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心理健康作文100zi

作文 閱讀(1.96W)

點燃學生心理健康的導航燈

心理健康作文100zi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曾指出:“一個人的成功,百分之十五取決於智力因素,百分之八十五取決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人格,講話藝術和處世本領。”而《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中很明確的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語文因其學科特殊性,將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主陣地之一。那作為國小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筆者多年來的實踐與總結,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千錘萬鑿出深山”——多提高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也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教師的不良心理行為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教師質疑的心理問題,即教師自身就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才能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養,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以一顆赤誠的愛心來面對所有的孩子;以一顆寬容的心悅納每一位學生;以一顆善良的心關心每一位學生;以一顆賞識之心鼓勵每一位孩子;以一個智慧的頭腦來引領每位學生,以一個健康的心理來感染每位學生健康的心靈,教師要真正在“教書、育人”中與學生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二、千樹萬樹梨花開”——多渠道

1、寓教育契機閱讀教學

國小語文教材蘊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課文。例如:有些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有的是要培養學生有集體榮譽感;有的是與他人和睦相處;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塊主陣地,以教材為載體,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而且現行教材所選編的課文不僅是思想性強、情感豐富、文質兼美的好作品,而且課後都有“感情朗讀”的要求。教師可以採用“精講多讀、以讀代講”的教學策略來落實感情朗讀,使每節課用來讀書的時間不少於時間總量的二分之一。特別是對於中段語文教學尤其要以讀促思,以思促悟,以悟促行。讓學生在讀讀悟悟、悟悟讀讀中,受到文中人物品質的薰陶、激情的感染、情感的觸動、美感的陶冶等,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比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口袋》時,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法布林做事認真,熱愛昆蟲的品格薰陶。我和學生利用師生分角色朗讀,創設了一種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在讀法布林找到“歌唱家”部分,請班上的“小歌唱家”來讀,也為學生樹立了典型的榜樣;在讀父親訓斥法布林的句子時,我先創設情景,再讓學生自己體驗讀,接著全班表演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很快就能抓住關鍵詞體會法布林對昆蟲迷戀程度之深,而且理由充分,以至於最後學生在寫給法布林的話時,孩子們的發言相當精彩。我相信孩子們在讀中將法布林的個性品質已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內心深處。

2、寓人生觀、世界觀課文內容

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人格結構的核心。中國小生,特別是國小生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有了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採取正確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方式生活。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讓學生在讀、說中認識人生觀和世界觀。如:三年級教材“親情”單元,通過學習讓學生理解到親情不僅表現在物質方面的給予,還體現在精神方面的關懷,甚至是為親人獻出寶貴的生命。在教學《珍珠鳥》一課,通過對文中“我”和“鳥”的感情體會,讓學生認識到人與動物應和諧相處。在“尊重與平等”單元,課文《元帥的故事》通過兩個元帥——彭德懷、朱德,認識到即使是國家幹部也不能搞特殊……

3、寓情感體驗實踐活動

除了課堂上不失時機的對孩子進行心理教育,在課堂外我們同樣可以結合語文教材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孩子樹立健康向上的心態。比如北師大教材第六冊的第七單元是主題為“特產”的開放單元。我們從課文內外讓學生蒐集全國各地的特產,培養孩子的世界觀,增強學生的榮譽感,,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博大、物產的豐富,學生的愛國熱情油然而生,即對祖國的山水產生了嚮往之情。我們還可以教導學生從身邊入手,去搜集雙流的各個鎮的特產,把這種對祖國的熱愛遷移到眼前,對家鄉的熱愛。這個活動即讓學生了解了知識,也從側面激發了學生探尋周邊生活的好奇心。同時,在活動中通過各種分工合作、小組交流及在活動中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讓學生明白了要想小組成功,必須要共同克服各種困難和要維護集體榮譽感等道理。

4、寓修身養性寫字教學

識字寫字教學也是一個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有利環節。因為表面看寫字教學似乎是一項比較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但如果教師激發得當,也能培養學生長期的學習興趣。在寫字教學中我常以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練習毛筆字的故事激勵學生堅持不懈,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又使學生意識到任何事要想成功並不是一日之功。而識字教學中,我巧借識字中課堂生成,進行了有效“點撥”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悟。在教授“射”字時,我讓學生觀察單獨寫“身”和這個時候的字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身子的一撇沒有穿出,我緊跟著追問為什麼在這裡這個身字的一撇不穿出呢?學生結合以往的知識答到:這樣會撐破格子,這樣字太大了不好看。於是我說:“如果你就是這個寸字,你會對它說些什麼呢?”學生很激動地說:“謝謝你!我們永遠是好朋友!我永遠都會記住你!是你讓我們成為了一家人……”我抓住這個時機,總結說:“是啊!兩個想要成為一家人的字,為了能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寧可委屈自己,那在我們生活中為了然大家生活的開心和諧,我們又該怎樣和我們的同桌、鄰居、親人相處呢?”這時教室裡一片寂靜,我想不用說,孩子們已經知道怎麼做了。

5、寓心靈交流習作教學

有時候國小生面對的問題可能通過自我調整仍不易解決。如果教師不夠細心或瞭解不夠,易使學生走入更深的障礙區。為此教師可以通過開設班級祕密“知心信箱”,讓學生通過寫信、寫作文將自己的心聲呈現出來,便於教師瞭解事情的原委,從而做到能與學生更好的溝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調解作用。學生通過書信傳遞的悄悄話,把自己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真情流露。這樣教師能夠更好的捕捉學生的悲哀煩惱或快樂,更好的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真正為學生架起一座心靈的橋樑。另外教師還可採用多種形式的溝通如單獨談話、課堂眼神交流等,不僅加深了師生感情,而且促使學生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形成更好的心理品質。所以習作就是教師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不容小視的一塊“戰地”。成功的教育者總是善於通過日記或是作文同學生進行心於心的交流與互動。特別是針對後進生、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或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尤為重要。同時,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回憶、挖掘、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物、情、理‘幻,在此過程中,受到習作內容的薰陶。如寫父母的作文。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父母,觀察父母言行、瞭解父母工作和父母的願望,並對父母說知心話。在習作準備過程中,拉近了學生和父母的關係,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關愛、體諒、理解父母的情感,懂得要感恩,效果很好。

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李鎮西老師寫給他的學生的詩:名字也許太普通,人格永遠不會平凡;生活也許較清貧,是也永遠不會黯淡;歌聲也許會暫停,旋律永遠不會中斷;理想也許還遙遠,追求永遠不會遺憾!試想想如果你是這位收到老師評註在日記本上的詩的學生,您會作何感想呢?我想您肯定也會像這位學生回答的一樣:放心吧,李老師!我會用行動回答你對我的期待的。由此可見,通過書信、週記、日記教師可以比當面談話更全面、更真實、更細膩地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及其變化,從而更準確、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我想這是其它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請利用好習作這塊“戰地”吧!

6.快樂的心境節日氛圍

孩子們什麼時候最快樂?過節時。我們的教學課文中,有許多隱含著不同的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兒童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這些節日文化中蘊含了取之不盡的教育源泉,以極具親和力和吸引力的節日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增長學生見識,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讓他們在快樂的節日氣氛中變得更加懂事。如在“母親節”的活動中,通過讓學生蒐集讚美母親的詩,說一句讚美母親的話,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鍛鍊了學生,而且增進了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將道德、情感、創新滲透於節日活動中,沁入了學生的心靈,塑造了學生健康的人格。

三、潤物細無聲”——多讚美

讚美是一種心靈的雨露。對讚美的需要,深深地植根於每個人的靈魂之中。可以說,需要讚美是人的本性,劇作家莎士比亞曾毫不掩飾地說:“讚美,即是我的薪俸。”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說過:“一句精彩的讚辭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糧。”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讚美。適時、恰當地讚美,會讓孩子受到鼓舞,激發孩子的'自尊、自愛、自信。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我覺得讚美應有以下型別:①教師關注全體學生的讚美。在課堂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引領全部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自信達到一個個教學目標。比如組建學習小組,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小集體”中有一定的職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如在教學《田忌賽馬》一課時,我讓學習小組自編自導自演這篇課文,進行小組比賽,只見小組中每個人都摩拳擦掌,忙的不亦樂乎。小組內根據每個人的實力自己分工,使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增添進一步學習的動力。除了小組活動,我認為在課堂上教師還應具有一雙洞察秋毫的眼睛,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善於欣賞他們的興趣愛好、一言一行,乃至奇思妙想,還要毫不吝嗇地向學生表達你由衷的欣賞,以激勵他們不斷進步,走向成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毫不吝嗇地表揚勇於發言的學生,當然也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來指出他(她)的錯誤。讚美需要發自內心,而不是為了迎合學生而否認他的所有缺點,矯揉造作的讚美只會令人反感。所以,記住,幾句微不足道的讚美,甚至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②讓學生學會自評和他評,能正確認識自我。國小生的自我意識能力,雖然在不斷的提高,但他們還不能充分的認識自我,出現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對自己估計過高或處於“不如他人”的過低、自卑的評價。這兩種極端傾向都對學生髮展不利。此時教師可用正確恰當的評價語,讓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同時教師應擴大評價範圍,利用學生的朗讀水平、寫作水平、上課注意力是否集中、手抄報辦的效果、作業書寫情況、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進行有效多元評價,特別是自卑的孩子。尤其要樹立其學習自信心。過於自大的孩子也要使其正視是自己的不足。教師可利用課文如《鼕鼕讀課文》讓學生明白要相信自己,要大膽。《田忌賽馬》不僅學到要善於觀察、仔細思考、分析,還應受到不要驕傲的道理。

所以讓我們做一個永遠的欣賞者,在學生心靈的沃土上播撒春雨,催發顆顆希望的種子,因為這也是教師工作最大的樂趣。

四、為有源頭活水來”——多拓展

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只是老師在課堂上灌、塞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我認為至關重要的還是要教給學生有章可循的方法,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提升出做人的品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有章可循的辦法就是——多讀,讀好句、讀好文、讀好書。“讀一本好書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談話”,這是高爾基說的。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要通過學生的讀,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不斷地修繕。所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的書多了,很多道理自然的就明白了。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向學生拓展更多與主題思想有關的文章或是書籍,以便學生在課外也能不由自主的進行心理教育,通過實踐研究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處著手來引領學生拓展閱讀:

1)挖掘課文人物外的人物

北師大版教材都是以主題單元入手,整冊教材在以豐富多彩的主題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幼小純真的心靈。如第九單元主題是觀察與發現,教材為我們介紹了李時珍和法布林兩位善於觀察與發現的名人,一位是中國的,一位是外國的。當學完這兩篇課文後我們可以啟發學生還認識哪些善於觀察與發現的中外名人?於是學生紛紛發言:魯班、愛迪生、萊特兄弟、愛因斯坦……,就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你對哪些善於觀察與發現的名人感興趣呢?讀課外書時找找吧!讀讀吧!學了《智慧》單元,我們瞭解了充滿智慧的人物:孫臏、懷丙和一位年輕的探險隊員,那我們還知道哪些充滿智慧的名人呢?也可以和學生討論,學生讀課外書時自會留心去找,當他找到以後會興高采烈得來告訴你,你順勢可以讓他(她)給全班的同學講,“天天故事會”不是就成立了?學生開了眼界,講故事的同學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嗅覺靈敏的教師,時刻嗅到能和語文相融合的資訊,及時的運用教師的智慧將其展開,就有了精彩紛呈的學生喜歡的活動。

2)挖掘課文以外的課文

學了《可愛的小生靈》這個單元,我們認識了小蝦、松鼠。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描寫動物的課文,如《翠鳥》、《獅子和蚊子》《小山羊和小灰兔》、古詩《鳥》、《驚弓之鳥》等等,可以組織對學生記憶深刻的文章進行比較,有何異同?同時些小動物的文章表達的意思相同嗎?為什麼不同?你喜歡哪類文章?你能從課外書上找到你喜歡的文章與你的學習小夥伴交流嗎?教師傳遞了一個資訊給學生,就是書不只要讀,還要交流,書是有交流討論之處的。不能讀啞書,只進不出。

3)挖掘課文以外的書籍

其實我們學的很多課文都是節選自某本書的一節或是與某位名人有關一個故事,要想真正走進這些人,從小培養學生高尚的理想,崇高的品德,這就需要我們閱讀更多與這篇課文有關或是與這篇課文相似的文章或書籍加深學生的記憶,為他們樹立更多精神領袖,同時也向學生有力的推薦出很多適合他們閱讀的書籍。如教學《赤壁之戰》,我們就向其推薦《三國演義》,學習《猴王出世》,我們就推薦《西遊記》,學了《智慧》單元,我們可以向學生推薦《大人物小故事》、《100個聰明故事》、《名人故事》等;學了《親情》這一單元,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感悟母愛》、《感悟父愛》;學了《裝滿昆蟲的口袋》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學了《信》,我們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教師在課堂上講也許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要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最應做好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語文學科中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材料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教師要以善良的心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觀察、分析、理解、幫助學生,解開學生可能存在的心結,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要讓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在語文學科教育全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