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網際網路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論文

校園 閱讀(2.12W)

一、“網際網路+”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催生

網際網路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模式論文

如果從“狹義”角度來理解,“網際網路+”的概念可以看作一箇中國化的產物,其中所囊括的如資料技術、網路技術、雲端計算技術等全方位、立體化的資訊科技等於是傳統所謂資訊化的二次升級版,而“網際網路+”的重點可以認為在於對“+”的含義理解上,它為資訊資源的選擇與獲取、結合開發與科學應用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在這個空間更強調的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和創造。同理,在“網際網路+教育”的模式中,更強調的是教育本體,即人在教育中所佔地位的一種轉變(傳統教育領域中強調的是“人”對“人”的教學過程和結果)。在“網際網路+教育”的模式中,一部分教育資訊的獲取由“網際網路”來承載,而傳統“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資訊核心地位也轉變為與網際網路教學資訊共享地位。在這個大前提下,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育思維方式都發生相應的巨大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先進人才的教學時代已經過去。在“網際網路+教育”的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對教師自身的教學智慧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其教學內容、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模式的需求更具時代性,這也正是本文中心論題立論的意義所在。

二、“網際網路+”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催生的理論依據

(一)理想輸入理論

理想輸入理論的核心內容,來自美國著名語言學教育家StephenKrashen的輸入假說,最理想的語言輸入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分別為趣味關聯性、理解性、非語法類的認知教學安排以及語言知識輸入總量。其中所謂趣味關聯性是指對單純枯燥的語言知識點進行“深加工”,在知識點得以正常輸入的前提下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趣味性修飾,從而降低學習者的學習心理壓力。理解性是指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其知識的具體理解程度,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語言的聽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上,而在理想輸入理論中具體語言輸入資料的獲取也要首先考慮學習者的聽、說需求。非語法類的`認知教學安排簡單地說就是提倡脫離傳統的依賴語言教學大綱進行枯燥的語言語法輸入設計,而以話題、情景、生活模擬等方式進行實踐語言知識輸入,將抽象的語法類教學具象化,這能大幅度提升語言口語學習能力效率以及實踐的真實性。所謂語言知識輸入總量是基於前三點理想輸入狀態下,要達到足夠的語言教學輸出知識量,只有在大量的“聽、說、讀”語言輸入資源的配合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語言教學目標。

(二)認知建構理論

認知建構理論是在瑞士心理學家Jean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布魯納、奧蘇伯爾等人的認知學習理論有較大的連續性,它主要關注個體是如何建構認知經驗(如知識理解、認知策略)和情感經驗(學習信念、自我概念)的。在傳統口語教學環境中,如何獲得教學資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卻為“網際網路+”的資源優勢所解決,這種資源更容易幫助學生在英語口語學習中對教學知識點與實踐中的聯動建立起契合關係,在完成建構主義所提出的在大腦記憶中的“SCHEMA式記憶”(即圖表式記憶,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的同時,完成該知識點的深度認知。其具體方法是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以圖文、音訊、視訊課件資源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立體化輸入,幫助學生“SCHEMA式記憶”的形成,並以強調邏輯性的層次式課件進行教學內容串聯,實現學生記憶與口語表達的關聯,達到提升口語能力的根本目的。還可以通過網路資源的多樣性,將一些枯燥的習語、對話通過情景模擬式課件進行展示,實現淺層記憶到深層記憶的有效轉移,輔助學生完成習語在特定環境的認知,並通過形象記憶手段建立在某些環境下詞彙、習語的口語輸出關聯。

三、“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情況調查分析

  (一)調查物件

本次問卷調查物件為東北林業大學2016級工商管理、動物科學、工業工程等三個專業的本科生。合計抽樣總人數115人。

  (二)調查內容設計

根據理想輸入理論和認知建構理論的內容,結合“網際網路+教育”的相關理念,以“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現狀和發展需求為根本目的.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5份,回收有效問卷110份,回收率為95.7%。通過資料統計分析,具體分析情況如下:

第一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僅有43人,也就是39.1%的受訪者在接受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時使用網際網路資源。由此可見,“網際網路+教育”的模式在當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情況仍處於初級階段。第二題為多選,調查結果顯示,在受訪學生中利用網際網路資源進行口語學習模式比例情況如下:參與線上英語沙龍/英語角活動的有41人,佔37.2%;利用音訊口語資源的有83人,佔75.4%;與好友線上單對單口語聊天的有28人,佔25.4%;利用英語口語群體交流空間或聊天室的僅有13人,佔11.8%。由這個資料可看出,大學生在利用“網際網路+”資源進行英語口語學習時,對音訊口語資源的接受度更高,同時,在線上英語沙龍或口語交流空間等具備特定語言交流環境的認可上有54人,佔49%,這符合認知建構理論的觀點,即語言環境對口語教學的影響力非常大。同時,由於音訊口語教學資源對學生口語的具體轉化更為直觀,同時滿足理想輸入理論中的四大要素,因此,其在受訪學生中的認可度達到75.4%,也是符合邏輯的,這也為“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具體設計提供了啟示。第三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利用“網際網路+”資源進行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持否定態度的受訪學生僅有7人,佔6.3%,即93.7%的學生持肯定態度,而根據問卷調查後的反饋資訊顯示,持否定態度(“不喜歡”選項者)和中立態度(“一般”選項者)選擇的原因絕大多數為教師對“網際網路+”資源與英語口語教學實踐的設計、使用不當,不能達到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而造成的。第四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105人對具有語言環境屬性的“網際網路+”資源型別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表現具有期望值,這個比例高達95.4%,可見“網際網路+”是生動並能營造口語環境的教學資源,可有效地解決傳統英語口語教學過分枯燥的問題,而在教學實務中要做好的僅僅是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學設計。第五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更多的受訪學生(71人,佔64.5%)認為“網際網路+”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對聽力的幫助較大,這一調查反映了當前學生對“網際網路+”資源與傳統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這也與對“網際網路+”的認知宣傳投入力度不足有一定聯絡。“網際網路+”資源與多媒體教學資源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教學後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上,傳統的多媒體教學在口語環境的營造、線上交流能力、課件資源獲取的豐富度以及課件設計方法的多樣性上都和“網際網路+”資源有較大差距,這種“網際網路+”觀念上的認知也是未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所要兼顧的。

四、“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設計

對大學英語口語能力的教學,既是大學英語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檢驗學生英語真實能力的重要指標。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難點主要在於其高複合性,口語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英語聽力、閱讀能力、書寫能力和翻譯能力共同提升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缺一不可。同時口語能力提升後,也可以反作用於幫助這些能力的提升,因此,口語教學模式的設計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傳統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設計都受資源匱乏、語言環境建立不理想、內容設計相對單一等問題侷限,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概念下得到充分解決。結合問卷調查反映出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以及學生對口語教學的客觀需求,總結出“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設計要點如下:

  (一)主要與次要教學內容的明確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設計中,每個教學單元的內容設計都是有一定目標性的,包括對口語教學詞彙量、句型/式和實際交流應用等方面的綜合訓練。為了保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每個口語教學單元的主要內容,通常會以學生的某種愛好作為切入點來建立,如體育、音樂、電影、旅遊,而這個切入點的設計是一個巨集觀概念,在主要教學單元下,還要圍繞其主題建立若干“子單元”內容,比如:體育主題教學單元,可以配合足球、籃球的相關口語環境內容設計;音樂主題教學單元,可以配合電子樂、鄉村音樂的相關口語環境內容設計。根據問卷調查第二題的調查結果有75.4%的學生喜歡用音訊的形式學習口語,以及第四題的調查結果有95.4%的學生對有語言環境的英語口語教學資源有期望,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資源獲取的靈活性,與時俱進地進行時尚的英語口語教學內容設定,例如:在體育主題教學單元下,可以結合NBA現場解說的口語內容設計或歐洲足球五大聯賽賽後新聞釋出的口語內容;音樂主題教學單元,可以配合雷鬼、布魯斯、朋克、金屬等相關內容。明確口語教學內容的設計,是以教學目標與學習興趣的培養為重點來進行的,大幅度提升英語口語教學的時代感,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

  (二)口語教學資源的選擇

在前文的論述中,明確了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資源的需求,而“網際網路+”的優勢就在於能更簡單、更精確地收集到所需求的教學資源,可以根據所需教學內容的水平需求來靈活選擇資源。其資源收集的方式主要包括四種:第一,對國內外口語教程書籍或音像製品(CD、MP3)資源的收集,根據需求進行片段擷取;第二,在相關的國內外站(包括網上課程)內收集資源;第三,利用國內外資源網站上收集實況錄影、記錄視訊等相關資源進行片段擷取;第四,利用網路圖片共享資源收集漫畫、圖片素材等。當進行足夠多的教學資源收集後,要圍繞口語教學設計的主題進行資源選擇,選擇的原則有四點:其一,雖然趣味性在口語教學設計中很重要,但在口語教學資源的選擇中科學性才是首要條件,所選資源的標準化及詞彙句式的準確性是必須保證的,否則會對大學生的口語學習造成負影響;其二,與教學主題的關聯性必須緊密,不能單純地為追求資源的流行程度而牽強附會,脫離教學主題;其三,根據問卷調查第三題的結果,93.7%的學生對“網際網路+”的資源持肯定態度,但第五題的結果卻有64.5%認為“網際網路+”的資源對聽力的訓練效果最好,這一反差說明了學生對“網際網路+”資源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理解度不夠深入,而在資源選擇過程中要關注這一矛盾,在資源選擇中無論何種教學資源的選擇都要彰顯口語教學的目標,不要讓學生產生學習目標的歧義;其四,根據問卷調查第四題結果,有95.4%學生對“網際網路+”營造豐富的口語環境的教學有需求,那麼在資源選擇中要側重視訊、音訊、動畫等全方位對學生記憶產生刺激的資源,這樣可以大大提升口語教學效率。另外,大學生所處年齡也是資源選擇的一項重要參考因素。對於一些時尚資源,學生會非常有興趣地學以致用。

  (三)口語教學模式具體結構設計

結合理論內容、問卷調查結果統計以及教學內容和資源選擇的內容可得出“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通過調查資訊反饋,明確主要或次要教學內容,同時通過網際網路的資源優勢獲取或選擇有效的教學資源。在教學設計中,要體現教學目標和學習者的興趣目標。同時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由被動口語學習向主動情景化應用的教學設計轉變。與傳統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相比較,其最大的優勢在於對切合口語教學目標的教學資源的獲取與選擇,而具體實施過程的差異不大,這樣對於教學資源的掌控便成為權重較大的環節,也是教學資源資訊化發展趨勢的具體表現。

五、結論

文章以國務院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為背景,結合對東北林業大學2016級三個專業的具體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對“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以及發展的相關優勢、內容設計、資源選擇等問題進行詳細論述,並結合論述內容製作出“網際網路+”視域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結構設計,得出“網際網路+”視域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的獲取與選擇是核心優勢的結論,同時強調了“網際網路+”視域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由被動口語學習向主動情景化應用的教學設計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