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案例

幼兒 閱讀(1.42W)

《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於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案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案例

  一、設計思路:

本課出自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於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麼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後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

上課前我開始放《送別》的曲子,用來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融的淡淡的憂傷。這是課文中提到的畢業時唱的酈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浮蕩的晚風、嗚咽的清笛,歌聲中融入了送別時靜靜的無奈與憂傷,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有了它作鋪墊,不用老師再精心設計什麼導語,學生早已融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不過我還是和學生一起分享了我在聽音樂時回想起來的童年的一個故事,呵呵,在那樣的氛圍裡講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後,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提一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並 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後,我非常鎮定、安靜

這個環節進行完之後本來想加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後來又去掉了,因為對於插敘的用法及作用學生應該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並主動質疑。於是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內容賞析了: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後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並說一下這裡為什麼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麼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與學生一起進步,不能以自己讀得不好為由為自己開脫。

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開始質疑了: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後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題一: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後來卻為什麼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學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題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後為什麼能那麼鎮定安靜?

學生一: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裡的老大。

學生二: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啊?

學生一: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後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學生二:還有,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儘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我也有過這樣一回經歷,我爸爸也讓我自己去寄過一回錢,像作者寫的一樣,我一開始也很緊張,不知道該怎麼做,寄完之後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看文章的時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學生們大笑,並鼓掌。)

問題三:我長大了,那結尾直接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麼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

學生一: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質疑者不太滿意地搖了搖頭。

學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同學們鬨堂大笑,質疑者說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滿意。(這個問題及答案讓我對學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問題四:文章為什麼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學生一: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學生二: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徵,因為後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學生三:我覺得“我”就是爸爸種的一棵花,爸爸很細心地培養“我”,讓我一天天長大,花落了,可是卻結出了果實,爸爸去世了,我卻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四:我覺得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同學們都等著他繼續說,他的思路卻有些梳理不清了,看來理理順序還是有必要的,於是我讓所有的同學都幫他考慮考慮對爸爸愛花的描寫是如何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

學生四: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襟上彆著爸爸種的夾竹桃,而 爸爸沒有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時爸爸最喜愛花,可院裡的花今年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幾個,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學們說得真的太好了,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裡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緻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最後的作業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麼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麼。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後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所以一定要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