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科學管理原理》的讀後感

校園 閱讀(7.34K)
  《科學管理原理》的讀後感

管理學是一門複雜而且與時俱進的學科之一。經過百餘年的發展,早已枝繁葉茂,今非昔比。但是,管理學的本質卻一直沒有變。今天,我們回過頭去重溫經典,看看它最初是如何起步的,而這一回頭,自然就得碰上被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以及他的《科學管理原理》。

《科學管理原理》的讀後感

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也可以說,他是第一位認真研究勞動的人,也是第一位把管理當作一門科學的人。泰勒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在一片混沌中,用科學的手段去分析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以便達到僱主和僱員的雙贏。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其實很簡單,儘管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採取許多科學量化的手段,更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番細緻的比較和分析。但是,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出此理論體系,並無畏地致力於其實踐推廣,卻非常人所能及。他提煉的科學管理核心為:尋求科學的操作方法,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使工具、機器、材料標準化,並對作業環境標準化並用檔案形式固定下來;隨後,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和晉升;同時實行具有激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對完成和超額完成定額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計件支付工資,而對完不成定額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

此外,他還開創性地提出,要將管理和勞動分離,並要求管理者和勞動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證工作按標準的設計程式進行。上述理論及措施現在雖然已成為管理常識,但在當時卻是重大的變革,給世人以極大的震驚。此後,泰勒的追隨者進一步豐富了其科學管理體系。亨利·甘特用甘特圖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做法,是當時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而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單工序動作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如何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進行了研究。他充分考慮了大量生產的優點,建立了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汽車流水生產線,使成本明顯降低。拜科學管理體系所賜,美國企業的生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一度出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新局面。至於社會組織學大師韋伯和管理大師德魯克,同樣從科學管理體系中獲益良多。

但是,科學管理自有其侷限性。在今天看來,其界定的管理範疇很單一,多侷限於生產製造類企業,儘管泰勒說:“同樣的原理能以同樣的效力運用到所有社會活動中”,但很顯然是難以做到的。這其實不足為怪,因為那時企業和管理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這個工作直到20世紀30、40年代才由一位管理大師德魯克完成。只有在生產製造類企業內,泰勒才能依靠科學研究的方法確定“標準工作量”,然後確定“工資支付率”;至於今天盛行的創意企業、智力密集型企業,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它們根本就不在泰勒狹小的“管理”範疇內。

進而言之,依靠科學量化的手段來提高生產效率,畢竟有如“螺絲殼裡做道場”,成效總是有限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是兩者的有效結合,單獨強調某一方面都是錯誤的。泰勒的科學管理更多的是一種狹義的方法,需基於穩定的科技技術和業務流程。一旦生產技術有所改變,標準動作和流程又得相應變化,要想提高效率,只得重新做一番研究和分析。而事實上,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流程和方法的變化也越來越快。就此意義而言,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生產流程再造,而這正是當今盛行“流程再造”的根本原因。在今天,只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通過調動員工的主動積極性,才能真正快速地提升效率。而如果死抱著科學管理那一套,無疑有些抱殘守缺之嫌。比如今天按需定量的生產方式,比如今天微軟、Google對員工的柔性管理,就遠非當初泰勒所能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