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文的讀後感5篇

校園 閱讀(1.11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的型別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文的讀後感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文的讀後感5篇

論文的讀後感5篇1

在我的印象中,寫論文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大多數人對這項費時費力費勁的文字工作都比較反感,因為爬格子畢竟是一件苦差,與青燈為伴,與黃卷為友,怎能不苦?很多人都害怕寫文章,尤其是專業論文。

因為寫論文需要花大量的前期功夫進行調查研究,而且很多可能還是無用功,包括走訪座談和閱讀大量文獻,不然文章很容易陷入言之無物的空靈,除此之外,選題和構思亦是一大難題,因為選題就是要選出問題,找準了問題就等於論文成功的一半,而構思則是選題的拓展,構思將選題最初的意蘊用框架的形式搭建起來,剩下的便是碼子了。

很多人認為寫文章難並非是構思難,而是碼那麼多字很困難,但筆者卻不以為然,筆者以為寫文章最痛苦的當是兩件事情,一個是調查研究收集資料,這是論文的素材,另一個便是選題和構思。

收集資料是個體力活,消化資料提煉問題則是個純粹的腦力活,需要反覆的構思。

只要有了選題個構思,將調研所獲取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並填充以漢字,論文便水到渠成了。

的確,寫文章確實是一件費時費力費勁的事情,不僅需要繁重的體力勞動——收集素材、消化資料,更是一項複雜的腦力活動,選題並構思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一書或許能為我們寫作論文尤其是專業法律論文提供一些啟示。

該書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群針對寫論文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的專門研究,包括法律專業論文的特點與分類介紹,法律專業論文當如何收集和整理資料,提綱的擬定、結構的安排,格式的規範等寫論文所必需的各個要素都進行了一一的闡述和分析。

寫論文到底有無專門的路徑或方法,或許閱讀完該書,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其最多是一門寫論文的入門教材,對法律專業論文進行了概述式的介紹,及框架的搭建和格式的規範進行了相關的介紹與提示,但卻並未教讀者寫論文的速成之道,即寫論文的捷徑和快速方法等。

因此,通讀完該書,可能最大的收穫還是對寫論文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及做論文應該注意的方法和格式規範等問題,或許能有所裨益,但卻找尋不到論文的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

的確,寫論文確實是沒有捷徑和竅門的,主要還是依賴於平時的積累,而不可能希冀於閱讀一門論文寫作書就迅速掌握寫作方法併產出優質論文。

這或許亦是該書的名字為法律專業學術論文寫作而非法律論文速成之道的緣故,沒有一個人能誇這海口,企圖讓讀者閱讀自己的一本論文寫作書便擺脫寫論文的痛苦,化腐朽為神奇,讓論文信手拈來,渾然天成。

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收穫不是很大,也很困惑,法律論文該如何寫作還真是個大難題。

根據筆者個人的論文寫作經歷與體驗,論文寫作還是要靠平時的大量積累,包括閱讀大量的文獻和經常性練筆。因為論文寫作是一個文獻輸出的過程,不閱讀大量文獻,不進行文獻輸入,是不可能有文獻輸出的。這也恰好符合物理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

而經常性練筆則助於提煉文字的純度,沒有人天生就是字字珠璣,爐火純青,相信大多數學人都是經過反覆修改和練習,論文才能像一串串美妙的珍珠,讓讀者一氣讀完,發渾然天成之感。

筆者的論述好像是在否定該書的價值和意義,其實不然。

上面的論述只是澄清論文無速成之道的樸素原理,該書的價值肯定是有,讀者通過閱讀起碼知道論文寫作必須先構思和搭框架,這樣才能下筆不跑題而且文字方能如行雲流水般遠行。就像蓋房子需要設計圖紙和框架搭建,剩下的才是砌牆和圓頂。

論文亦是同理,寫論文必須注意格式規範,包括引用他人文獻的規範等,在此書中都有所介紹和分析,認真細讀該書還是能有所收穫的,至於最後收穫的是什麼,那要看讀者的讀書動機和文字功底,因為讀書動機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你讀書的目的並努力找尋自己興趣點,予以滿足,而文字功底則能大致確定你所獲的深度。

因此讀完該書,筆者感覺還是能有所收穫,起碼知道了文獻資料的收集方法,論文寫作的步驟,規範論文的基本格式,這對於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學術訓練的論文初學者還是很有必要值得注意和警醒的,按照該書作者提供的寫作思路。

論文不能確保獲獎或發表,但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浪費,能讓所出爐的論文看起來更加清新簡約,格式規範,確保形式上的瑕疵祛除。

因此,從這個意義和角度來說,寫論文還是有速成之法與成就之道的。

論文的讀後感5篇2

“痛苦的成因”是法國文學巨星盧梭的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盧梭從一個平民到一個著名的作家,經歷了無數的痛苦,他悲慘的晚年逃亡生涯,更使他比任何人都理解了什麼叫痛苦。

文章開篇就寫到,我們不可能知到絕對幸福或絕對的痛苦是什麼樣子的,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雜在一起了……人人都有幸福和痛苦,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誰感受的痛苦最少,誰就是幸福的人;誰感受的快樂最少,誰就是最可憐的人,痛苦總是多於快樂,這是我們都能感到的一大人生無奈。

接下來,他又精闢地總結到:我們的痛苦正產生於我們的願望和能力的不相稱。

我第一次拜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被一些鎖事糾纏,內心非常痛苦,無以排遣,是標題吸引了我。當我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幾天來縈繞在心頭的苦悶竟奇蹟般地少了十之八九,從那以後,每當心裡有了苦有了痛,就自覺不自覺地讀一遍《痛苦的成因》,我把它當成了“去痛片”。

一種藥經常吃,體內會產生抗體,其結果是藥效越來越不明顯,而付作用卻逐漸顯現出來。因為盧梭在文章中告誡我們: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內,就不會有痛苦……在文章結尾處他又寫到:任何一個人,只要他不常常想到痛苦,不瞻前顧後,他就不會感覺到什麼痛苦。

盧梭,這個葬在法國巴黎偉人公墓的平民作家,他用一生的痛苦經歷,找到了痛苦產生的原因,卻怎麼也找不到解決痛苦的辦法,這正象一個高明的醫生,一下子就診斷出病人得了癌症,卻沒有醫治的辦法,於是,告訴他的病人:別去想它了,就當沒這回事,想吃啥就吃點啥。怎樣解決我們遇到的痛苦呢?我覺得關鍵是如何看待痛苦,這有些象我們生活中的咖啡、茶葉一樣,不愛喝的人說它苦,愛喝的人說它香。盧梭在他那歷史特定的條件下,加上他自身的經歷,在看待痛苦、解決痛苦的問題上,顯示出一個偉人的無奈。如果換一個角度,把痛苦看成動力,看成財富,甚至視痛苦為快樂,那麼情形就全變了。

痛苦到底是什麼?

盧梭認為痛苦是超越了能力的追求,而我覺得,痛若是快樂之父,就象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樣。

痛苦在哪裡?痛苦在生命裡,在生命的每一天裡,在生命的每一個追求裡,沒有了痛苦也就沒有了生命。

不是嗎?

人類正是在痛苦的追求中發展的,原始人誰能想到有一天,他的同類真的能“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多年前,結核是絕症,而現在它只能算個小病,但癌症又出現了,當我們把癌症攻克的時候,艾滋病又成為人類最大的威脅,而且將來還會出現更難更復雜的病種。這正象盧梭所講的那樣:起初看起來,似乎是伸手可及的那個目標,卻迅速地向前逃循,使我們無法追趕,當我們以為追上的時候,它又變了一個樣子遠遠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似乎感到了痛苦在同我們開著玩笑,但我們是否也感覺到了人類正是在苦苦的追趕中進步了?

痛苦是一種動力,它逼著我們去尋找解決痛苦的辦法。

人人都有過牙痛的經歷,當我們牙痛的時候就發誓一定要撥了它,可到了醫院牙醫告訴我們“牙痛的時候不能撥,等炎症消失再來撥。但炎症消失後,牙也不痛了,既然不痛,誰還去撥它。於是,撥牙的誓言要等到下一次牙痛再說了。這正象前幾天聽人講的“青蛙效應”,說是把一隻青蛙放到滾開的油鍋裡,青蛙一下子跳出去,接著,又把另一隻青蛙放到裝著冷水的鍋裡,然後慢慢加熱,當水溫漸漸熱起來時,青蛙也試著跳幾次,卻沒成功,結果,第一隻青蛙活了下來,第二隻青蛙死掉了。所以說,痛苦是一種動力,痛苦越大,動力也就越大。

痛苦是一種財富,盧梭之所以成為那個時代的偉人,這和他的痛苦經歷是分不開的,痛苦是盧梭作品的原料庫。我國當代作家張賢亮,也一再表明:他的十幾年勞改生活,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財富。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又盲又聾,一生在黑暗、無聲的痛苦裡,卻寫出了震聾發聵的作品“給我三天視力”。

痛苦是一把雙刃劍,你把握了它,戰勝了它,它就是你的財富;它壓倒了你,征服了你,就是你滅亡的開始。

痛苦是一種財富,但前提是你如何看待它,如何把握它。

痛苦是快樂之父。世界上任何一件快樂的事、幸福的事,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痛苦積澱了快樂,痛苦孕育了快樂。

十年的寒窗之苦,孕育了金榜題名的快樂,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十年寒窗之苦,然後榜上卻無名,這哪有快樂可言呢?

中唐著名詩人張繼,就是十年寒窗、金榜無名,回鄉路上夜泊楓橋,痛苦不堪,徹夜無眠,於是,留下了千古絕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幾千年過去了,當時金榜題名之人已無法考證,無人知曉,但落第才子張繼的詩篇卻被人們千古傳誦。

韓信如果沒有受辱胯下之痛苦,不會成為威名遠播的將軍;勾踐如果沒有亡國之痛苦,也不會臥薪嚐膽,以報前仇。孟子早就告訴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個人離不開痛苦,所以有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一個民族離不開痛苦,所以,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必將成為一個強盛的民族。

高爾基在“海燕”一文中大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暴風雨是什麼?是弱者的痛苦,也是強者的快樂!

為了明天的快樂,那麼快去擁抱今天的痛苦。

論文的讀後感5篇3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他對文學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人們尊稱他為“莎翁”。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必修四的教材中就有《哈姆雷特》的選段。看了課文之後,我對這部戲劇產生了好奇,於是就利用休息的時間讀了這本書。

《哈姆雷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突然去世,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國。不久,母后又與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更使他感到難過。新王聲稱老國王是在花園被蛇咬死的,而老國王的靈魂顯靈,告訴哈姆雷特自己是被人害死的,凶手就是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目的是為篡奪王位、霸佔王嫂。鬼魂請求哈姆雷特說,要是他確實崇拜和摯愛他父親的話,那他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凶手復仇。哈姆雷特擔心洩露心事,於是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哈姆雷特借一個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自己改編了一出描寫陰謀殺兄的舊戲“貢扎古之死”,讓戲班子演出以試探新國王。戲未演完,新國王就做賊心虛,倉皇而去。這樣,哈姆雷特相信新國王的罪行屬實。新國王下在坐立不安,奧菲利亞的父親---宮內大臣波洛涅斯為他獻計,讓王后將哈姆雷特叫到房中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後偷聽,以便探明情況。與母后談話時,哈姆雷特發現帷幕後面有人,以為是新國王,便一劍刺過去,結果殺死了波洛涅斯。新國王知道事已敗露,又想出借刀殺人的辦法。他派哈姆雷特去英國,並讓與他同行的兩個老同學帶上一封密信,集中要英國國王在哈姆雷特上岸時將其殺死。沒想到哈姆雷特已有察覺,調換了密信,反讓英國國王殺死克勞狄斯的這兩個特使;他自己則跳上海盜船,回到丹麥。哈姆雷特這才知道:奧菲利亞因為父親被殺、情人遠離而發了瘋,落水溺死了。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芡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後,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贊同在這部劇中,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很不理性,例如當他在憤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這或許會讓人覺得他太沖動了,然而就是他這種不理智的行為,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從心裡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這樣不完美的人,才是也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戲劇中有許多經典的語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傾聽每個人的意見,但只對少數人發表你的意見;接受每個人的批評,可是保持你自己的判斷;你可以懷疑星星是火把;你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熾熱決心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種考慮下,也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可以懷疑太陽會移動;你可以懷疑事實是謊言;可是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意……這些話中充滿著哲理,當然,整個故事對我們也有著莫大的啟發,在一個“脫了節”的時代哈姆雷特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猶豫與孤獨,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他身上集中體現著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著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哈姆雷特的精神苦悶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他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不休的經典形象。

《哈姆雷特》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他通過“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我們看”的方式來揭示人類的深層靈魂以及對人類前景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變化過程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當我們沒有踏入真實的社會中的時候我們都是躊躇滿志的王子,在我們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我們有太多的夢與想。當我們慢慢地成長起來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在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與心萌動的時代,也仍然保留著童年時代的那顆童心,對有些事情仍然抱有美好的憧憬,當事情的結局不如自己的夢想之中或理想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是自暴自棄,那時周圍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醜惡與討厭,讓我們覺得個社會、世界是特別的殘酷,當我們經歷了一些殘酷的事情之後,或許就會左思右面想,遲遲不肯行動,顧慮太多,到頭來只是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有時我們錯過了機會反而還會給我們自己找藉口以此來擺脫我們的內心的失望與空虛,更會以此來向別人證明自己的無奈與清白。在我們考慮不周全或魯莽的無奈的行動失敗之後仍然還會給我們自己找種種的藉口以此來完善自己的面目,可是我們卻不曾想過這樣做反而到頭來只會弄巧成拙。(經歷也是一種財富,讓我們學會時刻呵護自己的心靈吧,慢慢的成長,在以後的歲月裡,在前人的教導下,慢慢的走向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期許著與自己的夢想更貼近些吧。

論文的讀後感5篇4

作為一名耕耘在幼教第一線11載的普通老師,有的更多的是教育教學經驗,這些教學經驗無疑成為了我撰寫論文肥沃的土壤,憑藉這些教育經驗,我不斷的提升和凝練,嘗試著寫各種各樣的論文,這些論文都離不開實踐。然而當一篇論文寫完了以後,我常常被自己寫的論文的固有模式限制,一篇論文雖然會反覆的修改,但是修改的更多的往往是一些細節和一些詞句是否有矛盾,對於自己論文中真正存在的一些實質性問題把握不到位,這樣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我的論文有量無質,如何能夠撰寫出一篇有質,含金量比較高的論文呢,我想修改是關鍵。今天有幸閱讀了《教師如何寫教育論文》一書,對第108頁“修改定稿”篇有了很深的理解。

“文章不厭百回改,一詩千改心始安”,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是論文寫作的重要環節,而我在寫論文的時候缺乏的就是修改的環節,或者說是自己根本不知道如何修改,一篇論文完成了以後,只會修改一些詞句,不能很好的抓住論文的核心問題修改。

其實修改的方式有很多,修改的時候正確把握論文的結構是關鍵,那麼如何修改論文的結構呢,通過學習,我得出三個方面的結論。

第一,層次是否清楚,思路是否通暢。一般可以先從大小標題之間的關係來看文章的思路和層次。如果論文不設小標題,則必須從內容去判斷。例如,文章在內容上是否符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聯絡;全文的佈局、層次和段落的安排是否有條理;層次的脈絡是否分明、順暢;各段的分論點是否明確、協調;對雜亂無章的闡述要疏理通順;刪去重複和矛盾的地方,補上缺少的部分,達到全文意思上連貫通暢。

第二,結構是否完整。論文要有一個完整的結構。一篇論文要有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協調一致,即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有材料有分析的論證,有鮮明有力的結尾。同時還要審視各個部分的主次、詳略是否得當。

第三,結構是否嚴密。一篇論文必須是論點與論據,大論點與小論點之間有嚴密的邏輯性。如果論文結構鬆散,要加以緊縮,刪去那些多餘的材料,刪去添枝加葉、離題太遠或無關緊要的句段。為使結構嚴謹和諧,對全文各部分的過渡和照應、結構的銜接、語氣的連貫等方面,也要認真地考慮和修改。

結構修改的差不多以後,我覺得接下來就可以抓論文的一些細節,比如語言的推敲和錘鍊,為了使語言準確、簡潔、生動,不能不錘鍊字句,而錘鍊字句,必須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對語言的錘鍊加工,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所以錘鍊不能脫離內容的需要,去孤立地雕琢文詞,追求華麗。這是在指導思想上必須明確的。另外,在修改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要儘可能利用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對生造詞語、詞類誤用、詞義混亂等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的毛病,要堅決改掉,堅決消滅錯別字和不規範的簡化字、自造詞。魯迅說他自己寫文章“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誰也不懂的形容詞之類”,“只有自己懂得或連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來的字句,是不大用的”。這樣一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

第二,對結構殘缺、結構混亂、搭配不當等不合語法的句子,要注意改正,使之合乎語言規範。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代作家皮日休說:“百鍊成字,千煉成句”。字句要好,就必須反覆錘鍊、反覆琢磨修改。

第三,要注意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絡,力求上下貫通,語氣一致,通順流暢。

第四,檢查標點、規範書寫。標點符號是文章的構成要素之一,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用得恰當,能夠準確地表達內容;反之,就會影響內容的表達,甚至產生歧義。檢查標點符號,主要是看標點符號的用法是否正確,以及調整點錯位置的標點符號。修改時,要按約定俗成的用法,嚴格按規定的格式進行書寫。另外,修改時,一定要把潦草的字和不規範的字改正,抄寫時要書寫工整、字跡清楚。還有,在修改中,對論文中的圖表、符號、公式要檢查,要合乎規範,對比較複雜的容易出錯的,更應仔細校正。

一篇好的論文,修改是關鍵,今天我通過學習“修改定稿”篇,對修改論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古往今來好文章都必須通過反覆的修改才能夠完成的,借鑑書中一些好的修改方法,把它們活用到自己的寫作中,相信一篇真正有質的論文一定能夠在全錘百“改”中成型。

論文的讀後感5篇5

《邊城》講述的故事悽美動人。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場面,但他細膩而且真實,像一根輕柔的絲線悠悠地牽動你心靈的一角,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已然淚落滿面。

湘西擁有那樣美麗的風光:清瑩的河水映出水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吹過竹林,發出沙沙的`輕響;乳白色的霧靄靦腆地在薄暮的夜色裡飄浮??景緻柔美而寧靜,

遠離都市的喧囂與浮華,有一種出塵而卓然的清麗,似林泉深處悠然飄出的牧歌。是的,牧歌,小說裡始終洋溢著的牧歌的情調。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我的心憧憬著一片遠方的土地。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我在心中朦朧勾勒出的天堂。

人說,人情如水;人說,世態炎涼。在這個世界上,有這樣多這樣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算計他人,帶上偽善的面具,或違心或有意地幹著坑蒙拐騙的勾當。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石頭森林裡,我們還保留著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埋沒滋生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的美德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可是疲倦的都市人是否還有閒暇去將它開啟?或許很多人已經開始遺忘。遺忘不是罪過,但若任由它們成為回憶,成為昨日的擁有,則將是人類的悲劇!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後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於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有的時候,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父母永遠是天底下最愛子女的,含辛茹苦,窮盡一生,只為孩子能避開一切災禍,擁有燦爛的笑靨。他們的付出無私無怨,然而內心總還是有所希求,渴望著孩子能長伴身側。看到子女點滴的成長便是父母心底最深的安慰。但是,漫漫人生路最終還是要自己走完。我不相信,那個陪伴你終生的人會真的存在過。於是,當父母的愛逐漸成為子女闖蕩世界的牽絆,當至親之情終於纏繞住我們遠行的腳步,我們變得如此懦弱與無助。長期處於父母廕庇之下的稚弱的翅膀該怎樣獨自去搏擊風雨?而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真的,我們揹負不起太深的情!

整篇小說,三年的時光被濃縮進了三個美麗的端午節。三年前的那個夜晚,翠翠與二老儺送不期然的相遇在她心中埋下了情愫。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卻怎知終於落得孑然一身獨守渡船,為了一個未必會歸來的人作永無盡期的等待!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又一次重演。我們的碌碌,我們的匆匆,是否真的只是徒勞?低頭看掌心交錯的細碎紋路,心中泛升起一片茫然:我們一路前行,可是又有誰知道前方的路究竟通往哪裡?幸而作者的結尾還是留給了人們希望。“或許他永遠不會回來,或許他明天就會回來。”故事終於哀而不傷,在悽婉中結束。

大老與二老都是茶峒地方的優秀青年,情深似海,卻愛上了同一個女孩。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天保先走了車路,便說什麼也要讓儺送走馬路。兩人相約為翠翠唱歌的夜晚動人已極。二老的歌聲美妙有如山間

的竹雀。自他開口的一刻,大老已經預知屬於自己的命運。同去的是兩顆緊緊依偎的心,歸來時一顆卻已破碎。為了成全弟弟,大老決然出走。

兩顆雙子星,一顆在這頭,一顆在那頭。無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在岸上遙遙地觀望。他一半的熱情隨著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內心的自責又將另一半隱去。在某個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離開,帶著滿心的傷痛去尋找自己的命途。這兄弟兩人的情感是多麼純樸而又真摯!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面對自己的情敵會採取何種樣的措施。是嫉恨?甚或殺人。我們憑什麼去剝奪另一個人生存的權利?難道就因為他(她)在愛情上作出了與我相同的選擇?愛情應當是純潔的。為了獲取愛情而不惜使自己的雙手沾染鮮血的人根本就不配得到愛情,因為他將愛情玷辱了。與天保和儺送相比,這一類人該怎樣的自慚形穢!

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為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

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裡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麼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等待在遠方的,卻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裡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請記住: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