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領導力>

全球領導力可以培訓嗎

領導力 閱讀(2.61W)

“全球領導力”可以培訓嗎? 一年多前,高盛公司前全球約翰·桑頓懷著“到清華推動世界”的,了千萬美元的年薪來到中國,以年薪一美元受聘於清華大學,開設“全球領導力”課程,決心“為中國的未來培養世界級領導人才”。如今“全球領導力”課程的第一批學員已經畢業,新的一批學員也將在9月份開始學習,那麼曾致力於在清華“播下一種思想”的桑頓,如今他的課程效果究竟如何呢?他以及他的弟子又都收穫了些什麼呢?

全球領導力可以培訓嗎

講座式的互動課程

桑頓在他的首批中國弟子眼中是一個睿智、務實、真摯的人。從2003年9月16日到2003年12月18日,他和他的學生們從陌生到熟識,這位有著卓越領袖才華的美國人以他的真誠與平和,贏得了學生的心。在清華,每個學期期末都有學生為教授打分的測評,桑頓是得分最高的教授之一,可見這位懷著遠大的教授深受學生的愛戴。

期間,桑頓曾邀請了多位商界、非盈利機構、政府的“領導者中的領導者”來給學員上課,講述他們的經歷、感悟,講授他們對領導力的理解。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通過講述耶魯大學是如何全面建設國際一流大學的經歷,清華學子:“作為領導者,要有冒險意識,要樹立遠期,然後不斷地制定近期去一步步實現。”而微軟公司中國研究院第一任院長、現微軟全球副李開復先生則用金字塔來比喻領導才能的培養,將領導藝術分為基礎性才能、核心、優秀領導力、卓越領導力四個不同層次,強調了情商(EQ)和正確的自我定位對於領導人的重要性。

毫無疑問,“全球領導力”為班上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同跨國公司的CEO、各國政要、NGO的知名人士和交流,這對於開闊同學們的視野、樹立全球意識和大局觀大有益處。很多同學課後反映:這種影響將是潛移默化的,比如心的提高、使命感的增強…… 其中一個學員在期末總結中談到:

“回顧桑頓先生的課,受益最深刻的還是的調整。”

EMBA的學員劉衛平則說:“桑頓先生經常在課堂上強調:‘中國將在本世紀崛起,全球100多位頂級CEO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國家將來在世界上的分量,要有使命感!’這也的確讓我產生了強大的使命感和感。”

除了能為學生提供與全球知名人士對話的機會外,桑頓還盡力幫助每位同學,推薦他們到心儀的公司去實習、工作。他幫助想去銀行工作的學生去了高盛銀行中國公司;想去諮詢公司的學生去了麥肯錫(中國)諮詢公司;想做市場的同學去了麒麟遠創中國公司等等。

生動化了的教學內容

桑頓在清華經管學院院慶20週年大會上談到:“我的課程是一種形式的講座,我對領導力的個人看法是:領導力原則上來說是一個永遠不休止的問題,也就是在自我支援、自我瞭解、自我覺悟的情景下進行工作的。因此,領導人變得非常關鍵,他們每天必須通過取得的成就甚至通過錯誤進行學習,當然還有通過讀書、思考、和同事討論,乃至通過觀察其他領導人的行為……我對學生說不要期待在課堂上能給你們任何答案,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能對你的起催化劑的作用。所以不要期待太多,如果能從一堂課上學到一件事兒就不錯了。”

正如桑頓所說:“這門課並不能帶給你任何現成的答案”,“領導力”的內化的確是非常個性化的,它對個體的依賴非常強,關鍵還是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思考、體會、領悟。因此每位學員的感受、收穫都是不同的。

在把“全球領導力”與其他“領導力”學方的書籍、課程相比較時,學員劉鑫說:“我看過有關領導力學的專著,它們提供了一個提高領導力的框架,從共性出發,教給我們一些提高領導力的策略、等等;但是桑頓的每節課,每位嘉賓的演講,可以說都是一種對領導力實際的渲染,是一種色彩。如果用寫文章來比喻的話,一般的‘領導力’學好比文章的框架、結構,而桑頓的課則好比文章的原料和內容。我們上桑頓的課,好比寫文章有了原料。”

也有一位學員從另一角度闡釋了“全球領導力”的原料特點:“在‘全球領導力’課程中,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行業的領導人,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闡述了領導風格、文化背景對領導力形成的影響、領導潛質構成的要素,以及如何發現併發揮領導潛質的問題。並且用他們自身或者他們身邊著名領導人的經歷證明領導力是可以培養的。上過這門課之後,‘領導力’這個詞對於我來說不再是抽象的含義,它被賦予了很多的故事、情感和感悟。”

複製和推廣的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趙純均教授談到:“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領導力’,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因素之一,改善和提高‘領導力’在企業領導人中有著廣泛而迫切的需求。然而在各類管理機構中,雖然也有類似的課程,但缺乏系統的、成熟的、的課程範例。很多人認為‘領導力’含有科學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藝術。它可以‘學’可以‘悟’,但很難在課堂上‘教’。而桑頓先生卻以其自身豐富的領導經驗,並且邀請世界各地商界、政界、學界及非政府組織的`領導人來到清華,與學生平等對話,充分交流,分享他們的領導經驗,實為一大創舉。”

清華和桑頓的這一創舉會不會引來其他商學院的效仿呢?當然,能有桑頓這樣豐厚人脈關係而又願意做客座教授的人畢竟非常少;而全球知名的領導者也事務繁忙,不可能經常抽出去講學。因此是否有條件複製“全球領導力”還是個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對這種教學模式的評估還應該回到理性的軌道上來。也有專家對“全球領導力”的學習效果提出質疑。一位長期從事方面教學研究的專家說:“關於領導力學的研究,至今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沒有產生權威的理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領導力’太具個性化,它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關,而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則是千變萬化的,總有不能預測的情況。領導力學通過研究行為方式發現共性,用共性去引導行為。但問題在於各個學者總結的共性或許有交集,也可能是內容不盡相同甚至觀點有衝突。”領導力的體現往往與具體的個人分不開,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下使用相同的策略、方式對待不同的人,也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更何況,現實中的“情境”總是由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充滿個性的特點。

“這就是領導力學的,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談,”這位專家接著說:“就‘學習’本身來說,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課堂教學,它的好處是知識密度高、成本低、可操作性強,但由於它是針對‘共性’的教學,不能照顧到每位學員的特點,‘領導力’學習若採用這種方式,效果肯定不好;另一種則是選擇一個跟你風格相似的、的領導者,長期跟隨他、模仿他,這就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學習,這樣學習的效果好,但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強。就‘全球領導力’來說,僅有短短14次課,很難說在這有限的內學生得到了多大的提高;聽講座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東西對他們有所觸動,但是有多少可以真正內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為我所用,還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