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識要點歸納

校園 閱讀(1.69W)

一直以來,對於高中地理 ,同學們對這門學科都是又愛又恨的。因為在地理課上,我們可以瞭解豐富多彩的地理知識,同時也要記憶大量的知識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識要點歸納

  高中地理必背知識

1、季風環流:海陸熱力差異使亞洲、太平洋中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情況: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

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係。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

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4、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

5、判斷氣候型別的步驟:①判斷南北半球,②判斷熱量帶,③判斷雨型。

①熱帶的四種氣候型別: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型別差異較大

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

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

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溼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

②亞熱帶氣候型別: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型別: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佈,在南北緯30o——40o大陸的西岸,位置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乾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

③溫帶氣候型別: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以下。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在南北緯40o--60o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分佈在北緯35o--55o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乾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

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氣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

  高中地理知識要點

自然災害(既有天災,又有人禍)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颱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佈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 乾溼季分明、暴雨集中 ;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恢復植被

  高中地理重點知識

一、結合例項,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1)大氣運動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大氣運動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先有垂直運動,後有水平運動

較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高空形成高氣壓;高空空氣向外流出後,近地面形成低氣壓。較冷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高空形成低氣壓;外來氣流由高空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氣壓。

(3)海陸風、城市熱島環流

(4)大氣水平運動的作用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始終垂直於等壓線。水平氣壓梯度力既影響風向,又影響風向。

地轉偏向力——使風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既影響風速,又影響風向。摩擦力越大,風速減小得就越多,風向與等壓線之間的夾角越大。

(5)高空大氣風向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平行。

(6)近地面大氣風向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最終與等壓線成夾角。

(7)根據等壓線圖判斷風力(風速)

在同一幅等壓線分佈圖上,等壓線密集的地方水平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的地方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

二、結合例項,說明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佈及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1)三圈環流形成的條件:地球表面均勻,高低緯之間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2)氣壓帶分佈規律

氣壓帶

分佈

成因

氣流

屬性

極地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90°附近

熱力原因

下沉

冷幹

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

南北緯60°附近

動力原因

上升

溫溼

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

南北緯30°附近

動力原因

下沉

乾熱

赤道低氣壓帶(1個)

0°附近

熱力原因

上升

溼熱

風帶分佈規律

風帶

分佈

風向

屬性

北半球

南半球

極地東風帶(2個)

極地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冷幹

中緯西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

西南風

西北風

溫溼

低緯信風帶(2個)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赤道低氣壓帶之間

東北風

東南風

乾燥

(3)移動規律: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週期性季節移動。就北半球來說,氣壓帶和風帶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主要氣候型別

氣候型別

分佈規律

成因

氣候特徵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及其南北緯10°之間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終年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常年受中緯西風帶影響

終年溫和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

冬季受西風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