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校園 閱讀(8.26K)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八年級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餘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下面一起來看看桃花源記的優秀教案範文吧!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標】

1. 文言文知識:初步瞭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

2. 基本閱讀技能:根據註釋,藉助工具書,聯絡上下文,回憶已學知識,理解課文意思,能翻譯全文,理解實詞中、緣、鮮美、窮、才、彷彿、儼然等詞的含義。背誦全文。

3. 情感目標:理解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並對其進行評價。

  【學法指導】

反覆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可以先背後學。

參照課下注釋,粗知大意,查資料,積累文言詞彙,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拓展閱讀,深入理解《桃花源記》及陶淵明的思想內容。

  【預習導學】

1. 朗讀課文三遍,讀準字音、停頓。用紅筆畫出讀不準的字、詞、句。

2. 查字典,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晉(jìn)太元中 夾(jiā)岸數百步 落英繽(bīn)紛(fēn) 便舍(shě)船 豁(huò)然開朗 屋舍(shè)儼(yǎn)然 阡(qiān)陌(mò)交通 黃髮垂髫(tiáo) 此中人語(yù)雲 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 南陽劉子驥(jì)

3.先解釋加點的詞語,再想想現代漢語裡含有該字的詞語或成語,比較詞義是否相同。

緣溪行(緣:沿著,如“緣木求魚”)

中無雜樹(雜:別的,如“雜亂無章”)

復前行(復:再,又,如“複習”)

悉如外人(悉:都,全,如“悉聽尊便”)

鹹來問訊(鹹:都,全,如“咸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妻子和兒女,如“妻離子散”)

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如“不足掛齒”)

既出(既:已經,如“既得利益”)

及郡下(及:到達,如“鞭長莫及”)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遣:派,安排,如“遣詞造句”)

欣然規往(規:計劃,如“規劃”)

4. 在括號裡填入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成語,查查詞典,弄懂意思,並記記背背。

①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雞犬相聞:雞和狗的叫聲可以相互聽得到,指距離比較近,多表現一種安寧的氛圍。)

②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

③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④ 後遂無問津者。(無人問津:比喻無人探問價格或情況。津:渡口。)

⑤ 漁人無意中發現桃花源的故事後來演變為一個成語(世外桃源: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5. 以上成語出自於《桃花源記》,查資料瞭解這本書及其影響。

提示: 《桃花源記》 內容?作者?朝代?影響?

6. 網上拜訪陶淵明。

點選進入:(1)“愛詩詞”網站(2)“中國文學”網站(3)陶淵明的詩詞。這些網站中有許多關於陶淵明生平及作品的介紹。寫寫你對陶淵明的初步瞭解。

  【課堂學習】

  第一課時

一 、預習檢測

(一)讀準字音,流暢、節奏準確地朗讀課文

(二)填寫成語,理解意思。交流查詢的成語。

默寫你強記下來的成語。

二、走進《桃花源記》

(一)交流查詢的資料,談談《桃花源記》的作者,朝代,內容

(1)作者:陶淵明

(2)朝代:東晉

(3)內容:這是陶淵明所寫《桃花源詩》前面的一篇小序。 文章描繪了一個既無剝削、又無壓迫、人人勞動、生活安寧、環境優美的理想社會。通過它,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本文語言質樸簡練,筆調細緻流利,描繪逼真,令人如同身歷其境,藝術上的成就很高,是一篇傳誦至今的名作。

(二)補充介紹:

(1)桃花源考證種種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歷代注家蜂起,詮釋接踵。人們非常關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說廬山康王谷者言之鑿鑿。康王谷,俗稱廬山壠。從現在的星子縣城乘車至隘口,然後沿著通往廬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數公里,在一處叫觀口的地方棄車步行,即可進入廬山壠。  廬山壠這片幽深而狹長的谷地,史、志上稱作康王谷。宋《南康軍圖記》載:秦滅楚時,楚懷王之子康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趕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脫險,從此隱居谷中,“不復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據《星子縣誌》亦如是載,至今山谷盡頭,尚有一處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還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麗的風光與《桃花源記》中描述得一模一樣,而且楚康王避難的故事與陶令筆下“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數語正吻合。陶淵明長期生活在廬山山南一帶,對谷中的風光和康王避難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為生活原型,構想桃源情境,進行藝術創造,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應該是當信勿疑的。

持江蘇連雲港者信誓旦旦。江蘇連雲港市雲臺山脈的宿城西麓,亦被人們稱作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蕩美麗,山畔竺篁搖曳,山腳拐彎處通向高公島,與《桃花源記》的描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考查史實,陶淵明確實曾到這個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們稱作桃花源。桃源洞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臨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陰,景色綺麗。唐代開始在此建有寺觀。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淵明祠”,並順著山勢以陶淵明的詩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觀、水源亭、纜船洲等。

其實,上述種種說法都反映了一個事實,人們都有一種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戚”。據統計,在神州大地上,被疑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餘處之多。

(2)《桃花源記並詩》的影響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王勃之於滕王閣,李白之於敬亭山,崔顥之於黃鶴樓,柳宗元之於永州,范仲淹之於岳陽樓,歐陽修之於醉翁亭,蘇軾之於黃岡赤壁,莫不如此。但他們寫的都是實景,而桃源仙境卻是虛構出來的。以一篇詩文虛構一個仙境而令遊人神魂顛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鮮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記並詩》問世後,始為文人墨客所重,樑陳之際已有詩人涉足山溪,探尋靈祕。至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桃花源忽名聲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關注。此後,遊者日眾,成為人皆慕趨的風景勝地。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具有永恆的魅力。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

(3)《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諄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4)《桃花源記》的藝術魅力

作者寫桃源境界並不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而是幽深奧祕,迂迴曲折。開始寫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兩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寬多長;在林盡水絕之處,有一座大山,擋住去路,人世間好像到了盡頭。再仔細一看,山有一小口,鑽進洞內,剛剛能通過一個人,走數十步,忽然開朗起來。作者所寫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個無人區,十分潔淨、清新、美好,它隔斷了現實社會喧囂汙穢的生活,為桃源的隱蔽幽深作了過渡性的描寫;同時,為讀者進入桃源境內造成心理上的準備,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在進入桃源後,作者的描寫也極有層次:先寫田園風光,遼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田間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陰的桑竹;然後再寫桃源人民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從遠到近,從田間風光到社會人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

同時,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寫出漁人的行進過程,一會兒水路,坐船逆水;一會兒山路,鑽洞爬山。當乘船沿溪走得忘了遠近時,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轉,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美麗靜謐的桃花仙境;再當漁人鑽進漆黑狹窄的洞內,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又把你帶到一個開闊、恬靜、優美的田園樂土,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這種跌宕起伏的筆觸,使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之而變:當你進入桃花林時,它使你“喜”;當你走到水窮路絕的隘口時,它使你“疑”;當你鑽入桃源見到一個和諧安定的理想之國時,它使你“驚”;當你再想去尋訪這個境界時,它使你“迷”。這一喜、一疑、一驚、一迷的種種複雜情感變化,正是作品所產生的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力量。

三、走近陶淵明

(一)談談你查詢的資料中你所瞭解的陶淵明

(二)補充介紹

(1) 陶淵明的生平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死後其好友暗贈諡號靖節先生,潯陽人。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諡稱靖節居士。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後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慄裡(今星子縣境內)。52歲時偕少子陶佟迴歸宜豐故里,四年後返潯陽,逝於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鎮秀溪、故村等處陶姓人皆為陶佟之後裔。歷代方誌載宜豐境內有南山、柳齋、菊軒、東籬、洗墨池、藏書礅、故里橋、靖節橋、我公橋、舒嘯臺、賦詩灣、顧淵石、醉臥石、淵明洞、讀書堂、靖節祠等陶淵明遣跡及其紀念建築。

(2) 陶淵明的作品

陶淵明現存文章有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共計12篇。

辭賦中的《閒情賦》是仿張衡《定情賦》和蔡邕《靜情賦》而作。內容是鋪寫對愛情的夢幻,沒有什麼意義。《感士不遇賦》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賦》和司馬遷《悲士不遇賦》而作,內容是抒發門閥制度下有志難騁的滿腔憤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象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文章將敘事、議論、抒情巧妙地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語言自然樸實,洗盡鉛華,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韻文有《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散文有《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又稱《孟嘉別傳》,是為外祖孟嘉寫的傳記;此外還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等。

總的來說,陶文數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詩。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時流露出逃避現實,樂天知命的老莊思想,有“田園詩人”之稱。

(3)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

陶淵明的影響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漸擴大的。在他生活的當時,他只是作為一個合於雅道的隱士而引起人們的注意。至於他的作品,在玄言文學佔統治地位的當時,是與貴族文壇格格不入的。在宋齊山水詩盛行的時代,他的淳樸淡泊的田園風光也不合於貴族欣賞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風格同樣和當時“富豔難蹤”的文風大相徑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視。到了樑陳時期,鍾嶸、蕭統才開始重視他,但還是十分有限的。鍾嶸《詩品》將他列為中品,蕭統《文選》選錄他的作品也不過寥寥數篇。可是從唐以後,卻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文學史上發生了深廣的影響。

陶淵明的詩歌,內容是複雜的。因此不同方面的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不同的作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他詩歌中所表現的光明峻潔的人格和堅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教育了後代文人不屈服於權貴,不與庸俗之流為伍。另一方面,陶淵明詩中平靜安謐的境界,逃避現實的思想也對一些作家起了消極的作用。

陶淵明的藝術影響同樣是廣泛的。我國曆代有成就的詩人很少沒有表示過對他的創作的企羨和受到他的藝術的薰陶的。李白說:“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說:“焉得思如陶謝手。”白居易說:“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陸游說:“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僅從陶詩對盛唐、中唐一些詩人的影響中,便可以體會到陶詩藝術影響的廣泛了。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他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了唐代就已經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四、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一) 學生自由朗讀,針對疑難問題質疑。找出自己翻譯不準的字詞、不順暢的語句:

字詞:

句子:

(二) 質疑交流: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中任何一位同學回答,成績作為全組的得分。

(三) 重點詞點撥,翻譯全文。

五、有關的文言知識歸類(在文字講解的同時相應插入文言字詞的講解。)

(一)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對……感到驚異 (意動用法)

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形容詞作動詞)

此中人語云:告訴 (名詞作動詞)

(二)一詞多義:

復:復行數十步::又

不復出焉:再

舍:便舍船:丟下

屋舍儼然:房子

為: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為具言所聞: 給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三)一義多詞:

悉如外人——具答之——鹹來問訊——皆嘆惋

便要還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古今意義不同: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妻子:古義:妻子和子女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要說

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如此:古義:象這樣

今義:這樣

間隔:古義:隔離

今義:距離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如:這個孩子儼然像個大人。

緣 古義:沿 ,如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如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五)通假字

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作業佈置】

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

(1)按拼音填漢字並解釋所填字的意思。

án( 鹹 )來問訊

B.便yāo( 邀)還家

án( 緣 )溪行

D.xún( 尋 )病終

E.欣然ɡuī( 規 )往

F.後suì( 遂 )無問津者

(2)給下列多音字注音並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