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如何理解創新和創業

職場 閱讀(2.93W)

1 如何看待創新

如何理解創新和創業

現代社會,不管從事何種行業,創新都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創新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了,那麼,又何為創新呢。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給創新下了一個簡單而明瞭的定義:“產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英國文藝復興巨人莎士比亞說:“美是生活,美是創新。”創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動力,也是社會不斷髮展、不斷進步的源泉。

創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車輪。

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讀國小時,一次勞作課後,他給老師交了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當老師看了極不滿意時,他從課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愛因斯坦做出了第一隻小板凳,為何不就此罷休而又做了兩次,直到自己認為滿意時才交給老師?這是因他具有創新精神。正因為有這種創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創新不僅需要想法,還要經得住失敗的打擊。也正如前面所說,創新是在創造前人所沒有創造出來或是沒有認識到的事務,或是理念,也就沒有多少可以經驗可尋。

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約莫400年前,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並不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了什麼就輕易相信,他通過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如果不受空氣的阻力,在同一地點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創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學中的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並發現了拋體運動規律、擺振運動規律等。也正因為這樣,人類在物理上又進了一步。 有人說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們一致的稱讚,被譽為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則被人們譏為庸才;等到第三個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們斥為蠢材了。這種說法未免誇張,但其中讚揚創新的意思卻是無可非議的真理。

雨果說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這就是他的天才。我們來讚美大師吧,但不要模仿他們。還是讓我們別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當然很好,如果失敗,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個人角度說,一個人需要創新,一是因為其有創新意識,知道創新重要性。二是因為其有激情,不想跟著別人的腳印走。前人的路,別人已經走過了,跟著走雖然可以一帆風順,

毫無波瀾,卻也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走,被別人引領,永遠不會有超過別人的可能。三是因為其內在的需要的成就感所趨使。小到一件事的解決方式,用了別人所不曾用過的方法解決,大到創造出別人所不曾創造出來的東西,都會有不可言表的喜悅和成就感。換句話說,一個人是否能夠創新,看其是否願意去創新,這一部分取決於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否有創新的意識教育,另一方面個人覺得,和其本身的素質有關,看其是否有一顆創新的心,性格或許有一定的影響。

2 對於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教育的看法

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教育實屬必要。

現在大學已由原來的精英化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這樣在提高國民教育程度的同時,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很多企業現在都在感嘆,現在的大學生是高分低能,就是說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很優秀,考試都能夠拿到很高的分數,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卻總感覺“不趁手”。原因就在於思維的固化。

在學校的時候為了拿得高分,就只有努力和所謂的標準答案去靠攏。時間一久,也就已經習慣了有“參考”,有答案可以去對照。一旦是有所不同就會感到焦慮,感到不安,害怕“出問題”,也就絲毫不敢有所越界,只得在別人的後面走。

這只是一個很小的例子,用來說明 ,在現在大學生中的創新意識的缺乏。在學習中是這樣,可以在學校裡拿得高分,成績優異。但是這樣的性格不適合在工作,尤其是在一些從事研究行業的工作中,就需要大膽的去懷疑,去突破,去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就有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如果害怕失敗,只是圖一個“穩”,必將毫無建樹,也就只有默默無聞。

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教育,就是為了讓大學生可以認識到創新思想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其創新能力,以便可以更好的去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

當然,創新是創造不曾被人創造的事物或是認識到的一些理論,卻不是胡亂的毫無根據的瞎想瞎說。必須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或是經過大量的研究,總結出來的經驗上去提升。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盲目沒有目的的“創新”,最後只能是得到一些沒有意義的想法而已。

或許有同學會說,我畢業以後自己開公司,自己當老闆,也不從事什麼所謂的研究性行業,這也需要創新嗎?

回答是肯定的。創新包含的意義和範圍,不僅僅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在各個方面都可以有創新。

《如何理解創新和創業》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