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出版資格>

我國出版歷史知識

出版資格 閱讀(2.61W)

商業出版活動存在於我國古代出版體系的各個階層,而最具代表的是書坊刻書體系。小編下面為大家整理關於我國出版的歷史知識,歡迎閱讀參考:

我國出版歷史知識

  一、文字與文獻載體的變遷.

(一)文字的產生與演變

1.文字出現之前,記錄資訊的方法:結繩記事、刻契記事、圖畫表意

2.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陝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殷商時代甲骨文。

3.漢字字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l)從商周甲骨文、金文變為小篆

(2)從小篆變為隸書一一最大的一次變化,標誌著漢字由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

(3)從隸書變為楷書

(二)文獻載體的變遷

1.紙發明以前的文獻載體:甲骨、青銅器、石頭、簡犢、嫌帛.

2.簡策是竹片,單片稱“簡”,多片竹簡編連在一起稱“策”.版犢是木片,簡稱“犢”。

3.與簡犢有關的圖書術語:版框、行款、天頭、地腳,卷、冊、殺青、尺犢、版圖、書札、篇籍.

4.紙張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時期,西漢古紙:添橋紙、金關紙、馬圈灣紙。東漢時期,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製造出的“蔡侯紙”大大促進了紙張的晉及應用.

  二、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為唐初印刷品,不晚於公元690?699年.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週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畢異發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圖書: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雜記》,元朝姚樞印刷《近思錄》、《國小》、《經史論說》,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試印初編》.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

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禎,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縣誌》.最早系統敘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獻:元代王禎作《造活字印書法》一文。我國報紙用活字印刷的開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報》。清朝最大一次採用木活字印書活動:乾隆年間,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134種,主辦人金簡.金簡把這改印數活動寫成總結,名為《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該文內容比王禎的《造活字印書法》更為詳明具體,是我國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

(四)銅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間,江蘇無錫、常州、蘇州一帶盛行銅活字印刷,其中,無錫華氏和安氏家族最為有名.

我國現存最早的銅活字本:明代華氏會通館印行的《宋諸臣奏議》.

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一次的銅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間出版《古今圖書整合》,全書一萬卷,全用銅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侷限:活字印刷並未取代雕版印刷成為主流出版技術。

原因如下:雕版可以收藏數十年乃至數百年,重印不難,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須費工重排,在一次印數較少的情況下,反而不如雕版經濟.

(六)套版印刷:

“塗版”或“套色”:在同一塊版上施以不同的顏色,一飲印成。

“套版”或“套印”:將同一版面的不同顏色分別刻版、施色,分幾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塗版發展而來,版面色彩表現更細膩.套版印刷使印刷進入彩印時代.

明代盛行的批點古書風氣,促進了套版印刷的廣泛應用.套版印刷的廣泛應用,是在明代後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吳興的閨氏和淩氏.閡、凌兩家共刻印套版書籍117部,計145種.

(七)版畫:

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戲曲小說風行,這些書都附繪木刻插圖.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藝最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齋畫諳》、《詩餘畫譜》.

(八)恆版和拱花:

1.將彩色畫稿按不同顏色分別勾蔡下來,刻成一塊一塊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疊印,最終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畫圖.恆版印出的作品,顏色的濃淡深淺、陰陽向背幾與原作無異。後人稱作“水版木印”,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2.拱花:用凹凸兩版嵌合,使紙面拱起,富有立體感.

3.用恆版和拱花印刷的書籍:明末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明末顏繼祖(字蘿軒)出版的《蘿軒變古箋譜》,清代《芥子園畫譜》。

(九)德國人約翰·谷登堡在1445年發明了鉛活字印刷,比中國畢異發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谷登堡的發明開創了近代機械印刷的新紀元.

  三、我國古代刻書業及其編輯業務。

(一)古代書籍刻印分類: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書.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只列分了前三種。

1.官刻:由國家機構出資或主持的圖書刻印活動。

(l)我國最早的官刻本:五化後唐,宰相馮道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經》。《九經》在國子監完成,史稱五代監本《九經》,它標誌著印刷術從民間走入官府。

(2)歷代朝廷刻書的專門機構

宋代:國子監;

元代:祕書監的興文署、藝文監的廣成局、太史院的印歷局、太醫院的廣惠局,以興文署刻本最著名;

明代:國子監、司禮監的經廠,中央政府的各部院、都察院等機構也刻書;

清代:武英殿。

歷代地方官府也刻書:南宋的各地公使庫,元代各路濡學和書院,明代的藩王府,清代各官書局.宋代《大斌經》、《冊府元龜》、《太平御覽》,明代《十三經注硫》,浩代《古今圖書其成》等,都是鴻篇鉅製,非政府之力不能完成。

(3)官刻本特點:

書品考究,字大行疏、開本闊大、紙墨精良、裝演鋪陳.在內容上多以正經正史為主,強調教化功能.

(4)校勘質量方面,不同時期與不同機構差別很大:

五代、兩宋的監本,底本優良,校召賠湛.明代的監本多用前代舊版,字跡不免糊,質貢不高,南監印書有“大花臉本”之稱,北監本錯誤更多。明化經廠刻書,多出自太監之手,校勘不精,但明代藩府刻書則享有口碑,稱為“藩刻本”.

2.私刻:士人學者以崇尚學問、文化推廠、知識傳播為目的進行刻書活動,不以贏利為動機,圖書質量較高。書籍的牌記多刊自家堂號、宅名或書齋名等.

(l)私刻本:唐代王玠刻印《金剛經》,五代毋昭裔刻印《文選》、《初學記》;宋代穆修刊印韓愈和柳宗元的全集,廖瑩中刻《九經》,黃善夫刻《史記集解》。元代嶽浚刻印《九經》、張存惠刻印《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2)大部頭叢書私刻本:叢書始於宋,宋代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明代《漢魏叢書》、《唐宋叢書》、《格致叢書》,清代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吳騫《拜經樓叢書》、盧文弨《抱經樓叢書》、阮元《文選樓叢書》、黃聖烈《士禮居叢書》、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黎庶昌《古逸叢書》

3.坊刻:出版主體是書商.

(l)坊刻歷史:

唐代有“成都府樊賞家”、“龍池坊卞家”、“西川過家”等。

南宋,我國形成三大坊刻雕版中心:兩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南宋臨安書坊印行《聖宋文海》,多達120卷.表明書坊已刊印大鬱頭圖書.

元代,坊刻集中在平陽、建陽.元代書坊刻印醫書開始增多,建陽餘氏勤有堂刻了《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新編婦人大全良方》、《督濟本事方》等醫書,燕山竇氏活濟堂專門刻賣醫書.

明代,書坊聚集地分佈在建陽、南京、蘇州、吳興、徽州、杭州、北京.餘象斗的三臺館和雙峰堂最著名.他編刻的《西遊記》、《列國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水滸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西漢志傳》行銷甚廣,至今尤存.

清代,坊刻集中在北京、南京、蘇州。北京的老二酉堂是歷經數百年的老店。

(2)坊刻的特點:

① 坊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書籍往往能迅速進入社會,廣泛流傳.例如:古人把坊刻本成為“通行本”。

② 出版商採用新技術的積極性比官刻高.例如:出版技術的發明和革析,大多出現在民間出版活動中。

③ 商人常為謀利而粗製濫造、弄慮作假.例如:“麻沙本”幾乎成為“低劣版本萬的同義詞;冒充宋版元刻或名人編校不勝列舉,翻版印刷屢見不鮮。

4.寺院刻書:寺院集資刻印佛教、道教典籍.

宋刻《開寶藏》,民匡抑《頻伽藏》。

為了吸引民眾、方便傳教,寺院刻書並不侷限幹宗教典籍,也刻印生活用書、流行讀物。

(二)古代刻書業的編輯工作

最初的編輯工作,主要是甄選和校勘。

最早的編輯校勘出版業務工作條例:元代,嶽浚《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包括:書本、字畫、註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

清代校勘第一人:顧廣析(qi),自己並無鉅著傳世,一生為他人校書.

“顧黃”:顧廣忻與出版家黃不烈合作最多.黃氏的最佳版本,再加顧氏的校勘,珠聯璧合.

  四、古代的圖書貿易。

“書肆”一詞在文獻中最早出現:西漢末年,揚雄《法言·吾子》。西漢末年,在太學附近形成“槐市”。

漢代,書殆通過抄寫來複制.

魏晉南北朝,名人新書、新作間世,即行傳抄.左思《三都賦》,富家爭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五代刻印的《九經》已公開出售,說明圖書貿易的主體從書坊、私家擴大到官府.

宋代,國子監售書,監本只收工本價,不為謀利.北宋東京有相國寺書市,散文家穆修曾在此售書,李清照常在此買書。宋代的建本遠銷全國乃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