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會計工作組織

工作總結 閱讀(1.08W)

學習目標:通過本章的學習,應明確會計工作組織是會計工作的組織保證、會計人員的職責和許可權以及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評聘條件和各自的基本職責,瞭解會計法、會計準則和分行業會計制度三個層次的會計規範在會計實務中的指導作用,初步掌握會計檔案的儲存方法並要求對我國會計工作的組織管理形式有清晰的認識。

會計工作組織

11.1組織會計工作的意義和要求

11.1.1組織會計工作的意義

會計是一項複雜的,細緻的綜合性經濟管理活動,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有利於保證會計工作的質量,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

會計反映的是再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具體又可表現為迴圈往復的資金運動。會計工作要把這些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從憑證到賬薄再到報表,連續的進行收集、記錄、分類、彙總和分析等。這不但涉及複雜的計算,且包括一系列的程式和手續,各個程式之間、各種手續之間的密切聯絡,如果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整個核算結果錯誤。如果沒有一套工作制度和程式,就不能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更談不上什麼效率了。

2.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可以保證會計工作與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協調一致

會計工作不但與巨集觀經濟如國家財政、稅收、金融等密切相關,而且與各單位內部的計劃、統計等工作密切相關。會計工作一方面能夠促進其他經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其他管理工作的配合。會計工作必須首先服從國家的巨集觀經濟政策,要與之保持口徑一直,同時又要與各單位的計劃、統計工作之間保持協調關係。

3.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可以加強各單位內部的經濟責任制

經濟責任制是各經營單位實行內部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在貫徹經濟責任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實行內部經濟控制離不開會計。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可以促進會計單位內部有效利用資金,提高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為企業盡大可能的創造利潤。

11.1.2組織會計工作應遵循的要求

組織會計工作應遵循的要求是指組織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管理工作的一般規律。它是做好會計工作,提高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必須遵守的原則。要組織好會計工作,應符合以下要求。

1.組織會計工作既要符合國家對會計工作的統一要求,又要適應各單位生產經營的特點

組織會計工作,必須按照會計法對會計工作的統一要求,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規定。只有按照統一要求組織會計工作,才能發揮會計工作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還必須結合各單位自身的特點,制定具體辦法和補充規定等。

2.組織會計工作既要保證核算工作的質量,又要節約人力物力以提高工作效率

會計工作十分複雜,如果組織不好,就會重複勞動,造成資源浪費。故對會計管理程式的規定,所有會計憑證、賬雹報告的設計、會計機構的設定以及會計人員的配置等,都應避免繁瑣、力求精簡。

3.組織會計工作既要保證貫徹整個單位的經濟責任制,又要建立會計工作的責任制度

科學的組織會計工作,應在保證貫徹整個企業單位的經濟責任制的同時,建立和完善會計工作本身的責任制度,合理分工,建立會計崗位,實現會計處理手續和會計工作程式的規範化。

11.2 會計人員和會計機構

11.2.1會計機構的設定

1.國家管理部門所設定的會計機構

由於我國1992年11月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要求取消統一的會計制度,普遍實行企業會計準則,我國各級管理部門的任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如財政部門所屬的會計機構負責統一會計準則的制定,其他各主管部門只是根據會計準則及相應的行業示範性會計制度,對本部門會計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作出解釋。同時,還負責會計準則的制定,修訂與解釋等,目前,這一任務主要由財政部下設的會計司完成;會計人員的資格考試,這一工作主要各級財政部門組織完成;其他有關事項,如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等。

2.行政事業單位設定的會計機構

行政,事業單位在資金的取得與使用上,和企業單位有著根本的區別。它們的經費來源主要由預算撥款所形成。故,這些單位在設定會計機構時,只要能滿足對經費的收支及時進行核算和報告的要求即可。而不必像企業單位那樣考慮很多因素。當然,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設定,也必須要考慮內部控制等基本因素,以保證各單位預算資金的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過去那種全額預算單位越來越少,除國家行政機關外,絕大多數事業單位都進行了企業化管理。

3.企業單位設定的會計機構

企業機構的設定要達到如下要求。

1)有效的進行會計核算;

2)進行合理的會計監督;

3)制定本單位的會計制度;

4)參與本單位的各項計劃制定,並考核計劃的執行情況等。

要想使所設定的會計機構有效的進行工作,應該在會計機構內部進行適當的分工,按照會計核算的流程設定責任崗位,配置人員。同時,會計機構內部的崗位分工上,應符合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11.2.2會計人員的配置

1.會計人員的資格

為了加強對會計工作和會計人員的管理,促進各單位配備合格的會計人員,提高會計隊伍素質和會計工作水平,充分發揮會計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關於財政部門管理會計工作的規定,制定了會計證管理辦法。其中有重要的一條就是,“會計證是具備一定會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資格證書。未取得會計證的人員,各單位不得任用其擔任會計崗位工作。“

會計證實行驗證制度。各級財政、稅務等部門具有共同負責檢查和監督會計人員持證上崗情況的權利。會計證及預備會計證由各盛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和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統一印製、頒發和管理。會計證應記載持證會計人員的職稱、學歷、單位、身份證號、會計證號、發證時間以及年檢、獎勵、處分、工作業績、培訓、崗位變動等情況。

同時,會計證管理辦法還規定,“會計證實行註冊登記和年檢考核制度。“即①取得會計證的人員,被單位聘(任)用從事會計工作時,應由所在單位提出申請,並在30日內到發證機關進行註冊登記,註冊後的持證人員作為正式會計人員管理。未經註冊登記的會計證不予辦理年檢,不得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財政、財務部門組織的在職會計人員培訓②在崗會計人員應按規定向發證機關辦理會計證年檢。年檢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由各基層單位將持證會計人員的情況按會計證所列內容逐項填寫,並經本單位人事部門核籤後送發證機關進行年檢。發證機關稽核無誤後,在會計證相應年份備註欄加 蓋驗訖印章和日期,退回持證人。對未經發證機關注冊登記、有違法亂紀行為、未按規定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和脫離會計崗位的,以及弄虛作假騙取會計證的,發證機關不予辦理年檢。

2.會計人員的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的職責主要是(1)進行會計核算;(2)實行會計監督;(3)擬訂本單位辦理會計事務的具體辦法;(4)參與擬訂經濟計劃、業務計劃,考核、分析預算、財務計劃的執行情況;(5)辦理其他會計事務。

會計核算的具體內容包括。

①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②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③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④資本、基金的增減和經費的收支;

⑤收入、費用、成本的計算;

⑥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⑦其他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事項。

11.3 會計法規和制度

11.3.1會計的法規和制度

會計的法規和制度是組織和從事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規範。它是經濟法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和實行會計法規和制度,可以保證會計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財經政策,保證會計工作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可以使其提供的會計資料和會計資訊真實,及時,可靠等。我國的會計核算法規和制度有三個層次構成。

1.基本法即《會計法》,它是會計核算工作最高層次的規範,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以的命令釋出。

2.第二層次是會計準則。會計準則又分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兩個層次。基本準則是進行會計核算工作必須共同遵守的基本要求,體現了會計核算的基本規律。基本準則一般由會計核算的前提條件、一般原則、會計要素準則和會計報表準則組成,是對會計核算要求所作的原則性規定。它具有覆蓋面廣、概括性強等特點。具體準則是根據基本準則的要求,對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作出具體規定的準則。它將由以下三類組成。

1)各行業共同經濟業務的準則,如應收賬款、應付專案、投資、固定資產等。

2)關於特殊經濟業務的準則,包括各行業共有的特殊業務和特殊行業的特殊業務,前者如外幣業務、租賃業務、清算業務等,後者如金融業務的存貸款業務等。

3)有關會計報表的準則,如資產負債表、利潤、現金流量表、合併會計報表以及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調整等。

3.第三層次是國家制定的各行業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及一些大中型企業根據會計準則和行業會計制度自行制定或委託社會會計服務機構制定的會計制度。當然,這樣的會計制度僅在行業內和具體使用單位起作用。

11.3.2會計政策與會計準則、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關係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具體會計原則和具體會計方法,是企業管理當局在會計法規既定範圍內進行的選擇。下面主要就會計政策與會計準則、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關係作以下辨析。

1.會計政策與會計準則

會計作為一個資訊系統,其外部使用者必須獲得相關的會計資訊才能據以做出正確的決策。而會計資訊生成於企業內部,企業管理當局是會計資訊的持有者,企業內部管理當局與外部資訊使用者之間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因此,會計資訊的外部使用者有必要對會計資訊的生成與輸出提出管制要求。這種管制以會計準則的形式表現出來,企業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也必須以會計準則為空間限度。這樣,會計準則使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不僅反映企業內部管理當局的意志,而且體現出企業外部的利益要求。會計準則與會計政策選擇的關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會計準則對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1)會計準則的利益導向影響。會計準則的利益導向是指會計準則主要維護哪一個集團的利益。例如,投資者主導型會計準則主要維護投資者的利益,納稅主導型會計準則主要維護政府的利益等。會計準則的利益導向直接影響會計政策選擇的客觀立常在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重心的準則體系下,企業想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做出有利於其他團體的利益安排是比較困難的,而且容易受到來自監管部門的壓力甚至阻撓。

(2)會計準則的約束程度影響。會計準則的約束程度是指準則自身的嚴格程度或彈性大校由於各國經濟政治背景不同,決定了各國準則的約束程度也鬆緊不一。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會計準則,約束程度是以指導性為主,允許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適當分離;而法國、德國等國的準則則強調指令性與強制性,一般從屬於法律或直接構成法律的一部分,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一般不分離。顯然,會計準則約束程度越鬆的國家,企業選擇會計政策的餘地也就越大;而約束程度越緊的國家,企業選擇會計政策所受到的客觀限制就越多。我國目前處在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並行的過渡時期,相對來說,會計準則留給企業較多的選擇空間。

2)會計政策的選擇行為對會計準則的影響

首先,從會計政策的歷史發展來看,最初的會計選擇不是來自尚無規範時自行其是的便利,就是來自於已有會計規範的某些漏洞。後來準則制定者的被動防範也變成了主動給企業留有選擇空間,準則執行者的`“鑽空子”也變得運用自如。這樣,會計政策選擇就成為各國在研究制定會計準則時,自覺加以考慮的內容。

其次,隨著越來越多準則的頒佈,給企業留下的選擇空間難免越來越小,但企業仍然要面臨會計政策的選擇。這是因為:①會計準則的制定不是純技術的,而是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多次博弈的結果。各利益相關者都想使準則對自己有利,因而從自己的特殊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要求;作為利益相關者一方的準則制定機構,為了平衡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要求,使準則制定和執行的阻力最小化,同時也為維持自己在準則制定中的權威性和壟斷性,保證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結果,也必須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②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空白,因而在實踐中常出現會計處理“無法可依”的現象,這也為會計政策選擇提供了空間。但這並不屬於違反會計準則的行為,因為會計準則根本就未對此作出規定。在這種會計準則未作出規定的領域,企業擁有更大的選擇權。

2.會計政策與會計原則

會計原則是處理會計事項所依據的規則,是在長期會計實踐的基礎上歸納形成的。會計原則對於會計人員選擇會計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這種會計原則,並不是一般會計原則(美國習慣稱為公認會計原則,即GAAP)。我國會計準則中對會計政策的定義就尤其強調“具體會計原則”,《<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指南》中將“具體會計原則”解釋為“企業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和統一會計制度規定的原則所制定的、適合於本企業的會計制度中所採用的會計原則”。可見會計政策中的會計原則指的是“具體”或“特定”的會計原則,即針對某一類會計業務或事項的具體或特定的會計原則,而不是指所有的會計原則。客觀性、及時性、可比性、一貫性等原則,就不屬於具體或特定會計原則的範疇。“具體會計原則”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從範圍上看,它不能超出本國會計準則所規定的一般會計原則的範圍。美國會計準則的定義中就特別強調“特定會計原則”,並且規定了其選擇範圍為“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也規定了12條一般會計原則。

其次,從內容上看,“具體會計原則”是具有技術層次的,如收入實現原則(權責發生制還是收付實現制)、計價原則(歷史成本還是現行成本)等。還有資訊傳遞過程中的總體性要求,如謹慎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等。

再次,從原則的公認程度看,既有已納入現行會計準則體系的公認會計原則,也有企業根據自己需要適度創新的原則,如在不違反公認會計原則的前提下,企業自行擬定的與財務政策、經營決策密切相關的一些會計處理指導原則,如平滑收益、延遲納稅等。

最後,“具體會計原則”應符合本企業具體生產經營環境和特點。如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的定義中就強調“最適合當時情形的特定會計原則”。

3.會計政策與會計方法

會計方法是反映和控制會計物件、實現會計目標的技術手段,它對資金運動發出的資訊以資料的形式進行加工,使之變成有助於經濟決策的財務資訊和其他經濟資訊。由於習慣上的原因,對於某些會計處理還不能用會計方法來表述,因此、會計程式一詞尚在廣泛使用中。本文對會計方法採取廣義的理解,即包括了會計程式。

會計政策最終要通過會計方法表現出來,但是會計政策絕不是會計方法本身。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會計政策屬於主規範疇,會計方法屬於技術(客觀)範疇。會計政策體現著企業管理當局的意圖、目的,是政策制定者主觀意志的外在表現,或為完成企業一定時期的某項既定任務,或出於特定財務安排的需要,或服從於企業內外部一系列契約的安排。②會計政策以整體的形式顯示在企業會計報表附註中,會計方法則是針對某項會計業務,以個別的方式出現。會計政策是由一系列會計方法組成的。

同會計原則一樣,會計政策中的會計方法也是指“具體會計方法”,即是企業在會計核算時,在諸多可選用的會計處理方法中所選擇的適合於本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