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

校園 閱讀(8.11K)

七年級的生物記的知識點非常多,我們要做的就是靈活記憶,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最好把所有的知識點連線起來,舉一反三。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

  七年級生物知識

瞭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生活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和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佈的因素。

分類:①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溫度、水、土壤性質等

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問題的一般過程:①提出問題②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④實施計劃⑤得出結論⑥討論和交流。

4、光對鼠婦生活影響

設計對照試驗幾點注意事項:

①實驗結束後把鼠婦放回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②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物件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對照實驗中只能有一個變數

③只用1只鼠婦做實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婦做實驗,可以減少偶然因素。

5、生物與生物之間關係

捕食關係(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

競爭關係(水稻和田中雜草爭奪陽光、養料、水分等)

合作關係(螞蟻、蜜蜂等群體生活的昆蟲)

寄生關係(蛔蟲、豬肉絛蟲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6、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溼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7、生態系統: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8、生態系統組成:⑴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9、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於吃與被吃的關係而形成的鏈狀結構。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線。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階”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能量流動: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物質迴圈:全球性、反覆出現、迴圈運動

11、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

12、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從總體看,一個生態系統中,植物多於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多於肉食動物。

13、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系統比草原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強)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系統平衡失調。

14、生物圈範圍:以海平面來劃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15、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七年級生物知識要點

一、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被稱為“綠色水庫”的是森林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指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等),二者缺一不可。

3,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4,生物與生物的關係:捕食關係(吃與被吃的關係)、競爭關係(爭奪食物、空間等)、合作關係。

5,食物鏈:起點是一定是生產者(植物)。終點是消費者(動物)。食物鏈中的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

二、顯微鏡細胞的結構

1,顯微鏡所看物象是倒像,放大倍數等於目鏡和物鏡的乘積。放大倍數越大,視野越暗,細胞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細胞總數越少(大暗少)

2,調節光線強弱的結構:光線暗時:用大光圈、凹面鏡

光線強時: 用小光圈、平面鏡

3,製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應滴加一滴清水;製作動物細胞臨時裝片,應滴加一滴生理鹽水,目的是為了保持細胞正常的形態;二者均用稀碘液染色,目的是為了更好觀察細胞結構。

4,動植物細胞的最根本的區別是有無細胞壁,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有細胞壁,液泡,,葉綠體(植物的綠色部分,一般在葉片中才有,當然部分莖也有)

5,動植物細胞共有的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膜、核、質)

光合作用的器官是葉,場所是葉綠體;動物植物呼吸作用的場所是線粒體

細胞核:儲存遺傳物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液泡:存在酸甜苦辣等物質

三、細胞的生活及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細胞的分裂:就是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細胞數目和形態結構和原細胞一樣

2、細胞的分化:形成不同形態結構的細胞群的過程。細胞分化的結果是形成組織

3、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4、綠色植物細胞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

5、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胞織器系人)

6、動物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

7、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通過表膜進行呼吸,通過食物泡消化食物

8、病毒:個體微小,無細胞結構,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僅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構成

  八年級生物知識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1、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於它們 生存 和 繁殖後代 的活動,都是動物的行為。動物的行為常常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運動。動物的運動依賴於一定的身體結構。

2、 哺乳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骨和關節構成骨骼。

3、人的骨骼由206塊骨連線而成,約佔提供的20%。骨連線包括不活動的連線,半活動的連線和活動的連線(即關節)

4、關節組成:關節面(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腔 、關節囊 。

5、關節囊及其外面的韌帶有增強關節牢固性的作用;關節腔內的滑液和關節軟骨具有增加關節靈活性的作用。(關節軟骨可起到緩衝作用,並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6、脫臼是指關節頭從關節窩裡脫落出來。

7、關節在運動中起支點作用;骨骼起槓桿作用;骨骼肌起提供動力作用。

8、 骨骼肌的組成:骨骼肌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一塊骨骼肌兩端的肌腱著生在至少兩塊骨上。

9、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的原因。

10、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本身不能運動。

11、為什麼骨骼肌能牽動骨:當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

12、屈肘時,肱二頭肌 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

手體重物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處於收縮狀態;雙手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都處於舒張狀態。

人體任何動作的產生都需要多組肌肉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而且要通過 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運動所需的能量,有賴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系統的配合 。

13、動物運動的意義(瞭解)

14、 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從行為獲得的途徑來看,動物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 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另一類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15、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 強 ,學習行為越 多,越能適應複雜環境。同樣,環境越複雜,要學習的行為越多。

16、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存的基本條件, 學習行為 能讓動物更好地適應複雜環境的變化。

17、觀察動物行為的方法: 觀察法 和 實驗法 。不同動物的學習行為不同,同種生物不同個體之間,由於遺傳因素等的影響,即使條件一樣,學習速度也會有差異。

18、“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

19、社會行為的特徵:1、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 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 分工 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 等級 。

20、蟻王:與蟻后交配。 蟻后 :產卵。工蟻:築巢、餵養雌蟻、雄蟻和兵蟻。兵蟻:保衛蟻巢 。

21、群體中的 資訊交流 是群體分工合作的必要條件。

動物的 聲音 、 氣味 和 動作 等都可以起傳遞資訊的作用。(螞蟻靠氣味進行通訊)

蝶蛾類雌雄蟲之間利用 性外激素 交流資訊,是一種具有特殊氣味的易揮發的物質。

可以用來誘殺農業害蟲的原理:干擾雌雄蟲之間的資訊交流,使雄蟲無法判斷雌蟲的位置,無法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