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教師研修心得培訓總結

職場 閱讀(4.6K)

這次培訓,意義重大,收穫匪淺。此次學習內容聚焦“校本與網路研修整合”的學習專案,應該說是我們一直所希望的一種有效研修。中國教師研修社群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使我們明確了新形勢下,基於網路環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發展趨勢。以往的研修,老師們都認為與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多大的幫助,甚至無關。所以在網路遠端培訓過程中出現掛機、應付等現象,收益不大。這次的專案學習讓我們耳目一新,因為“校本研修”是接地氣的研修專案,也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又始終沒有突破瓶頸的校本研修管理,校本與網路研修的整合更能拓展教師研修的眼界、海量的資源分享和豐富飛教育教學經驗的借鑑。中國教師研修社群此次開發的平臺從教育部門的角度來說,則搭建了校本研修與教研管理的平臺,是一個好幫手;從區域培訓機構來說,為我們破解校本研修管理難題

教師研修心得培訓總結

一、網路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勢在必行

在“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實踐”這一專題學習中,吉林省教育學院的宋海英老師以長春市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專案為例給我們分享了經驗和做法。宋海英老師認為,理念達成是關鍵。的確,一個人要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觀念,而觀念的改變在於理念的達成。儘管專案開展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如時間空間的制約;異校交流和專業引領的障礙;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滯後;缺乏對教師持續性支援平臺等。但長春市對這個專案研修工作開展始終持之以恆,終有成效。基於教師研修為核心,主要著眼於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和對教師專業成長真正有效的角度出發,通過網上網下結合,通過主題活動給予落實;圍繞課堂教學,整合遠端學習與教學研修;做與學思研結合,著力教學問題的有效解決。長春市寬城區中儲糧吉林希望國小校長馬巧燕給我們分享了該校“校本研修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的經驗和成果,對此深感欽佩。“藍裙子”的故事引發的“藍裙子效應”,從備課教案—同伴意見修改教案集體備課上課教學,形成了網上網下研修一條龍,她把本校的校本研修概括了幾點收穫:研修形式的轉變啟用教師成長願景;研究內容的草根鋪設教師成長之路;研修平臺的搭建助推教師高速發展;研修團隊的互助助力教師整體提升。有了成效自然要有所輻射、分享經驗。顯然,網路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勢在必行。

二、新形勢下,教師培訓模式的新思路

在“教育部關於教師培訓模式改革思路介紹和三同三案網路校本研修模式介紹”環節中,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廖玉萍從教育部教師培訓改革方向;校本研修研什麼?網路帶給我們什麼支援?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實施設計等四個方面明確了校本與網路研修整合的發展趨勢。我們未來十年發展的重點任務是推進資訊科技在融合,變革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支撐教育創新發展。我國教育資訊化事業發展的2020年總體目標是“三基本兩顯著”。所謂“三基本”是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的資訊化學習環境;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的資訊化支撐服務體系;基本實現所有地區和各級各類學校寬頻網路的全面覆蓋。所謂“兩顯著”是教育管理資訊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和資訊科技與教育融合發展水平的顯著提升。國家“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著重解決教育資訊化的侷限性。關鍵在於營造網路學習環境,推中國教師研修社群平臺設計理念: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以學校為單位,整體設計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能夠支援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師備課工作減輕工作負擔;利用網路工具促進教師養成專業交流的習慣,深度思考的習慣,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從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應用,實現資訊科技與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備資訊科技能力是現代教師的基本條件

李榮輝老師為我們演示了中國教師研修社群的“平臺功能操作”。主要從教師備課室和教學管理室兩個環節介紹了這個專案的引用。比如教師可以在平臺的word文件裡書寫學案、教案、目標等,也可以在網頁上書寫聽課的感受、建議等。我國預計在2017年要求全國教師要具

有資訊化技術能力的操作。顯然網上網下的研修形式已走進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我們不得不改變觀念,創新理念,逐步發展。

其實“營造網路學習環境,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在於推動網路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執行機制,切實發揮校本研修的基礎作用。校本與網路研修整合是使教師專業發展常態化,細緻化和可持續化。關鍵在於這種模式和平臺根植教育教學一線土壤,接地氣。也許開始會很難適應,俗話說“熟能生巧”,如果我們持之以恆,不厭其煩,不斷創新,進步。把每個細節做好,就是把質量做好,而質量則成就發展。最讓我啟發很大的是“三備兩打磨”這樣的備課模式。平時我們備課並沒有意識到備課對上好一節課尤其重要,一般依靠一本教材和教參,按照教案的三維模式進行備課,在許多反面沒有做到細緻而靈活。這種“三備兩打磨”的模式讓我們更為細緻:首先選擇課例,自主備課,通過網路上傳,在網上與同行或資深的專家教師進行互動互評修改,確定主講後,修改教案,實踐教學,研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然後磨課。這樣的模式將挑戰我們的行為、理念和設計。因為它的難度在將教師的學習行為改變。從接受培訓到參與研修,從課程中心模式到網路學習社群模式—互動線上學習(基於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問題的)+現場研討、時間;從十天半個月到常態化。 從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到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麼等一系列的細節都要細緻化、常態化,的確需要一定堅持力。這些能力的操作實際上已經明示了未來中國教師應具備的資訊化技術能力的基本條件。只有具備時代所需能力,不斷創新,才能起航遠行,楊帆萬里。

《教師研修心得培訓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