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集錦

校園 閱讀(7.15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模板集錦,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集錦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集錦1

教學目標: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瞭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1.由成語“世外桃源”匯入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範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

1、句讀分明;

2、節奏合理;

3、語速適中;

4、語句流暢;

5、注意音韻鏗鏘。

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範。

5.對照註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後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並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裡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於之”、即“從這裡”。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裡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裡的人叮囑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裡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並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終了。以後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覆朗讀課文,做到琅琅上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1.請同學複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麼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麼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嚮往安定、幸福生活願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課後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實又根本不可能,於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

(1)完成課後作業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桃花源記》教案模板集錦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八年級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一、預習導學:

(一)、自讀課文

1、要求結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2、組核心對校正字音。

(二)、聽讀課文:(老師範讀或聽錄音)

要求:邊聽邊注意正音。

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朗讀練習:

要求: 組長組織朗讀(形式組長依情況可齊讀可輪流讀)。

朗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四)、朗讀展示

小組展示朗讀成果。

全班齊讀。

(五)、預習檢測: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 阡陌交通( )( )

黃髮垂髫 ( ) 便要還家( ) 及郡下( )

劉子驥(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要求:小組內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

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 )

志: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教師解疑、點撥

(四)、問題探究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段寫了什麼內容?讀後完成下題:

第一部分(第1節):寫 。

第二部分(第2~3節):寫 。

第三部分(第4~5節):寫 。

(2)重點研讀第二部分: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桃源人為何“不復出”?

村人“皆嘆惋”,是為什麼?

(3)研讀第三部分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4)體會思想主旨:

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談一談理解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你還有哪些問題?

三、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 )

②具答之(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

④欣然規往( )

⑤詣太守( )

⑥未果,尋病終( )

(B級)閱讀語段,答文後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4.末句中“黃髮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比喻 B.誇張 C.借代 D.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麼?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