主要是賣不完也不能退貨。這個政策剛剛實行幾天,綜合各方意見,認為需要取消這個政策。政策取消之後,出現了大量的退貨。之後,這個政策反覆幾次,弄的各個部門都不滿意。營銷副總由於這個退貨與不退貨的小小政策,朝令夕改,成了他的政策“滑鐵盧”,最後黯然離去。

其實這個事情很簡單,可以退貨,但要有退貨比例,對於退貨少的銷售人員和經銷商進行獎勵,逐漸減少退貨,直至取消。

  現象五:吃力不討好,沒有合理的激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