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關於地理資訊科技應用複習資料

校園 閱讀(4.89K)

關於地理資訊科技應用複習資料

關於地理資訊科技應用複習資料

3.1 地理資訊系統及其應用

1、地理資訊系統(GIS):以採集、儲存、管理、分析和描述。由5個部分組成:硬、GIS軟、地理資料、GIS人員、應用模型。工作流程:地理資料輸入、儲存(數字化過程)→地理資料操作和分析→地理資訊輸出。(地理資料分為屬性資料和圖形資料。資料儲存採用“分層”技術,不同的圖層儲存不同的地圖要素。)

2、地理資訊系統與城市管理(略)

3.2 遙感(RS):一種探測技術,藉助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遙感技術系統由遙感平臺、感測器、資訊傳輸接收裝置、數字或影象處理裝置等組成。根據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航天遙感、航空遙感、近地遙感。工作流程:物體輻射和反射電磁波(波譜特徵)→感測器收集→傳輸與接收→資訊處理、資訊分析→應用成果。現代遙感優點:視域廣闊、監測範圍大,能夠瞬時成像、實時傳輸、快速處理,迅速獲取資訊和實施動態監測。用途:用於資普查、環境監測、災害預警、軍事偵察及其他地物變化的分析等。

型別

概念

優點

航天遙感

利用衛星、太空梭、宇宙飛船、航天空間站等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覆蓋範圍大,不受領空限制,

可進行重複不定期觀測等

航空遙感

利用飛機攜帶遙感儀器的遙感。

機動性強,解析度較高

近地遙感

距地面高度在幾十米以內的遙感

解析度高、範圍小

3.3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的系統。由三大部分組成:GPS衛星星座、地面監控系統、使用者系統(接收裝置)。GPS訊號接收機主要有三種:導航型接收機、測地型接收機、授時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應用領域:軍事、交通、郵電、地礦、建築、農業、氣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管理、旅遊探險等等。

3.3 數字地球: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管理的技術系統。數字地球是地球的虛擬對照體。

熱點問題:

1、工程建設:青藏鐵路、三峽大壩、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杭州灣大橋

2、宇宙:冥王星不再列為太陽系大行星,降等為太陽系矮行星

3、可持續發展:清潔生產、迴圈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4、全球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厄爾尼諾

5、環境問題:西南喀斯特地區的石漠化、北方的荒漠化與沙塵暴、太湖藍藻暴發

6、重點區域: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

7、GPS、北斗導航系統

8、珠穆朗瑪峰測高

9、國家或地區:美國、德國、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

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

1.下列關於長江三角洲和鬆嫩平原共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都位於平原地區②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③都位於第三階梯④雨熱同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長江干流由西到東依次經過的支流是()

A.金沙江、雅礱江、嘉陵江、岷江B.嘉陵江、烏江、漢江、贛江

C.烏江、漢江、湘江、贛江D.岷江、烏江、嘉陵江、漢江

3.下列關於長江三角洲農業生產活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水田為主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兩熟至三熟D.西部降水較少,適宜發展畜牧業

4.下列關於地理環境對其它生產活動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長江三角洲的輕工業發展依託於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

B.長江三角洲發展重工業依託於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

C.鬆嫩平原發展重化工業依託於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

D.長江三角洲商業貿易發達依託於優越的地理位置

若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庫,則水庫下游的河流水位會產生明顯的變化。下圖是我國東部某河流水文站測得的修建水庫前後的水位變化。據此完成5—7題。

5.水庫建成後,該水文站測得的最高水位出現在()

A.2—4月B.5—7月C.7—8月D.9—10月

6.修建水庫前,與該河流出現最高水位有關的現象是()

A.梅雨連綿B.春雨菲菲C.冰雪融化D.氣旋活動頻繁

7.修建水庫後可能使河流下游地區()

A.洪澇災害頻繁B.誘發地震、滑坡C.河床泥沙沉積嚴重D.某些魚類減少或絕跡

8.長江干流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段是()

A.源頭至宜賓河段B.三峽河段C.宜昌至宜賓河段D.川江河段

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特大型工程,其移民人數在國內外是空前的。據此回答:

9.長江三峽庫區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由於當地()

A.教育、科技落後,人口文化素質較低B.人們的鄉土觀念的影響

C.以往曾有部分移民沒有得到妥善安置而鬧返遷

D.生態環境脆弱,人地矛盾尖銳,人多地少,產業勞動力容量低,使得移民環境容量不足

10.位於我國長江中下游沿岸的全國性商業城市組合正確的是()

A、武漢、合肥B、南京、重慶C、重慶、成都D、上海、杭州

二、綜合題

11.閱讀資料和圖,回答問題。

長江支流眾多,基本上南北對稱,

一般年份,影響我國的夏季風與我國

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之間

形成鋒面,5月份位於

南嶺一帶,長江南岸各

支流進入汛期;6月份,

鋒面雨帶移到長江中下

遊帶,北岸支流和幹流

開始進入汛期。這種支

流的南北分佈和雨帶自南向北

的推移規律,使南岸支流與北岸支流漲水的時間

錯開,加之沿長江地帶有洞庭湖、鄱陽湖等眾多

湖泊對洪水起調節作用,幹流不至於在短時間內出現過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鋒面雨帶在長江流域活動時間過長,並且長江流域普遍出現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漲水,與上游的洪水共同匯入長江,使幹流水量大增,引發了特大洪水。

(1)一般年份,對長江干流水量起天然調節作用的兩個因素: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2)圖中資料2反映的

問題是。該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

(3)1998年夏季,給長江流域帶來暴雨洪澇的天氣系統是。導致這次洪水發生的自然原因是。

(4)圖中資料4反映長江含沙量大的主要原因是,該問題可能引起的後果是。

12.根據所給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圖1的甲、乙兩圖中的河流,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河,河口、河流乾流上都有世界著名的港口和水利工程。讀圖判斷,A是_______________港,B是_________________港。a是_______________工程,b是_______________工程。

(2)圖2中,反映a地區的氣候狀況的是_______圖;該地區的氣候特點是__________。

(3)依據下表中的資料,簡述a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a工程b工程

壩址水文條件年徑流量(億m3)8204510

平均含量(kg/m3)1.61.2

年輸沙量(億噸)1.345.3

總庫容量(億m3)1640393

調節庫容(億m3)1310165

庫區水量損失(蒸發+用水)大小

入海水量建壩前330近10000

建壩後60~180近10000

出庫泥沙建庫後進入三角洲的泥沙僅200~300萬噸。百年以內泥沙基本淤在庫區內建庫最初10年有1/3的泥沙下洩,以後逐年增多,90

年後每年約90%的泥沙出庫

壩口至河口距離9001800

(4)根據圖1和上表,簡要分析b工程建壩前後入海水量的變化遠遠小於a工程的原因?

第一節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2.B3.D4.B5.C6.A7.D8.A9.D10.D

二、綜合題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案

5.1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案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2.通過日常經歷體驗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關性,說明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讀圖、析圖理解地球環境整體性的含義和表現;

三、情感目標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絡的,是統一的整體等觀念。認識陸地環境的複雜多樣和規律性,樹立科學的環境觀。 【重點】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能夠用整體性原理解釋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素材庫

【時安排】1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

【教師安排】假設教室是地球,同學們座位區域內是陸地,靠邊同學以外的地區為海洋;靠門兩行同學為大陸東岸(或西岸),靠窗兩行同學為大陸西岸(或東岸),中間兩行同學為內陸地區;橫排中間行為赤道,其餘橫排同學自己推出大致的緯度。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思考討論:(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

(1)根據剛才假設的分佈狀況,同學們想想自己“生活在”什麼氣候區內。(可觀察世界氣候型別圖)

(2)你所在的氣候區有什麼特點?原因?

(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區自然環境系統要素有哪些?要素間關係如何?(答:土壤、氣候、水、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環境系統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氣候、水、生物、地形等)

(5)通過分析環境系統要素你得出什麼結論?(答:無論全球還是區域性地區地理環境都是由土壤、氣候、水、生物、地形等要素構成的相互聯絡、制約、滲透的整體)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並非簡單地彙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間上結合起,而是通過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絡的整體。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指導讀書】請大家閱讀教材P92閱讀材料“生物迴圈”,思考生物迴圈的概念、一般過程及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簡單講解】(一般瞭解即可)

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糖類),並且釋放出氧,同時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又成為動物的食物。植物和動物的有機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這種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過程,稱為生物迴圈。

生物迴圈促使自然界物質和化學元素不斷地遷移運動,能量不斷地流動、轉化,從而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

【板書】1、生物迴圈

【過渡】我們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到底發揮著哪些作用呢?請大家閱讀教材P92~93案例1對其作出回答?

【學生回答】

1.現今地球大氣組成,是生物生命活動參與的結果。

2.生物生命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對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進行加工。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板書】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活動

讀圖5.2,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學生討論回答】略。

【教師講解】(具體答案詳見教參)

我們現在總結一下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用下面這幅示意圖說明:

【板書】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

【教師分析、講解】從圖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例如,氣候與水之間,我們常說,“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資豐富;反之,地表水資則貧乏。而地面溼潤、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又會增加降水量。又如,水與地貌之間,地表水流發育,流水的侵蝕作用強烈,往往形成溝谷、沖積扇、沖積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乾旱地區,往往風沙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風蝕窪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對水的影響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較慢,河道較寬,有利於航運,但泥沙較多;處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較快,河水較清(尤其上游段),由於落差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資十分豐富。再如,土壤與生物(植被)之間,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豐富,貧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豐富的植被型別又可以給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機質,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陸地環境為例,說明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首先表現於陸地環境各要素之間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轉折】我們都知道10根筷子分開折能夠折斷,而放在一塊卻折不斷的故事。這其中的道理說的就是集體的力量大於部分之和。這是一個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樣適合我們今天所講的陸地環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說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除了具有每個地理要素的獨特功能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這就是我們要講述的下一個問題。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新功能?並對其作一闡述。

【學生回答】1生產功能(生產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闡述略)

【板書】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教師講解】生產功能主要依賴於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無機鹽。光合作用通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下,生產出有機物。由此可見,生產功能是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氣本身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環境中,通過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卻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請大家閱讀教材P94活動,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恆定這一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略。(可參考教參)

【轉折】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如我們熟知的氣候變化、地貌變化等。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或者說,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變化過程,保證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協調,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板書】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介紹】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說明:

其一:地理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徵相統一。

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由於距海較近,降水豐富,形成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氣候溼潤,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這裡的地表水相當豐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長,大多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於氣候溼潤、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搬運作用強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峽谷地形(如三峽)、下游地帶形成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這一地區生物資豐富,土壤發育較好,為典型的紅、黃壤地區。

【轉折】不僅如此(其二),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例如:黃土高原的環境變遷

連年戰爭,大興土木 森林被破壞

由此可見,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其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板書】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關於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並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相反,植樹種草,可以調節區域性小氣候,改善水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思考】請學生閱讀本P96案例3,思考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

【後作業】完成教材P97活動

【堂小結】略。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1、生物迴圈

2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

3陸地環境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係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1、生產功能:合成有機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我的家鄉怎樣發展

從容說課

地理研究的是地球表面一切地理現象和過程的總和,關注的是人類生存空間。通過學習東北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學生了解到一地的發展是建立在綜合考察位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基礎上的理性開發,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家鄉的發展,是學習有用的地理的綜合體現。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掌握基本情況,找準一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已有資料分析發展的優勢與不足,參考與借鑑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形成自己發展的建議和構想,把你的想法以書面的形式反映出來,並可遞送有關部門,為家鄉的發展獻計獻策。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社會責任感,關注生活,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都有深遠的影響。

學生的問題研究以研究小組方式進行這一問題研究用兩課時完成。以小組為單位,內部既分工又合作。

重點

掌握實地調研的常用方法,培養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難點

同“教學重點”。

教具準備

網路多媒體、外出需要的照相機、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我的家鄉發展條件的評價,鞏固和靈活應用第四章知識。

2.掌握獲取課本以外知識的基本途徑。

3.通過網路的查詢,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資訊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觀察、專家訪談、網路搜尋等多種方法瞭解城市中的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

2.通過掌握家鄉發展資料,提出探究方案,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對策。

3.通過成果展示,表達、交流、反思自己探究的見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家鄉發展資料的收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主人翁態度。

2.通過實地調查,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通過工農業、第三產業存在問題的調查,增強以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4.利於培養學生與人溝通交往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地的發展是建立在綜合考察位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基礎上的理性開發,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5節課主要是瞭解和體會了各地工農業的發展情況及發展條件,領悟了加強科學規劃與管理的重要性。我們也得用地理的眼光,客觀地評價目前我們城市及郊區發展的情況。對未得到很好開發的地區,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方法引導)研究方法:收集資料→確定課題→具體調查和進一步收集資料→分析家鄉發展條件的優勢與不足→瞭解其他區域發展的經驗以作參考或借鑑→提出對家鄉發展的建議或構想。

要求同學們分工協作,職責到人。

確定小組人員組成(組長、副組長、對外聯絡員、記錄員、攝影師。不同型別同學按特長搭配)。

出示參考課題:

我市郊區農業發展現狀調查;

我市影響工業騰飛的××因素的調查;

我市旅遊業發展條件綜述

××地區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及規劃開發設想等

××地區與××地區發展策略研究

(小組合議,確定課題)略。

(學生外出考察,教師邀請其他教師分組指導)

成果展示:論文、建議全班交流,刊登於校園網,以書面的形式遞送有關部門等。

區域發展階段與人類活動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要求的,請把所選的答案字母代號填入括號內。

1.有關區域發展的初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複雜

D.區域內人地關係基本協調

2.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產業結構日趨複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區域內部人地關係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充套件,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3.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A.德國的慕尼黑B.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D.美國東北部地區

4.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遷向“陽光地帶”的原因是()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環境汙染少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5.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6.下列屬於傳統工業區的有()

A.美國東北部地區B.日本九州島工業區

C.英國北部工業區D.德國南部工業區

7.我國擁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海鹽等資源的工業基地的是()

A.遼中南B.京津唐C.滬寧杭D.珠江三角洲

8.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優勢區位條件有()

A.亞洲移民最早到達的地方,開發早B.農業基礎好,交通便利

C.油氣資源豐富,儲量大,易開採D.環境優美

9.不是依靠本區資源而發展了大型傳統工業的工業區是()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B.美國東北部工業區

C.英國中部工業區D.俄羅斯的歐洲工業區

10.有關傳統工業區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以紡織、鋼鐵、機械等傳統工業為主

B.20世紀90年代開始衰落

C.以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基礎

D.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的工業化區域

二、綜合題

11.讀五大湖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是______________市,是重要的

__________(礦產)產區。

(2)圖中B是___________市,C是

__________市,E是________市,其中,

有“汽車城”之稱的是____________。

(3)圖中虛線箭頭表示___________(礦產品)的運輸方向。

(4)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____________工業,該種工業佈局的方式________型,發展該種

工業的有利條件有:資源條件是__________,交通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農業條件是

_____________,歷史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

12.讀我國某重工業基地分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工業基地的名稱是

___________。其工業中心

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圖中城市①_________市,其

工業部門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這兩類工業佈局時

首先要考慮一個共同的因素是

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城市③的主要工業部門是__________工業,其佈局方式屬於_____________型。

(4)圖中工業基地的工業結構是以________為主,目前該基地的發展受_____和_________供應不足的影響,今後應當限制某些___________大,當地又缺乏_______工業的發展。

(5)目前國家在這裡正在實行的重大工業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D2.C3.D4.A5.A6.A7.B8.B9.A10.B

二、綜合題

11.(1)德盧斯鐵礦(2)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CE(3)鐵礦石煤炭

(4)鋼鐵資源(或煤鐵複合體)煤鐵資源豐富五大湖和運河廉價水運條件

農業基礎好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12.(1)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瀋陽大連(2)大連造船石油化工消費市場

第一節 區域的基本含義

第一節區域的基本含義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區域的概念,掌握區域的基本特徵

(2)瞭解區域空間結構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3)瞭解區域產業結構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理解區域產業結構的差異性

(3)瞭解我國三次產業的劃分

知識要點1 區域的主要特徵

1、什麼是區域? 。

2、區域有什麼基本特徵?

特 徵 表 現

界線有虛有實

內部一致差異明顯

有一定特色

區域之間聯絡

1、地勢三級階梯界線

區域之間自然界線: 降水量與乾溼區的界線 800mm 600mm 200m,

2、氣候區域界線

氣溫與溫度帶界線1月份0°亞熱帶與溫帶

3、水文界線 內外流區域 長江與黃河 長江與珠江

4、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 黃海與東海 東海與南海

區域的四個特徵記憶法:“邊界 、異同、特色、聯絡”

知識要點2 區域空間結構

1、區域空間結構的概念和影響因素

概念指一個地區各種區域要素的相對位置關係和空間分佈形式

形成是 的結果

影響因素

2、鄉村地域與城鎮地域

地 域鄉村地域城鎮 地域

別地域範圍

(大或者小)

產業活動

聯 系

3、地域空間分佈形式

項 目 形 狀 結 論

農 業區域是彙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等產業,

交通運輸

城市和工業

城市群和工業區

知識要點3 區域產業結構

1、區域產業結構和影響因素

產業結構: 。

影響因素: 。

我國三個產業劃分:

產業 內 容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2、產業結構的差異

區域 產業比重

傳統農業區域,或發展水平低區域

工業區域或加速推進工業化區域

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區域

3、區域結構的變化

區域發展時期 產業結構變化特點三次產業的產值比重格局

早期

中期

晚期

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

【課標要求】

一、標準:瞭解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閱讀資料,瞭解人地關係思想演變的幾個歷史階段。

2.知道不同歷史階段人地關係思想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夠簡單地表述三種人地關係思想的主要內容,列表比較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類對人地關係的認識及其行為表現。

2.說出環境問題與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過程,瞭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

3.能夠舉例說明或根據圖表等資訊材料分析說明在不同的人地關係思想理論指導下人類改造環境產生的不同結果,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比較等學習過程,樹立人類發展與環境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重難點】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教具使用】多媒體與教學案。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比較分析,自主學習、協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學法指導】通過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我們看不到環境汙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現象,這是因為當時的人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嗎?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極其微弱,只是從自然界獲取極少量的生物資源,同時生活中排放的廢棄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當時的人口數量也十分有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遠遠小於環境的資源供應能力及對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因此當時幾乎不存在環境問題,這並非當時的人注重環境保護的結果。

2.遠古時代,生活在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的圖騰是“龍"??一種渾身佈滿鱗片,有四條帶有尖爪的短腿,頭上還長著類似黼的角的假想動物。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所謂的“龍”,它實際是蛇的變形,是古代華夏民族對蛇的恐懼和崇拜的表現。從本質上說,人類對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愚昧。在遠古人類看來,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類只能俯首貼耳,任其擺佈。這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知識水平不高的必然結果,是對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會人類對於自然的基本態度。

新授課

一、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產生時間及前提?

時代背景: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很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大。

核心思想: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徵、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

歷史侷限:誇大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二2、人類中心論的思想侷限及產生的後果?

時代背景: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能力的不斷提高,地理環境決定論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類中心論因此產生。

核心思想:單純地把地理環境看作人類活動發場所和任意開發的物件,一味地從人類自身的需求出發,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歷史侷限及其影響:忽略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其結果是人地關係的對立,地理環境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甚至威脅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活動提示]悲觀派認為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工業等是不斷增長的,因此經濟增

長是有限的。樂觀派認為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環境汙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產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可以發現新的資源,協調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發展過程中環境

汙染問題,所以,人類能力是無限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悲觀派過分強調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樂觀派則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而忽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資源的利用率不斷降低,新能源、新資源不斷出現,環境問題將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三、人地夥伴論的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

時代背景:面對日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人類開始反思以往自身行為對地理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重新認識人類與地環境的關係,逐步建立人與地理環境的新型夥伴關係。

核心思想: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也具有反作用,人類應該與地理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互進的夥伴關係。

意義:倡導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

四、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中心論、人地夥伴論的核心思想各是什麼?

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徵、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只能被動的適應環境。

人類中心論:人類是世界的主宰,人定勝天。

人地夥伴論: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也有反作用,人類應當與地理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共進的夥伴關係。倡導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

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

人地關係理論產生以來,在不同的時代形成了種種不同的思想流派,這是人們對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關係認識發展的表現。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人類社會最早形成的人地關係理論是__________________,該理論誇大了_______對________的影響。

(2)過分強調人類的能動性,而忽視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影響的人地關係理論是__________,該理論對原蘇聯和我國的________年代曾有著深刻的影響.

(3)面對日益嚴峻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問題,_____________(理論)應運而生,該理論倡導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係的_________,推動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相互協調和_______地發展。

參考答案

(1)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