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力的存在優質教案

校園 閱讀(2.64W)

(一) 教學設計:

力的存在優質教案

這節課設計以學生實驗討論為主,教師只是課堂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力學是國中科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學好這部分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彈力的瞭解,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即是這節課的難點,又是這節課的重點。為了創設一種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學中立足於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本課程設計為活動課的形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中自主探索。在體驗成功的同時,提高了綜合能力。

組織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實驗小組,便於實驗討論,小組可自由組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課後延伸題(探究頭髮能夠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設計,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組織設計實驗能力。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彈力,並且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通存在的力,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2) 能寫出力的國際單位及力的測量工具

(3) 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使用規則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備評估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

3、 情感教育目標:通過引導閱讀書本材料和做好實驗,激發學生對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四)教學難點:

彈力的瞭解和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五)教具準備:

(1)彈簧 、 彈簧拉力器 、 量程為5牛的條形彈簧秤(附說明書)、50克鉤碼一盒、演示彈簧秤、各種外形的彈簧秤、 質量為100克的鉤碼

(2)幻燈片、小黑板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索 、 分組討論 、 合作交流

(七)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對一個物體施加力,物體會有什麼變化?

師: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請幾位同學來拉動彈簧拉力器,並說說你的感受。

生1:把彈簧拉得越長,手感覺越吃力

生2:彈簧本身好像有一個力,不讓我們把它拉長。( 全班鬨笑)

師:撤去這個力後,彈簧長度有何變化?

生:恢復到原來的長度。

師:我這兒還有一根彈簧,若用力壓彈簧呢,情況會如何?

學生活動:(3至4人一組)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彈簧

實驗目的:通過學習拉伸和壓縮彈簧,體會手的感受

實驗結果:各組員討論分析

請幾組完成實驗的小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意見看法。

師:像彈簧一樣,物體在發生形變時,會產生一個反抗形變的力。這個力就是彈力。

物體的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那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彈力呢?

學生活動二:分組討論,試舉生活中常見彈力的例項。

教師分析總結:

(說明:通過討論舉例,擴大學生對彈力的認識)

師設疑:前面我們在做拉伸彈簧的實驗時,前後幾次彈簧被拉伸的長度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生:因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師: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應當怎樣進行測量呢?---引入力的測量

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個100克的鉤碼。(讓學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師:這時你所用的託力約為1牛,牛這個單位是為了紀念英國科學家伊薩克 牛頓命名的。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材料

師:再用手托起科學課本和科學作業本,估計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測,答案不一)

師:那我們有什麼方法可準確地知道我們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師講授:測量力的工具----測力計,彈簧秤是一種常用的測力計(出示演示彈簧秤,說明它的原理、構造)

學生活動三:出示幻燈片

實驗器材:量程為5牛的彈簧秤(附說明書)不同質量的鉤碼(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實驗目的:讓學生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實驗步驟:(1)結合說明書,瞭解彈簧秤的結構及使用方法

(2)觀察彈簧秤面板:辨認指標、零刻度線、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彈簧秤的秤鉤,使指標對準1牛,處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彈簧秤的量程內,讓學生拉動秤鉤,先估計力的大小,再看指標,自己估計的是否準確。

(5)用彈簧秤測你及同組同學的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實驗結束:請幾個小組的發言人發表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並說說你認為在彈簧秤的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通過實驗,合作與交流,掌握彈簧秤的正確使用。

教師小結

(八):課堂鞏固練習(出示小黑板)

(1) 某彈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麼該彈簧秤的讀數是多少?

(2) 使用彈簧秤時,為什麼不能超過它的測量範圍?

(九)課外擴充套件實驗:探究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前面我們在做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實驗時,知道我們一個小組內各組員的.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頭髮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檢驗你的猜測?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該怎樣處理測量資料?課後完成這個探究題。

(十)教學反思

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力的七年級學生而言較難掌握,所以本節課先以複習引入,在講解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彈力,通過實驗,分析研究討論舉例擴大對彈力的認識。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學中發現,射箭、跳板跳水、撐杆跳高要用到彈力,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援力、壓力、繩子的拉力也是彈力,學生理解起來較難。

力的測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程上從演示實驗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說明力的單位是牛頓,並通過用手托起一個100克的鉤碼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從讓學生掂量托起科學課本 所用的力大約有多少?估計是否準確引入力的測量工具----彈簧秤。

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在幻燈片上打出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完畢,各小組代表發言、相互交流。這一部分知識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興趣地完成實驗,並在實驗中掌握彈簧秤的使用。

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常會忽略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環節,如:①彈簧秤使用前的指標調零,②拉秤鉤時儘量不使拉桿與秤殼接觸,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面板垂直。這是學生的一個實驗習慣問題,在以後的實驗過程中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課後探究題的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得到了延伸,憑著自己的想象,開啟思維空間,並自己收集實驗器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校裡有課堂,生活中也有課堂,讓他們在這個廣大的課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