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校園 閱讀(7.67K)

通過氣候成因判斷氣候型別

高中地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通過氣候的成因判斷氣候型別,提問的方式有很多,例如:

在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下形成哪些氣候型別?在季風影響下形成哪些氣候型別?在風帶、氣壓帶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氣候型別?海陸位置對氣候形成的作用等來判斷氣候型別——大陸性氣候還是海洋性氣候。

一個地區的氣候主要受以下四個因素的影響: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人類活動。

首先,要明確太陽輻射的緯度分佈規律是造成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它決定了各地的熱量狀況、所屬的熱量帶;其次,要理解大氣環流對全球熱量和水汽的調節與輸送功能,及其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

我國地質災害的型別與防治

距離2011年大學聯考還有不到2個月的時間了,這個時候文科的同學要有一個清楚的頭腦,總結各科的知識重點並記住。下邊小編就為大家總結了高中地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中,如山脈、丘陵、平原、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礦產、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等。當遭受到自然或人類的嚴重破壞,並造成地質環境惡化、人畜傷亡和物質財富的毀損時,稱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型別主要有:地震、地面塌陷與地面沉降、地裂縫、沙漠化、水土流失、煤田地下火災、水體汙染。此外,還有鹽漬化、浸沒、海水倒灌、沖刷、沼澤化、淤積、崩塌、滑坡、泥石流、凍脹、冰融、熱害等。

我國的地質災害與經濟損失

我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複雜,而且火山作用、岩漿與地殼斷裂活動分佈普遍,所以地質災害的型別多、分佈廣、頻度高、損失也巨大。現將我國多發的地質災害扼要介紹如下:

地震它是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大陸地震區,全國有32%的國土和45%的大中城市處在7度以上的`高地震烈度區,川滇藏與西北各省、渤海灣周圍為強震區。據統計.我國歷史上記載的地震達4000多次,本世紀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655次,7~9.9級地震98次,8級以上地震9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約佔全球同級地震的l0%。地震死亡人數超過50萬人,與世界各國地震死亡總人數相等。僅1949年以來,我國地震死亡人數就高達 27.4萬人,傷殘76.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地震災害死亡人數平均每年為2000~3000人、經濟損失年均10~20億元。

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由於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沿海與湘、雲、貴岩溶地區的人口、工業、採礦業迅猛發展,超量開採地下水等原因,在礦區和大中城市產生了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我國因超量抽水而引起地面沉降的有上海、天津、常州、無錫等36個城市,上海、天津最大沉降幅度已超過2米。天津市因地面沉降而造成汙水倒灌、積水淹沒工廠、交通阻塞、海河洩洪能力降低、多次加高塘沽新港海堤,損失巨大,僅鹽場坨地碼頭每年就需填土10萬平方米,耗資達50萬元。我國的桂、黔、湘等18個省區已發現岩溶地面塌陷點800多處,有塌陷坑30000多個,使大批的房屋倒塌,農田、水庫、山塘毀壞,河流改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十幾億元。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佔國土面積的69%,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它們主要分佈在我國的中部山區,即祁連山、川西高原一線東部,太行山、鄂西山地、武陵山一線西北、長城以南地區。這些地區因人口和工農業迅速發展,山區資源大量開發,森林和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造成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嚴重災害。我國近百年死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已達萬人,僅1949年以後就在5500人以上,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可達40~50億元。我國西南各鐵路沿線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有近萬公里,佔全國鐵路總長近20%,致使鐵路運輸中斷1000~2000小時,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整治費用1.5億元。近年來,我國部分山區鐵路整治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的費用已超過10億元。

地裂縫 我國已在陝、甘、寧、晉、蘇、皖等1 O多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發現有746處地裂縫,大型地裂縫有l 000多條,其中以西安、大同、榆次、運城等處的地裂縫規模與危害最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約有數億元。如西安市地裂縫總長達35公里,使40座廠房、 70處住宅、200餘間平房和百餘處道路遭到破壞,到l984年經濟損失達2000萬元,每年並以100萬元的速度遞增。

水土流失我國水土流失主要在西北黃土高原和長江上游等地區。黃河上游與沿岸每年有16億噸的泥沙進入黃河。長江上游和沿岸每年有5億噸的泥沙進入長江。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目前已達150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6%,流失泥沙5O億噸,其中含有的氮、磷、鉀肥相當於4000萬噸化肥,摺合經濟損失達24億元。

沙漠化我國是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陝甘青、寧夏、新疆、內蒙等“三北”地區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7.6萬平方公里,另外還有l5.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發生沙漠化的危險。全國各類沙漠化每年損失養分13.39億噸,相當於損失肥料46.7億噸。全國受沙漠化危害的6000萬畝農田每年損失糧食20多萬噸,價值1億多元;7000萬畝草場每年減產牧草350萬噸,價值1.4億元;清理受風沙危害的2000公里長的鐵路與公路,每年耗資1000多萬元。

煤田地下火災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由於自燃或人為原因而導至煤田地下火災,幾乎燃遍了全國。這種災害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汙染大氣和水源,危害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長,腐蝕建築物與金屬材料,還產生地面塌陷。新疆的煤炭資源佔全國的32%,居全國第一,全疆煤田有45~180多個地下火區,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火光密佈,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每年燒煤炭約1億噸,經濟損失達30億元。

上述地震、地面沉降與地面塌陷、崩塌、滑坡與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沙漠化、煤田地下火災等地質災害,對我國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平均每年在lO0億元以上。

水體汙染目前,我國每年排汙水340多億立方米,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或滲入地下,從而汙染了地表和地下水。據對全國95000公里河段進行監測,結果有19000公里明顯遭汙染、48000公里嚴重受害,許多河流幾乎成了汙水河。又據27個大中城市地下水質抽樣調查,水質惡化者已達21個,佔 77.8%。目前我國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汙染,每年因水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377億元。

 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

為了做好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地礦部在今年3月公佈實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綱要提出:在本世紀末要查明我國各種地質災害的狀況,編制全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危險區劃,建立全國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監測、資訊系統和政府預報制度,把地質災害防治重點放在人口密集、建設集中和對國家建設有重大影響的城市、礦山、工程、交通幹線、大江大河等地區和地質災害多發區,並抓好一些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典型工程,取得成效、積累經驗,逐步推廣。確定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方針,即“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此外,還應大力開展地質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教育和科技知識普及工作。要開展群眾性的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要儘快制定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的防治法規,加強政府的監督與管理,以避免和減少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產生。此外,國家還要切實保障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積極籌建國家防治地質災害基金會,除了各級政府撥發大部分的經費外,還要採取“誰誘發,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辦法,並接受海內外地區、團體、個人和各國的贊助以及發行防治災害獎券。通過上述措施,以達到提高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能力和水平,儘可能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