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放性的實現形式論文

校園 閱讀(1.11W)

過去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型教學,具有明顯的弊端。針對這些弊端,筆者認為採用開放性教學模式創新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會更好。那該如何來實現呢?

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放性的實現形式論文

一、開放性教學的目標

開放性教學的目標由過去只重視認知領域目標、學法目標、德育目標、情感目標等,構建為靈活反映社會發展需求、學科本質特徵、學生個性發展方向的全面的目標體系,併成為連線學科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大系統及學生個性發展的樞紐,體現了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

二、開放性教學的課程設定

開放性教學的內容不再受“教材中心、課文中心”的束縛,應該是多種教育資訊資源交叉的切入點:

1.內與外(政治學科與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滲透)的切入點;2.縱與橫(政治學、法律基礎知識、心理學基礎知識、國情教育和近現代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絡)的切入點;3.顯與潛(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切入點;4.文與物(文字與圖片、社會實踐基地等)的切入點;5.靜與動(理論知識與影視錄影等動態情境)的切入點;6.略與詳(直觀知識與相關論著、論文、報告)的切入點。

這就使教學內容成為能適應全體學生靈活主動的發展、有助於開放性教學目標落實到位的“良田沃土”。

三、開放性教學的學習

在方法上,要充分發揮眼耳口腦手的功能,力爭做到在看中學、聽中學、說中學、讀中學、議中學、辯中學、寫中學、做中學。

在空間上,要充分藉助校園資源及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擇學習場所。如:可選擇組內學,也可組外學;可在教室學習,也可到圖書館、學科活動室、電教室、運動場、教研室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可在班內學習,也可到同年級、同學科、同內容的其他班級學習;可在校內學習,也可在家庭學習,還可到大自然中攝取資訊。在時間上,可根據不同學習任務的需要,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在手段上,可充分藉助掛圖、插圖、錄音、錄影、影碟、電視、電腦多媒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構建傳統與現代互融互補的立體網路手段,自由選擇,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各擇其利。在形式上,要充分利用自身和他人的智慧優勢,自由選擇最佳學習效果,或一人獨學,或兩人對學,或多人群學;或自學,或商討,或辯論,或競爭,或協作;或問題式學習,或提綱式學習,或考卷式學習,或課題論證式學習等均可。

四、開放性教學的指導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資訊社會裡,教師的學識不可能包羅永珍。而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他們的智慧和資訊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過教師。

因此,在指導模式上應該變傳統的教師對學生的單向指導為現代的“師生互導,生生互導”的多向互動的指導模式。

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自學、商討、辯論、參觀、訪問、調查等各個環節中去,與學生一道在室內室外、校內校外、書內書外、課內課外相互“傳道、授業、解惑”,並有效地組織學生相互啟發、相互誘導、相互取長補短。

由於在開放式教學中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方式、方法都是靈活多變的,因此,教師的多向互導也應該因時、因地、因人、因法、因情、因境而靈活多變,以體現指導方式的靈活性和指導結果的時效性,保證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五、開放性教學的管理

開放性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成開放式教學系統能有序、高效地運轉,保證開放式教學目標能全面、順利地實施。但開放不是盲目地放任自由,它要求教師在教學管理上必須嚴格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1.收與放的關係。“放”就是要放手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學習;“收”就是要把學生的自由與自主引入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及學校教學管理許可的許可權內。“放”與“收”同等重要。沒有“放”就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損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沒有“收”就會擾亂學科乃至學校整體教學計劃,違背教學規律。

2.新與舊的關係。開放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相對封閉性的應試教育而言,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革與更新,但它絕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一切教學要素的全盤否定,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否定中有肯定,在肯定中有否定,是肯定與否定、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如在教學手段上,傳統使用的粉筆、黑板、圖片等教具,在現代開放式教學中同樣有利用價值,只是運用的方式、方法與目的不同而已。開放式教學手段強調的是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互融互補,而不是對過去的絕對拋棄。

3.導與學的關係。在開放式教學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同時扮演著雙重角色,既當先生,又當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師生互導、生生互導、師生互學、生生互學”多向互動的過程。導中有學,學中有導,二者緊密聯絡、辯證統一,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二者也有區別,由於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承擔的主要任務不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因此,師生互動的導與學地位也有所區別。在“導”的環節中,教師的導是主要的;在“學”的環節中,學生的學是主要的。從教育的目的看,“導”是手段,“學”才是目的。無論是師生互導還是生生互導,無論是師生互學還是生生互學,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學生“學”。因此,要達到學生“學”的目的,關鍵在於優化“導”的藝術。具體應做到“9個給”: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個衝突,讓他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六、開放性教學的管理

要打破“教師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應試中心”的片面評價體系,評價內容由記憶評價轉化為理解評價,由知識評價轉化為知能並重、智德並重、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全面素質評價;評價方法由終結性評價讓位於形成性評價,由單一的書面考試評價讓位於考試考核考查結合、口試筆試結合、開卷閉卷結合等全方位多形式並舉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變分數製為等級制,由重視結果變為既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變重視答案的一致性為重視結論的創造性;評價主體由教師評價讓位於師生民主評價,自評、互評、組評、師評綜合評價相結合;評價觀念變同步為非同步評價,形成評價觀念、內容、主體、方法、標準相互聯絡、協調統一的開放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