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國外交流學結

工作總結 閱讀(2.04W)

這兩個月,如同一夢。回到北京,就好似又回到了現實中,而在芬蘭的一切就變得虛無飄渺起來。回來後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這一趟出去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每每被問到這個問題,腦袋都會卡殼不知道如何回答。仔細想想,最大的收穫也許並不是知識上的,而是想法上的,不管是對未來的規劃還是對當下的生活如何過的想法都有了大的變化。我想這算是這次交流最大的“收穫”了吧。

國外交流學結

人,在一種生活中待太久就容易失去方向,換一種生活或換一種活法就給了自己反思自己生活的機會。兩個月中我不斷思考這個問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生活?(what do i really want to do with mylife?)雖然很多事情依然不明晰,但是我知道自己原來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並不是我最想要的。以前的我一直走的是一種中規中矩的路,讀書升學,呆在象牙塔裡,越來越脫離現實世界。這樣的生活比較美好卻有殘缺。

一、只有努力,才有運氣

這是和marihe專案的中國學生聊天最大的感受。來自13個國家的18位學生,每個最後成功進入marihe專案的學生,背後的故事都是一段努力奮鬥史,讓人敬佩。有時候機會會一個接一個來,但前提是你做好了準備。是因為先努力了,才會有後來的運氣。每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機會,但不是每次幸運都會降臨在我們身上。當幸運降臨,我們應該感激;若與機遇擦肩而過,我們也不能自怨自艾,只有更加努力讓自己做得準備更充足。

二、只有出發,才能到達

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從最初到達芬蘭的激動興奮到離開時的戀戀不捨,兩個月的時間不長也不短,足夠我們體驗那裡的生活。在芬蘭的兩個月,我們體驗了完全不同於中國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經歷了一開始文化衝突和的種種不適應,到後來逐步融入新的環境,再到後來的如魚得水,同時也意味著我們交流的結束。

有幸中途加入marihe專案的課程學習,認識專案的老師和同學,感觸最深刻的是該專案的國際化。無論來自哪個國家,每個人都努力表現地很友好而禮貌,短暫的兩個月相處也都很愉快。作為交流生,以一個外人的眼光來看這個緊密的團體,觀察他們的言談舉止。每個學生也都各有特點,課堂上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為一個“局外人”親身體驗marihe專案的教學環境,又同時經歷了中國和芬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不可避免地會在心中小作比較,有一些主觀感受和感性的體驗略作總結。有一些是國內教育所缺乏或有待改進的,雖然文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但現實是我們依然還有提升的空間,我們需要借鑑他人的長處,我想這也是我們交流的意義所在。

(1)課程上師生互動多是“學生提問,教授接招”

不同於國內課堂互動,該專案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學生頻繁的發問。同樣是研究生的課堂,我們的課堂交流常常是單向的,學生只用帶上耳朵來聽就好了。而marihe專案的課堂則不同,學生有問題就問,常常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同學們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追問。當然不可避免會出現因為問題過多而耽誤課程程序,教授不得不跳過一些內容。而教授也很歡迎大家的提問,並且能夠與學生進行有說服力的交流。正是通過對事物進行嚴謹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學生提出問題與教授討論,最終提高了批判性思維能力。我們的課堂若想變得更加活躍,除了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提出問題之外,學生自己也要在課下做足了功課才行,這就又涉及到我要講的第二點——學生的學。

(2)學生的學——自主學習

marihe專案課程安排充實而緊張,因此學生在每節課前都要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各自的思想,否則將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程序,而如果該讀的閱讀材料沒讀,就很難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因此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遠遠多過上課的時間,上課是用來討論和發問的,在閱讀中的問題在課堂上就可以提出來和大家共同討論。marihe的每一門課甚至每一節課都會有大量的pre-reading和拓展閱讀,光是這些閱讀就要花費掉大部分的課外時間,再加上每門課都會有很多作業和論文,每個學生都會就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樣的自主學習與教授的教授相結合所能達到的效果遠遠好於單純地聽教授的講授要好得多。我們國內的研究生教學也在借鑑這種方式,但依然還有進步的空間。

(3)更多小組合作學習

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小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課堂上的小報告還是課程小組作業,有很多工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與之相比,國內學生更傾向於單打獨鬥而不是小組合作。marihe專案的多數課程都會有小組作業,要求四人一組做presentation。要有好的presentation,通常需要大家在課下共同討論、協調分工。在一個小組討論裡面,少不了爭執和不一致的意見,也會有偏離討論主題的情況發生,但每個人都為了共同的目標貢獻自己的想法。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溝通和合作能力。

四、一些感想,隨便說說

也許是交流的時間太短而浸潤在國內環境的時間足夠長,所以不管是初到芬蘭還是回國後似乎並沒有體驗大家說的“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當然是也可能是我太遲鈍或適應能力太強。不過看過芬蘭人和中國人的生活,還是會在心中略做比較。

先說說城市景觀。我們所去的坦佩雷雖是芬蘭第三大城市,但相比國內的城市還是小很多,少有高樓大廈,馬路上也絕不會塞車。依然保留著一個老的工業城市的一些古老建築,一些廢棄的工廠被重新改造利用但絕不會推倒重建,即使維護的費用很昂貴,但芬蘭人很注重對歷史傳統的保護。剛到時候對市中心高聳的煙囪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這些工廠所排出的廢氣和廢水都是經過處理後足夠乾淨的,廢水可以直接排近湖中,魚蝦一樣健康生存,和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市中心的每一座建築都有著百年以上的歷史,每一座都有不少故事,也都各有特色。驚異於建築之美,我的驚異程度不亞於外國人初到北京看到中國古老的建築時的那種驚歎。只是當人們習慣了存在於自身周圍的這些美好之後,就漸漸喪失了對美的體驗。

再說說坦佩雷的圖書館。據說,芬蘭是世界上圖書館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平均每2000多人就有一個圖書館。芬蘭也是圖書館利用率最高的國家,平均下來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顧一次。這絕不是誇大之詞,因為我們親眼所見,無論是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還是在平穩行駛的火車或巴士上都能見到捧書而讀的人。而且是大多數人都在看書,似乎對他們來說,不管是短途還是長途的旅程,書籍都是隨身攜帶的必需品。一開始我也覺得好奇怪,直到我親自去了一趟坦佩雷市立圖書館。圖書館都是免費的,一排排整齊的書架和靈巧的桌椅。隨手拿起一本書,最大的感覺是這些書都很輕,哪怕是像《新華字典》那樣厚的書拿在手中也完全沒有重的感覺。當時就想,要是國內的書也都這樣輕就好了。總算明白為什麼芬蘭人到哪都隨身帶著書了,原來這些書都如此輕便,而知識卻如此越積越厚重。

再談芬蘭的兒童。在寒冷的冬季,哪怕飄著雪花也依然能隨處見到爸爸媽媽推著孩子在外邊逛遊。迎面走過去能看到小孩子的臉凍的通紅的,還有已經睡著了的。一開始覺得奇怪,幹嘛帶孩子出來受凍啊?後來想想,這裡的孩子總得要從小適應北歐寒冷的環境的,也就不足為奇了。公交車上有專門為坐在推車裡的孩子空出的地方,推著嬰兒車的父母可以直接從中門上下車。芬蘭的孩子似乎都是很乖很安靜的,在那裡兩個月很少見到孩子像中國的小孩那樣大聲哭鬧的。大一點的孩子早早就上幼兒園了,幼兒園裡每天上下午都有室外活動,老師們常帶孩子們去森林遠足,而且只有在冬季溫度低於零下25攝氏度時,他們才不會出去。孩子們可以在雪地打滾,打冰球或者就是追逐嬉鬧。

這樣一些零星片段的感受都是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裡所體會的,當我坐下來開始寫這篇總結,最先進入我腦海的也許就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了。有些想法還比較零碎,日後也會繼續反思比較。總之,兩個月的交流讓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我很感激自己有這樣的機會。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通過這樣的途徑瞭解國外的情況,不僅是教育的國際化,也增加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溝通和交流,也讓更多的人更瞭解中國。

國外交流學結 [篇2]

暑假裡,我參加了赴美文化交流團,受益匪淺。

我這次去美國,從7月15號到8月4號,共21天,其中有2天是在飛機上度過的,有5天是在弗吉尼亞大學上課學習美國文化,美國曆史,並與那邊的學生交流,剩下的時間,我們去了西海岸的洛杉磯,聖地亞哥,舊金山:東海岸的紐約,華盛頓,費城,波士頓和尼亞加拉瀑布,雖然時間倉促,但是整個美國的行程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感觸的。

美國經濟發達,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這是世人不爭的事實,但究竟是怎樣的發達,我相信只有到過美國並且生活了一段時間的人才能回答得上來。美國與中國相比,人口少了一點,食物多了一點,美元貴了一點,東西便宜了一點,城市舊了一點,鄉村美了一點,思想簡單一點,歷史建築巨集偉一點,戶外綠色多一點,戶內溫度低一點,文化豐富一點,歷史短暫一點。

人口

首先,美國是93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人口接近3億,東北部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匯聚了比如像紐約、費城、波士頓、芝加哥等一系列全球知名的大城市,故由此可以想象其所在地區的人口密度。但在我們21天的行程裡,在這全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就算是在紐約,人流、車流量與我們國內城市相比,車流量少,車速緩,於是在過馬路時,會“驚訝”地發現,美國佬並沒有像雜誌裡介紹得怎麼有禮貌,他們有時也會闖紅燈的:放著沒人的馬路不過,你傻啊當然,司機們還是絕對有素質的,即使是你在紅燈時橫穿了馬路或者有穿馬路的動機,他也絕對會停下來讓行人先走的。在州際公路上,我們在遠離城鎮時,只有很少的車在飛馳,數量一般在4到6輛左右,隨著鄰近城鎮,車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在城市的收費口時達到峰值,在進入市區之後,車數量有隨之減少了。在美國,經濟中心一般都是大城,比如紐約、費城,而行政中心都非常小。美國的首都華盛頓,坐落於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之間,是美國唯一的一個特區,人口只有60萬,其中70-80%是黑人。從華盛頓市的最北邊徒步走到最南邊也只要1個小時左右,但市區內有很多的參觀景點,比如林肯紀念堂、華盛頓紀念碑、越戰紀念碑、朝鮮戰爭紀念碑、白宮、國會山、傑弗遜紀念堂、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斯密森研究中心等。

教育

我們21天的旅程中,有十幾天都在參觀大學的校園,並且我們在弗吉尼亞大學上了一個星期的課程,感受了他們大學課堂教學的形式,不得不被他們活躍的氣氛所吸引。在國內大學上課,從來都是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們幾乎不會發言,死氣沉沉的課堂,被牽絆或是被固定的思維使我們不會提問題,更不會思考問題,更可況學習。我們嚴重的缺乏了好奇心和創造力,中國的課堂是屬於老師的,而美國的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美國的教授更青睞於那些積極爭取,積極提問的學生。

課堂氛圍很輕鬆,你可以幹-你任何想幹的事情,吃飯,坐在地上,拖鞋子,甚至坐在桌子上。他們多以討論式教學為主,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就是儘量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只要有什麼問題舉手就行。課堂上你也不會覺得有太多的拘束,有時老師乾脆直接坐到講臺上來講課。美國的學生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開放,他們特別有禮貌,並且他們的表達能力特別的強,無論是從肢體語言還是面部表情來看,都是特別自然並且自信的。他們臉上的笑容特別明媚。說起校園的硬體設施,那更是無法比擬的,那些古樸的建築風格,幽靜的小路,一大-片一大-片富有歷史的植物,一座座紀念碑,別緻的小別墅,像教堂那樣巨集偉的圖書館,學校的各個地方的設施十分的人性化,讓人覺得很舒服,很合理。以圖書館為例,他們有專門用來小組討論的房間,有各種各樣的椅子,有免費的印表機,有免費上網的電腦,也有賣咖啡和小吃的小店,再加上窗外如畫的風景,讓人覺得十分愜意,拍手稱快。學校各個地方几乎都有可以讓人坐下來的沙發,桌椅。比如書店旁,餐廳外,商店口,大廳內,你可以隨時做下來與人聊天,學習,休息,讓人覺得十分輕鬆愉快。相對於中國學生而言,美國學生的課餘活動,顯得就太少了一點。他們那裡沒有KTV,沒有遊戲廳,沒有什麼遊樂場,平時課下他們參加最多的就是體育運動。提到這點,我終於明白了,美國人口並不多,但卻是一個體育強國的原因。他們參加體育訓練十分刻苦,十分認真,他們並不把它當成一種休閒,而是當成一種競技運動。我看到過他們進行橄欖球訓練的場景,場面十分巨集大,一百多個運動員,二十多個教練員,站在球場上訓練了一個下午,讓人十分震撼。閒暇的時候我經常去他們的體育館看他們的學生打球,著實讓我開了眼界,他們的水平和我們CBA隊員的差不多,我們中國學生是十投一進,他們是十投九進,而且他們的身體素質都很強。

環境

美國的鄉村到處充滿綠色、生機。首先,在車上,兩旁的高速公路綠化帶上,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一片:高坡上,低谷中,水塘邊,橋墩下,房前屋後都是草地;繁茂的樹木每隔三分鐘就可以“闖入”眼臉,都大的必須要三個人才能抱得過來;上午,8、9點鐘還沒有過,你可以看到一個個穿著紅色粗布麻-衣、叼著菸斗的“山姆”大叔們駕駛著割草機在這裡來來回回地工作,從他們微笑的表情中飄出一陣陣青草的馨香;晚上,鳥兒歸巢,草地上、大樹下,一幢幢木製的兩層小樓裡傳出了亮光,遠遠看去,就像星星躲在深黑的夜中偷-窺著我們,非常的安逸。而美國的城市卻特別突兀的從一塊平地中崛起,一排排高樓,一條條繁華的大街,形形色色的人,尤其是紐約市,各種膚色,各種服裝。城市很壓抑,像烏雲一樣將人們罩在下面,街道很髒。紐約的遠景是那麼地壯麗,一片雲彩中,曼哈頓的繁華盡收眼底,但當你進入其中,灰色的牆瓦建築,整條街的都一樣,死氣沉沉;破舊的木結構小樓,歪歪斜斜,讓人老遠就產生一種恐懼的心理;陳舊的居住樓雖然又重新刷上一層新的油漆,花花綠綠的,而且相鄰的大樓顏色還不是一樣,但外露的救火逃生梯十分醒目,也十足叫人討厭,像蜘蛛網一樣“纏繞”在建築物的外邊,擔心隨時可能掉下來;在城市裡,馬路也是有氣無力,髒兮兮的,就像枯死的藤蔓有規律的散佈在地上,路上沒有多少綠化帶,街邊五顏六色的廣告牌直給人刺眼的感覺:城市的一切就像埋葬於灰色的、有氣無力的、死寂當中。

飲食

美國的餐館一般規模不大,都收拾得乾乾淨淨,而且食品種類並不很多。有人總結美國飯的特點,一是生,牛排帶血絲,二是冷,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這當然是中國人依自己的口味作出的評判,不過倒也切中要害。事實上,美國人吃飯注重的是營養,而不是口味,一般美國人也不大會做飯。在美國城鄉,咖啡店(兼營冰滇淋)、麥當勞快餐店比比皆是,前者恰似中國四川的茶館,後者很像中國河南的麵館。到咖啡店,喝一杯咖啡一個多美元,吃一碟冰淇淋二三美元,邊吃邊聊,十分愜意。更有趣的是暑假期間,店裡都是僱用一群十二、三歲的女學生,那滿臉稚氣認真幹活的神態,令人喜愛。若遇到假日,顧客較多,這幫女孩身著制服,頭帶運動帽,還帶上一付耳機外加一隻小話筒,不時地與操作問聯絡,那認真的勁頭好像海灣戰爭時的多國部隊總司令在指揮一場戰鬥。

21天的經歷和感觸很難道盡,我希望能有一天重新回到這裡,這就是我現在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