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桃花源記國中教學設計

校園 閱讀(2.6W)

  一、導人課文。

桃花源記國中教學設計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 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解瞭解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後,對提出的疑惑的字詞注音、釋義。

2.教師落實重要的字詞注音、釋義。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通假字、詞性活用字

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如:交通、妻子、無論、如此、儼然、鮮美。

這部分可結合教學設計(一)的內容。

  三、學生齊讀一遍課文。

要求:①聲音洪亮。讀準字音。

②把握節奏。讀出停頓之處。

③帶有感情。讀出韻律。

  四、思考討論,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他進入桃花源之前見到了怎樣的景象?

2.漁人在桃花源見到的景和人有何特點?桃花源人對外界社會情況瞭解嗎?

3.人們根據漁人作的標誌再去尋找桃花源,結果怎樣?

通過討論這幾個問題,搞清課文的基本內容和結構。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無論魏晉。

3.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五、根據以上問題,理清課文結構。

課文從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寫漁人在桃花源的見聞。

第三部分(第4、5段):寫漁人離開、再尋桃花源的經過。

  六、完成下列練習。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儼然-- 阡陌-- 垂髫--

諧太守-- 邑人-- 劉子驥--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含義。

①芳草鮮美: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⑤諧太守,說如此:

3.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從樹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鮮豔。 ( )

②閒適愉快,自得樂趣。 ( )

③比喻無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 )

4.口頭翻譯下列句子。

①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③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第1段。

  八、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並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

說明:讓學生自己來談感受,教師可稍作點撥。

例:

1. 第1段描寫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些詞語用得好不好?為什麼?

寫出了花草的色澤、質地、形態,不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無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處;用四字句的形式,讀起來鏗鏘和諧,節奏整齊,朗朗上口。

2. 第2段寫桃花源居住的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勾勒出怎樣的.田園生活畫面?

平曠指土地廣闊平坦;儼然即整齊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詞並列,描寫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環繞以及樹木成陰的佳景;相聞則以動寫靜,既說明牲畜興旺,又讓人感受鄉村的寧謐,這些生動的用詞勾畫和展現出了桃源人安居樂業、閒適祥和的生活圖畫。

3.此人--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嘆惋一詞表現了桃源人怎樣的心態?

嘆惋是感嘆惋情之意,詞語用得十分精當、傳神,桃源人對世事變遷、人間滄桑的慨嘆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難的同情,躍然紙上,可見可感。

說明:可讓學生具體設想模仿桃源人嘆惋時各種不同的語言、神情、動作。

  二、領會課文在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思考討論:課文描寫的情節,處處體現出一個奇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說明: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後發言。教師在總結時,可作如下啟發。

1.景奇。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等。

2.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3.蹤奇.後人再去尋找桃源,都一無所獲,不見蹤影。

這些奇異之處.使課文情節曲致跌宕,懸念環生,充滿了神祕感,更增強了人們對桃花源的好奇和嚮往。

  三、討論分析:聯絡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麼不同之處?桃花源寄託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

說明:應啟發學生髮揮想象,聯絡課文內容加以比較說明。

例:

①桃花源有著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環境,而外界卻是戰亂頻頻,峰火連三月。

②桃花源士:地平曠、屋舍儼然,人們居住安定舒適,而外界百姓卻是顛沛流離.背井離鄉,國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礫。

③桃花源雞犬相聞,人們往來種作,怡然自樂,處處是人丁興旺、詳和愉樂的氛圍,而外界百姓卻飽受戰火磨難,過日如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總之,桃花源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由、家家豐衣足食這樣一個安寧美好的理想社會,表達出身處黑暗、動亂社會之中的作者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嚮往,寄託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滿生活的強烈願望。 自然,它是一個虛構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讀說訓練。

1.教師出示(可用油印資料、電教等手段進行。)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內容。

2.學生朗讀該詩。

3.分析該詩與課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異同?

提示:①內容相同,表現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祕。

②所寫的重點不同。

③表現手法不同。

六、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