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的誤區

品牌管理 閱讀(2.39W)

企業無不知道,品牌是產品的一種認知程度,能夠讓自己的產品在競爭中與其他產品拉開距離。但是品牌管理還存在很多的誤區,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品牌管理的誤區

  一、品牌=廣告

品牌不僅是簡單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其在消費者心目中一種牢固的印象。消費者的忠誠度構成了品牌的內涵。很多企業將品牌直接理解為產品的知名度,試圖通過廣告造勢,一夜之間創造了一個名牌,產品銷售一下子就上去。但是他們不知道,因為品牌沒有內涵,這樣的企業往往曇花一現就消失了。相關的例子非常多,秦池競標央視廣告標王便是典型的例子。實際上,品牌是長期維護、沉澱而形成的,創造一個好的品牌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從品牌競爭的角度來說,品牌的內涵不斷在充實、提升,而大家對它的認識也不斷在完善,所以期望一鳴天下知的暴發戶心態,在如今越來越成熟的社會與市場是極不健康的,對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是極其危險的。知名品牌同時也伴隨著高市場佔有率,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美譽度和忠誠度,這是一個品牌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品牌的消費應著眼於未來。只有一個好的品牌,再加上支撐這個品牌的內涵,這個企業才可能長期生存,長期獲得穩定收入,這就是企業價值的根本所在。品牌的價值從客戶的角度來分析,就是顧客對消費的預期和價格的預期。消費者之所以願意花更多的錢買你的產品或者服務,是因為他買走的.是對產品未來的預期,比方說長期持續的售後服務,以及對售後服務的一種期望值。理解這一點,就會明白廣告雖然是塑造和提升品牌最有效的捷徑,但不能代替品牌建設本身。

  二、品牌>產品

品牌如同人,也需要有原則,品牌競爭更需要有原則。為什麼三聚氰胺會將整個乳業拖入深淵?本質就是沒有品牌競爭原則。一個企業新增三聚氰胺不要緊,可怕的是市場上有許多像三鹿奶粉這樣的企業,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卻忽略了產品的質量,放棄了本來的品牌競爭法則,去跟風這種扭曲的競爭潛規則。比如2009年11月24日海口市工商局釋出了一項商品質量監督消費警示,表明“農夫山泉”廣東萬綠湖有限公司2009年6月27日生產的農夫果園30%混合果蔬、2009年8月16日生產的水溶C100西柚汁飲料以及“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2009年8月22日生產的蜜桃多總砷超標事件。比如今年年初的雙匯瘦肉精和達芬奇事件,年中的山西陳醋兌水事件等等,這幾年有關這樣的事件總是層出不窮,導致消費者無所適從,怨聲載道,甚至轉向外國品牌的消費。三鹿毒奶粉事發後,整個國內乳品行業迅速被消費者拋棄,產品紛紛下架,銷量迅速萎靡,曾經連續十年高速發展的乳品行業在轉瞬間內陷入了哀鴻遍野的境地,連伊利、蒙牛這樣的乳品巨頭也紛紛落馬,成為三聚氰胺這個奪命鬼的囊中之物。

當今社會,市場競爭已經異常激烈,但眾多企業營銷的現狀是隻要暫時的知名度不要美譽度、忠誠度,營銷和品牌完全脫節,為了賣貨而賣貨,為了炒作而炒作,為了一次的知名度可以將消費者的忠誠度消耗殆盡,不惜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一旦東窗事的,便將多年積累的品牌信譽毀於一旦,實在是得不償失。

  三、品牌=名牌產品。

名牌產品所指是一種產品,是物質的東西;而品牌所指的是企業或產品的符號,是載體。同一個品牌之下可以有很多的產品,這些產品都是品牌的延伸與範疇,品牌是產品的依附,產品是品牌的物質體現,好的品牌,即使沒有產品,其仍然可以很強大,但是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好的品牌,其就只能賣低廉的價格,所以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才會說,即使可口可樂公司在一夜之間燒燬,憑著可口可樂這個品牌仍然可以迅速建立起來。再好的名牌產品也會過時,而真正的品牌是可以與時俱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更加增進其價值感。因此,企業的根本大計,是把自己的商標、商號做出名,使其成為品牌。例如“二鍋頭”只是一種產品,而“牛欄山二鍋頭”才是品牌。

  四、品牌=地方著名土特產。

比如北京烤鴨,它是一種地方名品,但不是名牌,只有“全聚德”才是名牌。一些土特產的宣傳常常是將產品名置於品牌名之上,主要是宣傳產品,而不是品牌。我們說以產品名代替品牌名是一個危險的辦法,由於土特產屬於公共資源,只要是本地的企業都可以對該資源進行利用,於是同一產品出現了多個企業或者個人生產。一旦整體產品被消費者產生了不信任感,比如有小企業或者個人作坊加工低價低質產品,則品牌企業必然會受到傷害。用產品代替品牌的另一危機就是難以抵制其它企業的模仿跟進,產品一旦暢銷,其它企業立即跟進。比如大家熟知的老北京酸梅湯,康師傅利用自身的優勢強勢跟進。曾有段時間甚至超過了九龍齋,如果不是九龍齋強化宣傳,老北京酸梅湯可能就等同於康師傅。

  五、品牌只與大企業有關。

其實品牌不是大企業的專利,而是企業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催生劑。海爾集團的年銷售額已近1000億元,但它打名牌不是在500億元或者600億元的時候,而是在企業虧損176萬元時。張瑞敏接手海爾集團後,就敏銳地意識到必須做品牌才有出路,所以從“砸”質量有毛病的冰箱入手,一下子把“海爾”冰箱的牌子“砸”響了,建立了產品的信任度、美譽度。另外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聯合造名,最成功的就是“恆源祥”,原來只是一家經營羊毛的小店,後來多家企業共同出錢把牌子打響,共用一個商標,現在加入其名下的企業年銷售總額已達到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