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公開課>

如何具備甄選有價值知識的能力

公開課 閱讀(4.64K)

甄別知識價值選擇科學標準:經驗主義、實用主義、可證偽性,因為它使科學進步。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在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具備甄選有價值的知識的能力?

如何具備甄選有價值知識的能力

  甄別知識價值的“科學標準”

嚕妹兒做微信運營小編,她會分析標題和內容,會做PPT,會用Excel,偶爾還能用PS、AI做海報和Banner,但都不精通。生活中,她還對心理學、星座、兩性關係、哲學等非理工類知識感興趣。

她糾結於學習開始後,到底哪些知識更有價值且值得學習?

  甄別知識價值的三個標準如下:

經驗主義:理論好不好用,必須眼見為實,拿出大家都認可的證據,經得起實證檢驗。

實用主義:理論要有實用價值,不實用沒有意義。

可證偽性:可以被證明是錯的。

以上方法源自一種對於科學的定義:科學就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基礎上的、以實用主義為原則篩選、可以被證偽的理論。

所以,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科學標準。

問:為啥要選擇科學標準評判知識價值,那是不是像宗教、文學、藝術這類非科學知識價值就低了?

我答:別急,學習科學標準並不意味著要學習科學,也不意味著非科學知識價值就低。我推薦這個標準最大緣由在於,它使科學進步。

先說說科學是怎麼進步的。

  經驗主義、實用主義

學習了星座學、占星術,並用它分析朋友的性格、運勢,朋友們認為她分析的很準並給予了讚賞,嚕妹兒成為了朋友圈的星座專家。

表面上看,嚕妹兒是喜歡星座學,實際上是想擁有分析一個人的能力。我私下告訴她,星座學很好玩,但實際上是偽科學,就分析人來說,心理學更靠譜。

嚕妹兒怒問:星座學和心理學都能描述一個人,難道心理學就比星座學更高明嗎?不符合科學就說星座荒謬嗎?為啥不是心理學荒謬呢?

我答:如果說某一個理論比現代心理學能更好分析一個人,就應該拿出可公開檢驗的證據,去證明它比心理學更有效。例如,星座學就要和心理學來做大量的對照組實驗,看看誰描述人或群體更準確。

事實上,幾乎所有關於驗證星座預測效度的實證研究,都以失敗告終。曾經有心理學家試圖讓星座學家根據出生和星座猜測一組陌生人的性格特徵,結果跟一個沒受過星座訓練的人胡蒙亂猜差不多。

從經驗主義角度來看,星座學經不起實證檢驗。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也不比心理學準確好用。

嚕妹兒又問,那學習星座學仍然有助於梳理對人的認識啊?還能讓我得到朋友的認可,怎麼能說不實用呢?

關於這一點,就要說說可證偽性了。

  可證偽性

波普爾提出的可證偽性,是關於科學與非科學的劃分(後人有反駁,此處不談),為什麼要把可證偽性納入到衡量知識價值的標準中,用“死亡理論”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

理論A:人都會死。

這個理論不可證偽,所以不會迭代進步,屬於非科學。但不可證偽,並非意味著要拋棄,不去學習。如果嚕妹兒不明白“人都會死”這個理論,我不用說你也能想到她會幹出啥。

理論B:醫學上的死亡,是腦死亡,即包括腦幹在內全腦機能完全不可逆轉地停止。腦死亡的診斷標準:不可逆的深度昏迷;自發呼吸停止;腦幹反應消失;腦電波消失 。符合以上四個標準,在24h內反覆測試、多次檢查,結果無變化,即可宣佈死亡。

這個理論可證偽,會不斷迭代修正,屬於科學。

嚕妹兒問:理論B不正好能推出理論A嗎?我學習理論A就行了,為什麼還要學理論B。

我答:如果嚕妹兒你學習了這個理論,顯然讓你對於死亡的認知和解釋力更強。當你和別人討論死亡時,你有更高價值的見解和論點。當你和別人同樣目睹死亡,你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可證偽性使科學理論進步。

嚕妹兒問:非科學知識就不進步咯?也就是說,我學習非科學知識就不能進步咯?

我答:嚕妹兒的非科學知識,大意指的是“科學之外的知識”,一共有兩類,一類是偽科學,一類是非科學(這種劃分存在爭議,不過用在這裡不影響後面的分析)。

偽科學和非科學都不能說是進步,而是豐富。

學習它們,能極大地豐富你頭腦中的陳述性知識,但並不能加深你對於事物的認知。

例如不可證偽的神創論,它能豐富我們的陳述性知識,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也可以成為信徒之間的社交貨幣促進協作。但是,它沒辦法像進化論那樣,讓我們對於生物進化有更深刻而實用的認知。

用可證偽性去檢驗知識價值,能提煉出更具解釋力、更科學、更可信的知識。

  我是如何應用這個方法的

眼尖的讀者肯定發現,科學方法有很多不完備的地方。例如,這個標準用到哲學領域容易犯迴圈論證的問題。不過沒關係,它已經能幫我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了。

以我為例,我是一名創業者,創業是我的必修課。那麼,“創業知識太多,什麼創業知識值得學”就成為了關鍵問題。

在我的認知裡,創業是一門科學,所以我要用科學標準對各類創業理論做篩選。

  這裡是一些的創業理論:

1. 小企業要有大的胸懷,大企業要講細節的東西。

2. 做生意有三個要素,用心用腦用體力。

3. 創業者只有內心喜歡一件事,才能將這件事做好。

這樣的創業理論無比正確,完全無法反駁,但這樣的理論沒有用。

小企業的胸懷要有多大算大?大企業注意哪些細節才算注意細節?

做生意要用心用腦用體力?如果生意沒做好,就說明你沒用心沒用腦沒用體力?那到底要怎樣用心用腦用體力才能做好生意?多用心,少用腦用體力能做成嗎?

它們都不可證偽,無法迭代進步,又沒有公開檢驗的標準,實際上不具備實用性。

看過本文,你也許不願意學習這樣的知識,但,如果它是馬雲總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