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化意識水平及提高方法論文

校園 閱讀(1.75W)

  1.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

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化意識水平及提高方法論文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與世界各國日益頻繁的交流,英語作為當今社會的主流語言,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即使是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許多院校或用人單位也硬性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級才能獲得學位證書或予以聘用。在此大形勢下,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英語的重視力度大有提升,許多學生在大學的三四年裡,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英語學習上,而從過級證書上來看,收穫也頗豐。到畢業時,一般的大學生手裡都握著一本(四級)或兩本(四級,六級)甚至更多(BEC,雅思,託福)的英語等級證書。從學生的過級率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掌握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句子結構和行文造句方面己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甚至與英語專業的學生水平也不相上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一方面是學習英語的人群越來越龐大,學習熱情越來越高漲,另一方面卻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實際中使用英語的能力並沒有很大改善,高分低能、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現象還普遍存在於非英語專業學生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語言學家和英語教育工作者總結出兩點原因:一是以往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教學中只重視了對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而輕視了對其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點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已經得到重視並改善“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而許多院校也都相繼增加了大學英語的聽力內容和開設了口語課。二是注重了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聽、說、讀、寫、譯幾項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而放鬆甚至是完全忽略了對該語言文化歷史的傳播。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使我們的學生都有較為牢固的語言,語音和語法基礎,掌握了大量的詞彙,常常是能夠聽懂或認識所要聽的或表達的所有單詞,但是因為大至社會文化、歷史、制度、宗教、習俗等方面,小至對某一單詞的背景、感情色彩等方面知識的缺乏,所以往往是能夠聽出每個單詞,卻不能較好的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如許多學生聽到英國人說“let’sgoDutch”時感到不解,以為是邀請對方去荷蘭。實際上它的意思是指一種以費用自付方式進行的活動,即我們常說的AA制。而”goDutch”的來由應追溯到17世紀,當時英國和荷蘭是兩個互相對立的帝國,因此在當時的英語詞彙中就出現了很多貶低荷蘭人的詞語,"goDutch”就是英國人對他們認為節儉成風的荷蘭譯名的諷刺。可見語言蘊涵著歷史資訊,瞭解該國曆史可以更好的理解該語言。還有一些非英語專業人士雖然能夠語音清晰語法恰當的敘述每一句話,但是卻不能使外國人正確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或是由於文化習俗的不同而導致誤解。例如一位中國青年陪美國客人吃飯,當他們飽嘗了中國的美味菜餚之後,中國青年問:”Whatstaplefoodwouldyoulike?”意思是說:“您想吃點什麼主食?’,這位中國青年的英語從語音到語法幾乎無可挑剔,可是卻令美國人迷惑不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一餐中吃得最多的事物稱為主食,而他們剛才己經吃了很多以肉為主的菜餚,所以對這位青年的問題讓他感到莫名其妙。而中國人則無論吃了多少菜,卻總是把米飯、麵食作為主食。如果不瞭解這一文化差異,即使掌握了正確的詞彙和語法,在交際中也會出錯。

  2.語言和文化的關係

綜上所述,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任何語言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境。美國語言學家薩皮爾(Sapir)曾經說過:‘。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每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由於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即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氛圍自然會呈現不同的文化形態。而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為語言差異。因此,學習外語實際上是一個既學這門語言,又學這門語言所蘊涵的文化的過程。而語言同時是文化中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它是整個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現實載體。正是通過語言,文化才得以儲存和繼承。語言直接反映一種文化的現實。因此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離不開語言。

人們要運用語言實現成功的交際,除了要正確地使用一種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彙外,對這個民族的生活習性、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審美趣味等也要學習。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交際者沒有清晰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或者對另一方的語言文化不甚瞭解,一方面會導致在交際中對隱含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理解不準確,不深刻,甚至誤解;而當在運用這種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往往運用自己的文化規約去理解對方的話語,或無意識地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另一方。其結果就是使交流受阻,影響溝通合作。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要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外,更要進行相關的文化教學,提高他們對目的語國家文化意識,以克服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交際障礙。

  3.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能力落後於語言能力的原因

與英語專業學生對比(英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社會文化能力發展相對較平衡),我們發現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對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能力明顯落後於其對英語語言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學生已經有相當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但是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語,常常不能用英語靈活、得體和有效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導致這種結果的具體原因為何呢?

3.1與英語專業的教學不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尚未足夠重視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文化教學。無論從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用還是在課堂教學中,通常只滿足學生關於發音、語法、詞彙以及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知識需求。但是要把語言當做一種交際工具,滲透於世界範圍的各種場合,上述這種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3.2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使許多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試。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只重視學習要考試的內容,而輕視或忽視非考內容。而目前的大學英語考試中所涉及的文化考點極少,學生也就自然而然不學它了。

3.3許多在校生尚未意識到非語言交際手段在實際交際中的重要性,認為只要牢固掌握好語言、語音、語法、詞彙就能聽懂和講出漂亮英語。

3.4已經意識到語言與文化,文化與交際的密切關係的學生,由於缺乏相應的引導,在提高自身跨文化能力方面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3.5在許多院校,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與外籍人士或外籍教師接觸機會甚少,即使在口語課堂上,教師也是中國教師。這不僅淡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氣氛.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很多瞭解外國人和生活的機會。

  4.提高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語言文化意識的建議

4.1在制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教材時,注意使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作為一個有機體結合起來。教學大綱和教材是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充分吸收文化知識最強有力的保證。

4.2改革現行的英語等級考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可適當參照英語專業的專四和專八考試的命題形式,在考試內容中加人少量的外國文化知識測試。同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四、六級考試詞彙有文化內涵的應在詞彙表中註明其文化內涵。

4.3英語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化知識包羅永珍,大到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等;小到日常用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都蘊涵著大量的文化知識。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肩負著文化傳播中介的重擔,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加強自身雙文化修養,培養雙文化的理解力、識別力、鑑賞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準確、生動的傳授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克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語言理解與運用障礙。

4.4教師要抓緊時機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首先,在講解詞彙時除了講清楚該詞彙的基本意義及用法外,若該詞彙還含有關於民族文化內涵的附加意義,也應順便向學生介紹一下。例如,在遇到詞彙"floor"時,應告知學生,英美兩國關於樓層的表示方法不一樣。美國和中國說法一樣,而英國則把二樓叫作firstfloor,把一樓叫作“groundfloor".其次,在講解課文或對話時,教師也應將與本章主題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人們的價值觀念等加以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感受文章所傳輸的內容,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片、幻燈片、電影、電視等直觀道具講解外國文化,如在介紹外國人的居住環境時,播放幾張圖片就一目瞭然。

4.5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多閱讀些外國文學作品,教師可推薦幾本外國文學著作供閱讀,然後偶爾抽時間在課堂上對作品裡面的部分文化現象進行討論。文學作品是瞭解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最生動、最豐富的材料。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採取對話、表演、競賽、唱歌、做遊戲、看電影、開Party,背誦小詩、學習成語等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詞彙量、並使學生了解到學習英語不能用漢語生搬硬套。

4.6儘量創造條件讓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也多接觸外教,和講這種語言的本族人接觸可以大大縮小對該外語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同時還可以學到很多生動的,貼近生活的東西,這都是別的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5.結語

總之,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減少語用錯誤,就要在傳授非英語專業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利用各種途徑滲透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