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提高學生政治科語言運用能力淺析

校園 閱讀(7.8K)

從教學和能力測試兩方面考查發現,高中學生運用政治學科語言的能力很弱。那麼,教師如何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呢?下面,我們試從語言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錘鍊、語言運用四個方面作些探索。

提高學生政治科語言運用能力淺析

一、定量的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一個人沒有較深厚的學科語言基礎,那麼掌握理論與培養能力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對每個人而言,進行定量的積累是必需的,也是語言運用的前提條件。

第一,努力實現教師課堂語言專業化。這是舊話,但反映出新問題。政治課理論性強,也比較抽象。因此,為了把課講“活”,老師們常常藉助大量的笑話、故事、比喻來啟用課堂,這也是人們所稱頌的。但教師一定要牢牢抓住自己的學科語言,切忌顧此失彼。要講求課堂語言藝術,做到“言傳身教”。政治課語言積累應該從課堂入手。比如,增加政治學科語言的出現頻率,加重語氣,糅進較飽滿的感情,點化出精彩術語,都會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力戒重理論、輕語言,大段分析與引述之後,要讓學生確認、選擇、配對或描述出該章節重要的政治術語。

第二,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學習政治學科語言。政治課新教材時代感強,貼近生活,比如廣告語言、宣傳語言、新聞語言等,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或不少語言本身就是課程用語。它們既形象直觀,也利於學生掌握。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學習這些新鮮活潑的語言。

第三,博覽眾採,適當運用“拿來主義”。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查詢資料、收集卡片,大膽接觸思想政治語言,即使生吞活剝,也比學生“腹中空空”要好。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經常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老師只是關心學生懂了沒有,忽略了對政治語言的掌握。因此,只有大量政治語言潺潺流入學生思維深處,學生才會閃現出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火花。

二、語言質的內化

深思整個教學過程,會有這樣的感悟:教師精彩的表演往往定格在講臺前、黑板上,或在課本的字裡行間圈點勾畫。其情形是“課堂瞭然,課後茫然,開書瞭然,閉書茫然”。而要做到語言的內化,主要是要對知識作出解釋,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含義,舉出例子,作出正確轉化、改寫等。比如,在學生資訊庫存中貯藏了“市場經濟”這一資訊後,就可以進一步認識“勞動市場”“技術市場”“金融市場”“人才市場”等現象,從而多方面拓展其內涵;也可以比較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巨集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聯絡與區別。這樣,學生就把課本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把看似簡單的詞語、字句變為包含一定經濟學理論、哲學思想、政治學思想的專業術語。

三、語言錘鍊

俗話說:“熟能生巧。”要把專業術語變為學習的工具,變為靈活的答題語言,平時要求學生對語言進行反覆練習是必要的。第一,熟練練習,這是基本要求。例如,可以搞對話練習、答題練習、講演練習、寫小論文練習等。在講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知識時,可以有意識地要求學生運用“全球化”“市場經濟”“價值規律”這些經濟學術語。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要求學生運用“國體”“政體”等政治學術語。看似機械簡單,其目的在於學生的熟練運用與掌握。第二,創造能力訓練,這是高層次要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設一定情境促使學生運用政治術語去仿造、編寫新的學科語言。比如,講“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內容時,可將現代化農業稱之為“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這種創造性訓練,內容多樣,形式不拘一格,久而久之,學生對政治語言的運用自然熟能生巧。

四、運用性語言和語言運用

掌握了語言,接著就是如何運用的問題。具體而言,涉及到知識遷移、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解題技巧等方面。“授人以漁”要有新思路,不僅教會學生“打漁”的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加工製作“魚料”的手藝,讓學生變成政治學科語言知識運用的能手。

第一,選準運用性語言。所謂運用性語言,是指那些與時事熱點、實際生活及綜合學科相連的語言,也就是思想政治課的運用性語言。如物質決定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價值規律等術語,在實際中運用得多,在考題中也經常出現。熟練運用它們,有利於提高答題精確度,縮小搜尋知識資訊的範圍,把學生從成堆成海的概念術語中解放出來。

第二,克服“畏懼”心理,實現語言運用中的跨越。心中若有一個“怕”字,各種創造就無法實現。近年來的試題中出現了大段的文字材料,以及眾多圖表與資料,給學生解題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很多學生就怕主觀題。那麼,如何跨越這一心理障礙?首先要跨越語言障礙。尋找和篩選答題語言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跨越的過程,諸如跨章節、跨學科,在思維的急速運轉中,尋找知識與材料的連結點,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絡,從而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裡”。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要起到畫龍點睛的引導作用,練習題要加大分析力度,評講過程要注意點化語言運用技巧,鼓勵學生大膽想像,敢於聯絡,善於否定。

第三,發揮想像,拓展思維,一語多用或數語並用。隨著考試製度改革的深入,開放型命題趨勢加強,綜合能力要求更高,多角度、多學科、多側面進行綜合思維訓練勢在必行。尤其近兩年的考題答案不是惟一的,要求語言用量大幅增加。例如20xx年文科綜合測試卷第9題第1問,既要用“經濟制度”“計劃經濟體制”“三個有利於”“解放生產力”這些經濟學語言,又要用“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等政治常識語言。如果學生只是單向思維,就會制約思想政治課語言的靈活運用,甚至滿腹言語無處可用。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用已有的語言創造出新的語言,表述新的觀點。比如20xx年山西文科綜合測試卷第38題第5問“推動山西由能源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要求學生運用“經濟結構調整”“三大產業”“提高經濟效益”等語言,此時學生可以再造“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把煤轉化為電”“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等新鮮語言。當然,政治術語的巧妙運用,絕非空洞的術語堆砌,其中包含著推理、綜合、創新,尤其是思維創新。教師要強化語言運用訓練,呈現一定量的材料,有選擇性地讓學生進行演練,發現語言運用的薄弱環節,對症下藥,作專題講座或個別補救,逐步提高學生的政治科語言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