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論文:簡述創業教育與《政治經濟學》教學的耦合

校園 閱讀(2.84W)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生產關係及其發展的規律性, 其在中國的發展,便是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高等教育財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政治經濟學》被列為專業基礎課、必修課,然而,由於該課程理論性較強,理論內容相對抽象,致使初學者難以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其鮮明的階級性特質致使其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因此,如何創新地開展《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便成為任課教師亟待解決的任務。在具體教學中,可否把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與創業教育相結合? 使學生通過政治經濟學理論學習,瞭解當今社會經濟執行的基本脈絡,同時,通過創業教育的嵌入耦合,將經典理論與創業實踐相結合,以創業夢想作為激勵學生學習經典理論的誘因,可否提升政治經濟學學習效果並最終促進學生就業乃至創業呢?

論文:簡述創業教育與《政治經濟學》教學的耦合

1 創業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的耦合

創業教育在中國方興未艾,它是使受教育者能夠主要在社會經濟領域內進行行為創新,開闢或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併為他人和社會提供機遇的探索性行為的教育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創業教育是指培養具有“開創性”的個人,不但對於追求利潤的機構或個人很重要,而且對於工薪者同樣重要,因為用人機構或個人除了要求受僱者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來越重視受僱者的首創、冒險精神, 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這裡的“開創性”指的是開創性思維方式或者工作方式。對於廣大青年學生而言,培養他們成為“開創性”的員工比培養他們成為具有“開創性”的未來老闆更重要,畢竟,像任正非、柳傳志、馬雲、馬化騰等一樣成功的畢竟是少數人,廣大學生更多地應成為能夠進行開創性工作的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在一定生產力水平下社會生產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通過對商品、貨幣、資本、剩餘價值、資本積累、資本迴圈與週轉、社會再生產以及壟斷資本主義等的分析,深刻剖析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及其過程和發展趨勢,認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法調和,斷言無產階級必須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工人階級專政政權,改變社會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製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問題是,馬克思並沒有機會親歷建立公有制之後的社會化資源配置和執行——社會主義還需要創業精神嗎? 很顯然,前蘇聯和中國建立社會主義之後的成敗實踐早已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創業精神將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中國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便是這一精神的具體實踐。

創業教育重在培養創業精神,首先就應使學生通過經濟理論的學習,瞭解經濟的執行機制,顯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此提供了分析經濟執行的理論基礎。那麼,將創業教育與政治經濟學結合起來,創業教育就由原來的“推翻”資本家轉變為培養資本家或者具有資本家精神的人。一方面,資本家是那些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而不擇手段的人,但是,換個角度,他們就是孜孜不倦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企業家”,一個成功的資本家,首先必須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因此,創業教育當然應培養企業家精神。王石認為,企業家精神就是認識到社會傳統、規範和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然後重新對要素進行組織配置,併成功地為社會創造價值這麼一種精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深刻剖析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實質,但有關資本家剝削工人的深層次理論與實踐辦法反過來恰也是對資本家或資本家精神存在和發展的理論總結,而創業教育換個角度就是鼓勵大家做資本家——做一個“良心”資本家,或者培養資本家精神——具備諸如創新、冒險、合作、敬業、學習、執著、誠信等特質。

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理論聯絡實際的案例法、類比法等,將相關創業精神融入其中。具體的,在資本積累、剩餘價值理論、資本迴圈、資本週轉、資本的存在形式、壟斷等環節,將資本家應該關注的問題轉變為創業者應該關注的問題,同時也就把枯燥、抽象的經濟學理論轉變為對學生切身利益有直接影響的容易被感興趣的知識和理論,藉此,既能提高授課效果,又能切實開展創業教育,一舉兩得。

2 創業教育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耦合的主要環節及具體實施設計

理論來源於實踐,新的實踐將在原有理論基礎上將理論推陳出新,但是,對於廣大學生而言,在知識和理論儲備階段,應先了解原有理論的內容和邏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實踐落實,之後,在實踐中遇到困難並對之進行思考總結,才有可能推動理論的發展,這種理性邏輯對於將來的工作必將大有裨益。在具體教學中,綜合運用情景設定式、啟發式、提問反思式、綜合擴充套件式、案例式等等教學方法,將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用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進行解釋和闡釋,使學生在課堂中就能嘗試不斷挖掘相關問題的經濟執行根源以及人際關係等社會關係根源。

2。1 資本積累環節

在具體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情景式、提問式教學方法,結合創業過程,假定某同學開辦一家生產型企業,必然涉及資本的籌集問題。如何籌集? 用什麼方法籌集? 籌集數量的多少受什麼因素影響?

2。1。1 初始資本問題

在校學生或者畢業生作為創業人,解決初始資本的問題,一般通過父母出資、親朋好友借款或銀行借款、甚至爭取到風險投資這四種渠道。問題是,銀行借款需要抵押物,而學生創業一般沒有抵押物,最多隻有國家財政提供的創業信貸,但是數額有限。風險投資則需要一個很好的創業計劃書並得到風險投管理者的認可,對於絕大多數創業者而言,成功融資的也是鳳毛麟角。因此,恐怕只有向父母或者親朋好友融資了——信用基礎是親情。

除此之外,更應鼓勵學生先就業,積累一定的自有資金,並在合適的時機將其變為初始資本——這對於廣大學生而言雖然比較緩慢,但是卻相對更切實可行,何況在就業中也直接接觸到其他創業者的經驗和教訓,更能有效降低將來創業失敗的風險。

2。1。2 積累資本問題

對創業者而言,資本積聚就是創業者個人資本的自我累積,將原來準備用於消費的資金轉變為能賺錢的資本,也就是通過節約的途徑實現。對應著創業者個人乃至社會財富總量的增大。顯然,這一途徑也比較緩慢,需要經年累月的節約、累積原本用於消費的資金。而資本集中則可在較短的時間實現資本總額的增大,藉助於現代信用體系,通過銀行信貸、股份制、資金眾籌、風險投資等方式實現,很顯然,社會資本總量沒有實現增加,只不過集中到了資金的持有和使用人手中並將之轉變成了資本。

2。1。3 信用的建立以及信用的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信用需要適當的背書——抵押物、個人信譽、專案預期前景和收益等等,需要創業者從現在就開始積累,畢業後能否順利實現取決於其它人或者組織的評價,而不是個人自身的自我評價。

當今時代,物質產品已經非常豐富,物質生產部門早已是無孔不入,全世界已經進入“過剩”時代,創業者如何找到市場的缺口並創造價值來填補這一缺口?顯然,必須有創新,通過創新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市場缺口或者滿足原來無法實現的市場缺口,而創新需要資本的支援、技術的進步,當今時代的創業沒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很難開得了頭,就更不用說沒有原始資本支援的創業。慶幸的是,信用制度的發展,創業的資本可以通過創業信貸來解決,但數量又是杯水車薪——創業的風險性是銀行不會迴避的問題;更為慶幸的是,一個有創意的創業想法也可以爭取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前提是這樣的創業專案能被風險投資相中。

2。2 剩餘價值理論環節

2。2。1 剩餘價值的兩面性:剝削與價值創造的動力

問題是, 沒有利益的刺激,何談創業者的興趣?創業畢竟是一件披荊斬棘、砥礪前行的事業,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勇氣和信心去創業,那麼,額外承擔風險的付出其回報也就是對剩餘價值的攫取——問題在於攫取的數量和程度,也就是剩餘價值率的高低。這裡需要大家正確認識資本家,一方面是剝削或者可能的殘酷剝削,另一方面卻是價值創造和生產力的發展,匡侖資本家的生死輪迴—百年的老店古今中外都畢竟是少數。

2。2。2 必要勞動與剩餘勞動的矛

盾:剝削程度與價值創造的動力剩餘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率即剩餘價值率,政治經濟學用剩餘價值率衡量剝削程度。在勞動者階層看來,是被剝削,但在資本家看來, 這卻是他們為之奮鬥的動力——為利益奮鬥,沒有對這種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只能奢望資本家靠追求為人類美好生活而奮鬥的“崇高覺悟”? 顯然,古今中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確為客觀現實。自資本主義誕生,直至進入現代,此起彼伏的工人運動及其帶來的勞資雙輸後果,也迫使資本家反思,資本家被迫採取措施緩和勞資矛盾,由此產生的最重要的創新就是“社會保障制度”。正因為社會矛盾得以緩和,資本家和工人階級才能一起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向前推進,與此同時,社會文明程度也得以提升。

2。2。3 剝削剩餘價值的兩種方法

創業者應慎重索取絕對剩餘價值,以免傷害勞資關係,進而影響創業銷率。創業者應更多地追求相對剩餘價值——尤其是在勞動保護法已經得以健全的中國。接下來的問題在於,創業者有什麼技術進步可以依賴呢? 如果沒有,那麼有什麼新的商業模式可以替代技術進步呢? 如果這二者都沒有,創業者的創業還只能停留在夢想階段,暫時幫助他人創業或許可以積累將來創業的資本。

2。3 資本的迴圈

創業者在創業時所能支配的資本也應該至少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於購買生產資料、勞動力、購買或者租用廠房、機器裝置等,一部分用於生產運營和管理,第三部分用於銷售過程,如廣告、公關、發貨等等。而且,必需保證這三部分資本之間有合理的比例,如果比例不合適,比如原材料過多而生產能力有限,產能緊張,就會直接影響銷售環節進而影響貨幣資金的回籠,或者原材料購買的數量不足、質量較差,會直接影響生產產能得釋放,也會導致資金的迴流出現問題, 再或者採購和生產都沒問題,卻在銷售上由於投入過少而卡了脖子,資本迴圈也就不會順暢。顯然,企業的組織和管理是創業者不能迴避的系統工程,必須具備較高的生產、銷售、管理能力方可實現資本的順利迴圈乃至增值。

2。4 資本的週轉

創業者同樣應關注資本的週轉速度問題,研究的角度同樣是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

如何縮短生產時間? 除了基本的企業管理之外,就必須依靠技術進步——這裡的技術進步不一定是發明創造,可能是生產工藝的改進、改善等等。因此,在大學期間不可避免的應認真學習企業管理理論,畢竟,該理論是前人對無數企業運營的經驗總結。經濟學僅僅是啟發思考, 管理學則用來有效、高效地解決問題。

如何縮短流通時間? 營銷理論、物流理論都是創業者提前需要認真學習的理論。通過有效的營銷,讓消費者知道你所推銷的商品並通過心理分析促使消費者下決心購買。物流問題不單單是運輸的起點、運輸的終點、運輸工具、運輸環節的搬運條件等等問題,還有自然條件等等因素都需要安排好,是直接交給專業物流公司還是自己組織物流?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根據成本收益分析法來決定。

2。5 利潤與平均利潤

政治經濟學定義的利潤與會計學定義的利潤之間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反映的是利潤的根源——剩餘價值,後者僅僅反映收入與費用的差額這一表面現象。創業者一般僅僅關注會計利潤,不必關注剩餘價值的轉化。

部門之間平均利潤的形成必須有一個假設前提:資本的流動無障礙、無壁壘。但是,從事創業活動的資本管理者必須明白,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資本的流動既存在進入壁壘(進入壁壘是影響市場結構的重要因素,是指產業內既存企業對於潛在進入企業和剛剛進入這個產業的新企業所具有的某種優勢的程度。換言之,是指潛在進入企業和新企業若和既存企業競爭可能遇到的種種不利因素。進入壁壘具有保護產業內已有企業的作用,也是潛在進入者成為現實進入者時必須首先克服的困難),比如規模經濟、資本規模、產品差異、政策管制、區域性壁壘、技術要求、在為企業的.戰略性組織行為等,更存在退出壁壘(退出壁壘是指現有企業在市場前景不好、企業業績不佳時意欲退出該產業(市場),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阻撓,資源不能順利轉移出去),比如退出成本(包括破產時的退出,無論被動還是強制,以及主動或自覺向其他產業轉移時的成本),也就是說,進入和退出都不是自由的。對於創業者而言,最佳選擇當然是進入壁壘低而退出壁壘也低的行業,但是對於在位企業而言,最佳的市場結構則是進入壁壘高而退出壁壘低的行業,也正因為此,創業成功的難度會增大。

原來影響剩餘價值的因素這裡也會影響利潤。對於創業者而言,生存下來並發展壯大才是最重要的,畢竟,市場經濟應在中國的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勞動力若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勞動法也會給他們提供跳槽的保護。

2。6 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

“實體經濟不賺錢”、“實體經濟的利潤都被銀行搜刮走了”、“實體經濟的利潤都被電商拿走了”、“實體經濟交的稅太重了”等,這些說法常見於各種媒體。這裡說的實體經濟其實就是政治經濟學中的產業資本存在的經濟體,產業資本賺取的利潤大量向商業資本、銀行資本轉移,直接打擊了實體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後勁。在此背景之下,創業者從事產業經濟創業的動力也就降低了。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首先,產業資本的質量和研發能力跟不上時代的需求。具體而言,產業資本供給能力中的供給質量、品類和品位滿足不了消費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在市場競爭中定價權、話語權被削弱。因此,我們國家出臺了供給側改革戰略, 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試圖直追德國工業4。0。但是,在“過剩時代”競爭激烈的大背景之下,實體經濟整體狀況難以短期改觀。

其次,產業資本銷售環節的瓶頸被商業資本所掌握。商業資本初始來源於不擅長承擔產業資本職能的資本,但是一旦商業資本發現可以扼住產業資本銷售環節的咽喉,資本嗜血逐利的本性就表現得淋漓盡致,理論上部門間的平均化利潤就難以實現,變成了商業資本可以主導利潤朝著有利於自己一方的分配。

第三,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短缺的瓶頸被銀行資本所掌握。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在發展中都會遇到資金瓶頸,銀行資本顯然掌握這種瓶頸,處於有利市場地位的銀行資本顯然要主導剩餘價值或利潤的瓜分規則。然而,有多少創業者能像老乾媽陶華碧一樣不看銀行的臉色呢?

由此可見,在資本三種存在形式中,銀行資本的市場勢力最強,商業資本第二,產業資本處於弱勢地位。創業者在現實中只能採取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這兩種形式,銀行資本的形式顯然不現實。

創業者面對這樣的市場狀況該如何抉擇? 唯有掌握突破瓶頸制約的脈門。或者擁有創新性的技術優勢、擁有創新性的商業運營模式,或者可以低成本的借用技術優勢、新的商業模式,由此可以找到市場的空白點或者缺口、路徑,不然,創業失敗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2。7 壟斷

作為消費者,人們希望賣方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這樣銷售方榨取超額利潤的概率就降低了;但是作為創業者,必定要努力使自己處於壟斷地位才能賺取超額利潤。那麼,創業者如何在市場競爭中走向並實現壟斷呢? 唯有技術進步——其實就是技術壟斷這一種可能,創業者要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必須掌握一定的獨有技術,不然,創業專案很容易被模仿,利潤率將會很低。但是,獲取並掌握獨有技術對於一般創業者而言並不現實。創業者要在現有市場中分得一份羹只能靠產品的細分、品質、品位,或者靠服務的質量、品質。

3 結語與研究展望

對於創業者而言,掌握一門技術、技能,籌集資金,開展一個專案並將之運營展開,需要適當的人力與物力的投入,如果能提前通過掌握政治經濟學理論,瞭解影響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各種因素,瞭解資本家的訴求及其實施路徑,瞭解勞動者的訴求及其處境,無疑,將能提升創業效率,緩解勞資矛盾,為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如何將創業教育與政治經濟學的教學結合起來? 其途徑在於教學方法的改革。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是政治經濟學由其“階級性”所引致的忽略的幾個問題,而這幾個問題恰恰是創業者繞不開的問題,譬如:

(1)不關心客戶,也就不能正視需求。儘管有對經濟執行中銷售環節的論述,但是,很明顯,馬克思所生活的“短缺時代”對於產品的銷售問題重視不足。而在當今“過剩時代”,關注客戶需求並贏得客戶的需求成為企業成敗的管建,以至於馬雲說:“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何況西方早就有“顧客是上帝”的說法。

(2)不存在什麼特別的企業家才能。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家唯一的工作就是“剝削”,卻沒有客觀評價掌握這種剝削能力所需要的“企業家才能”,更沒有像馬歇爾一樣將企業家才能作為第四種生產要素加入生產函式。甚至,政治經濟學貌似在忽略企業家才能是一種稀缺資源。在當今中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時代,培養企業家、培養更多高水平的企業家,早已成為維持經濟社會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3)勞資雙方只有對立,沒有互利雙贏。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工人運動風起雲湧,勞資雙方的對立被解讀為必須要消滅資產階級。問題是“零和博弈”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現在更強調“互利雙贏”:企業發展了,勞動者的權益才擁有了得以保障和實現的物質條件;員工激勵運用得當,勞動者會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4)技術進步僅僅有利於相對剩餘價值的榨取,而且還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問題,而這一問題除了消滅資產階級,沒有別的解決辦法。機器大工業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卻是取代了很多勞動力,造成了相對人口過剩,但是,卻也促成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極大進步,何況層出不窮的創新和技術進步更創造了新的產業,吸納了更多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