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2017最新交通大學化學複習資料

校園 閱讀(1.59W)

交通大學化學篇一:介面化學 考試交大

2017最新交通大學化學複習資料

解答一

1.分析由介面活性劑的乳化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使互不相溶的兩種液體形成有一定穩定性的液液分散體系;和介面活性劑濃度大於CMC後形成膠束溶液,增加介質中不溶物的增溶作用形成的分散體系有什麼不同,各自介面活性劑的作用機理是什麼?影響乳狀液的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利用HLB值選擇乳化劑的不同是什麼?(分散劑的基本組成,協同效應)

答:增溶作用主要是發生在膠團中的現象,因此只有在表面活性劑臨界膠團濃度cmc以上時增溶作用才明顯進行。在增溶過程中,被增溶物從不溶解狀態到進入膠團中化學勢下降,該過程的自由能降低。增溶是自發過程,形成的體系是熱力學穩定體系。乳化作用

(emulsification)是在一定條件下使互不混溶的兩種液體形成一定穩定性的液液分散體系的作用。乳化作用形成的液液分散體系稱為乳狀液(emulsion),乳狀液是熱力學不穩定體系。增溶作用中介面活性劑的作用機理:當表面活性劑濃度超過臨界膠束濃度時會形成大量膠束,由於膠束的特殊結構,從它的核心到水相提供了從非極性到極性環境的全過渡。因此,各類極性和非極性的有機溶質在膠束溶液都可以找到適合的溶解環境而存身其中。乳化作用中介面活性劑的作用機理:通過降低介面張力和形成單分子介面膜使乳狀液穩定的。影響微乳液穩定性的主要因素:1、介面膜的物理性質 ;2、電性作用;3、空間穩定作用 用聚合物作為乳化劑時介面層厚度大,如同在液滴周圍形成厚厚的親液性保護層,這種保護層構成了液滴靠近和接觸的空間障礙;4、液滴大小的分佈,液滴大小分佈均一的乳狀液比平均大小相等但液滴大小分佈寬的乳狀液穩定性好;5、溫度的影響 。作為O/W型(水包油型)乳狀液的乳化劑其HLB值常在8~18之間;作為W/O型(油包水型)乳狀液的乳化劑其HLB值常在3~6之間。 在製備乳狀液時,除根據欲得乳狀液的型別選擇乳化劑外,所用油相性質不同對乳化劑的HLB值也有不同要求,並且乳化劑的HLB值應與被乳化的油相所需一致。HLB的不足:不能給出最佳乳化效果時乳化液濃度,也不能預示所得乳狀液的穩定性。

2.介面質點間的作用是介面活性劑協同效應的根源,通過復配增效是介面化學應用最豐富的工作,分別舉例說明介面分子的種類、大小、介面分佈結構等和復配增效的關係。

答:種類: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表面活性劑混合物,離子型與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混合物的表面活性比單一表面活性劑有很大增強。因為在混合膠束中,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分子減弱了帶同樣電荷的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極性基間的排斥作用。而且非離子性表面活性劑的極性基在鄰近的表面活性劑離子電場作用下可以發生極化而產生進一步的相互作用。這使得混合膠團更容易形成,表現為臨界膠束濃度降低。

大小:表面活性劑同系物混合物,此類表面活性劑的物理化學性質一般介於各單一化合物的相應性質之間。同系物混合物是表面活性劑產品中常見的混合體系。它包括親水基相同、疏水基結構相同而大小不同的表面活性劑混合物;也包括疏水基相同而環氧乙烷聚合度不同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混合物。

結構:陽離子型與陰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混合物,在一定條件下陰、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體系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顯示出極大的增效作用。陰、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混合物極強的降低表面張力能力在油水介面表現更為明顯。此類體系的吸附特性是:1、吸附層的成分接近等比狀態;2、吸附量比單組分溶液的大大增加。,此類溶液表面飽和吸附層中吸附分子排列相當緊密,這是陰陽離子間強烈的電性吸引作用的結果。這種電性作用也導致吸附層組成接近等比的特點,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體系能力最低的要求。這種緻密的定向吸附層還是此類混合溶液具有很低的表面和介面張力的原因。吸附層中分子排列緊密及親水基間的強烈相互作用都促使表面膜的機械強度增加。這類混合體系也具有優越的應用效能,例如起泡、穩定能力,乳化能力,潤溼能力等。

3.舉例說明外界因素如介質、溫度、器壁材質對介面作用的影響

4.介面活性劑在溶液中的自聚-分子的自組裝有很大的應用前景,請舉例討論影響介面活性劑自組裝體大小和形狀的因素。

答:膠團有不同形態,如球狀、橢球狀、扁丘狀、棒狀、層狀等。

影響介面活性劑自組裝體大小和形狀的因素有:

1)在表面活性劑同系物中,隨疏水基碳原子數增加,其從水中逃逸的趨勢增大,所以在水介質的膠團聚集數就相應增加。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增加的趨勢更大,這是因為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極性基較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極性基的親水性要小得多,所以增、減一個碳原子所引起的表面活性劑的親油親水性的變化就要大得多。

2)對於相同親油基的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親水基的種類對聚集數的影響較小。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疏水基固定時,聚氧乙烯鏈長增加,會引起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親水性增強而導致表面活性劑的膠團聚集數減小。

3)與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相比,同意親油基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cmc很小,比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cmc約小100倍,而聚集數很大。

4)對於無機鹽對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膠團聚集數影響不大,而使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膠團聚集數上升。這是因為加入電解質後使離子表面活性劑膠束雙電層被壓縮,故減少了其極性基之間的排斥作用,使更多的表面活性劑離子進入膠束中而並不增加體系的自由能的緣故。

5)溫度升高對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膠團聚集數影響不大,往往使之略為降低。這是因為膠團是靠表面活性劑分子憎水基的相互吸引締合而形成的,所以分子的熱運動和膠團表面荷電的極性基之間的靜電排斥都不利於膠團形成,因此,降低溫度能使n增加,使cmc降低。對於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溫度升高總是使膠團聚集數明顯增加。這是因為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有反常的溫度效應。當溫度升高,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親水性下降。

6)在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溶液中,加入一定碳氫鏈長的極性或非極性有機物時,膠束聚集數增大。這是因為加入極性或非極性有機物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或發生增溶作用,有機物溶於膠束中從而使膠束變大,聚集數增加。

5.採用無機奈米纖維(如氧化鈦)增強改性有機聚合物(如聚醯胺)的複合材料實驗研究是奈米科學與材料科學的重要工作之一。以此為題目,論述氧化鈦固體介面的特性,介面修飾方法和改性的物理化學原理,並對產品的實驗力學效能,如抗彎、抗拉等進行預測分析。

協同效應,是指兩種或數種表面活性劑配合使用時,比分別單獨使用效果更好,某些效能顯著提高。因此,使用表面活性劑必須充分利用協同效應,用兩種或數種或與助劑配合,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解答二

一.介面活性物質產生協同效應的根源

表面活性劑復配的目的是產生協同效應,即經過復配的表面活性劑具有比單一表面活性劑更好的使用效果:如提高表面活性劑的效能;降低表面活性劑的應用成本;減少表面活性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汙染)。

在復配體系中,不同型別和結構的表面活性劑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整個體系的效能和復配效果。一般情況下兩種表面活性劑分子間是相互吸引的作用。這種吸引力主要來源於分子間的靜電引力,與表面活性劑分子結構密切相關,並受溫度及電解質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復配產生加和增效作用時,會使表面活性劑的各種效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陰離子-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此類復配體系若產生加和增效作用,會使表面張力降的更低,使洗滌性、去汙性及潤溼性和乳化性均有提高,而克拉夫特點則會降低。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體系的復配,只有在具有特定結構時才會產生加和增效作用。

陰離子-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陰離子-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較強,他們的復配體系在降低表面張力、混合膠束的形成方面都顯示了較強的加和增效作用,在潤溼效能、穩泡效能和乳化效能等方面也有較大的提高。目前這一類復配體系已經在纖維和織物的柔軟和抗靜電處理、泡沫和乳液的穩定等方面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應當注意的是這兩類表面活性劑復配時,容易生成不溶性的鹽從溶液中析出,從而失去表面活性,因此應慎重選擇表面活性劑的品種。

陰離子-兩性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這一體系兩種表面活性劑分子的作用方式與介質的酸鹼性有關,泡沫高度存在最大值,降低表面張力性質上也出現最大加和增效作用。

陰離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此類復配體系既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膠束的增溶作用。不同增溶效果的出現與兩種表面活性劑分子的相互作用和混合膠束的形式有關。一般認為,當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烴鏈較長、環氧乙烷加成數較小時,與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容易形成混合膠束。而當烴鏈較短、環氧乙烷加成數較大時,則容易形成富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和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兩類膠束,他們在溶液一存。

陽離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在陽離子表面活性劑溶液中加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可以使臨界膠束濃度顯著降低。是

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離子基團與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極性聚氧乙烯基相互作用的結果。

非離子-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復配體系

多數聚氧乙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本身便是混合物,其性質與單一物質有較大差別,通常疏水基相同、環氧乙烷加成數相近的兩種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時,近乎理想溶液,容易形成混合膠束,其混合物的親水性相當於這兩種物質的平均值,當兩種表面活性劑的環氧乙烷加(轉載於:c值,即提高了表面活性。 對於碳氫鏈長相同的正、負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物影響不大。對於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影響不大。

無機鹽對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溶解性影響較大,可使其自溶液中鹽析出來。非離子及兩性表面活性劑的溶解性對無機鹽相對不太敏感。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對多價金屬離子很敏感。非離子及兩性表面活性劑的耐鹽效能較強。

電解質的加入,一般都使濁點降低。

2有機物的影響

長鏈的極性有機物一般都能提高表面活性劑的表面活性。如長鏈脂肪醇可降低表面活性劑溶液的cmc,溶液中醇的存在就使膠團容易形成,可顯著降低表面活性劑溶液的表面張力。

短鏈醇在濃度小時可使表面活性劑的cmc降低;在濃度高時,則cmc隨濃度變大而增加。

交通大學化學篇二:交通大學《大學化學》線上作業考查課試題(更新)

一、單選題(共 40 道試題,共 80 分。)V 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都伴隨著能量變化

B. 任何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都表現為熱量變化

C. 伴有能量變化的`物質變化都是化學變化

D. 即使沒有物質的變化,也可能有能量的變化

滿分:2 分

2.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電能是二次能源

B. 水力是二次能源

C. 天然氣是二次能源

D. 水煤氣是二次能源

滿分:2 分

3. 由於有機化合物結構的複雜性,在有機合成的過程中要做到三個專一,下列哪一個不是?

A. 反應的專一性

B. 反應物的專一性

C. 反應位點的專一性

D. 立體結構的專一性

滿分:2 分

4. 理想氣體經歷絕熱不可逆過程從狀態 1 (P1,V1,T1)變化到狀態2 (P2,V2,T2),所做的功為 A. P2V2-P1V1 B. P2(V2-V1)

C. [P2V2γ/(1-γ)](1/V2γ-1)- (1/ V1γ-1)

D. (P2V2-P1V1)/(1-γ)

滿分:2 分

5. 類比(比較)是研究物質性質的常用方法之一,可預測許多物質的性質。但類比是相對的,不能違背客觀實際。下列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A. NaOH是強電解質,飽和溶液導電能力很強;Ca(OH)2也是強電解質,飽和溶液導電能力很強

B. CH4是正四面體結構,SiH4也是正四面體結構

C. O2與Cu反應生成CuO,S與Cu反應生成CuS

D. CaCO3與稀硝酸反應生成CO2,CaSO3與稀硝酸反應生成SO2 滿分:2 分

交通大學化學篇三:第七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西交大)

第七章 化學熱力學基礎

前面各章論述的僅限於物理變化過程,但動力、能源等工程還涉及化學過程。例如煤的氣化、燃料的燃燒、鍋爐給水的化學處理等。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不斷髮展,熱化學及物理化學過程越來越顯得重要。因而,能源、動力等科技人員也必需有化學過程的基本知識。應用熱力學原理研究化學過程及伴隨化學過程而發生的物理變化過程,就形成化學熱力學。現代的工程熱力學也包含化學熱力學的基本原理。本章只簡述化學熱力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並限於討論理想氣體的化學反應。主要內容有:應用熱力學第一定律研究化學反應過程的反應熱——蓋斯定律和基爾霍夫定律;應用熱力學第二定律研究化學反應過程的方向、限度和化學平衡;應用熱力學第三定律論述絕對熵的計算。

7-1 基本概念

一、理論反應方程

研究化學反應過程的第一步是列出理論化學反應式。所謂理論化學反應是指反應物完全轉變為生成物的化學反應。以甲烷的完全燃燒為例,理論化學反應可表示為:

CH4?2O2?CO2?2H2O

1molCH4和2molO2反應生成1molCO2和2molH2O。上式左邊各組元稱反應物,右邊各組元稱生成物。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各組元的原子鍵破裂,原子和電子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分子,即生成物。根據質量守恆原理,反應前後各化學元素的原子數目必定相等,所以反應式中各組元需配上相應的係數,這些係數稱為化學計量係數。配有化學計量係數,滿足左右平衡而又無多餘組元的理論反應方程也可稱為化學計量方程。熱力學中有時也將化學計量方程寫成以下形式,例如甲烷的燃燒反應式為:

CO2?2H2O?CH4?2O2?0

單相系統化學反應的化學計量方程的一般形式為:

?aAa??bAb??cAc??dAd (7-1a)

寫成普遍式為:

??A?0 (7-1b)ii

式中Ai表示第i個化學組元,?i為Ai的化學計量係數。上式生成物項取為正,反應物項取負。

二、反應度

由質量守恆原理可知,進行化學反應時,參與反應的各組元(包括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比必定等於計量方程中相應組元的計量係數之比。對於微元反應,根據式(7-1)可得到:

dna

?a?dnb?b?dnc?c?dnd?d ?d?(7-2a)

和 dni??id? (7-2b) 式中dna、dnb等分別為組元a、b等在微元反應中的摩爾數變化,?稱為化學反應的反應度。

三、化學系統的成分和獨立變數數

化學反應系統的成分可用摩爾成分(各組分的摩爾數ni與總摩爾數n之比yi)或濃度ni,V為系統的容積)來表示,氣相系統還可用組元氣體的分壓力pi與總壓力p之V

比表示成分。化學反應中,系統的成分發生變化,因而一個含有j個組元的氣相系統,沒有Ci(化學變化時獨立變數數為2,而有化學變化時,獨立變數增至(j?2)個。因此有化學反應的氣相系統的任一性質都將是(j?2)個變數的函式。例如閉口系的內能和焓分別為

U?f(T,V,n1,n2,?,nj)

H??(T,p,n1,n2,?,nj)

式中T,p,V分別為化學系統的溫度、壓力和容積,n1,n2,?,nj為j個組元的摩爾數。

由於化學系統的獨立變數多於兩個,因而在化學過程中,能保持不變的獨立變數可以多於一個。例如定溫定壓反應、定溫定容反應等。這種過程在簡單可壓縮系統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在化學反應中卻有重要意義,因為許多實際反應都是近似在這兩種情況下實施的。本章主要討論定溫定壓和定溫定容反應。

四、化學反應系統的內能

化學反應意味著反應物的分子結構被拆開重新排列成新的分子結構。不同的分子結構具有不同的能量(這種能量稱之為物質的化學能),因此在化學變化反應中,系統內能的變化不僅包括反應前後壓力、溫度和容積變化所引起的內動能、內位能的變化,還包括分子結構改變而引起的化學能的變化。

五、化學反應系統的功

化學反應系統與外界交換的功量除了系統容積變化作膨脹功W外,還可與外界直接交換有用功Wu,例如蓄電池中的化學反應作出電能形式的有用功。不少化學反應是在大氣環境壓力下進行的,因而膨脹功量全為無用功。即使在高於大氣環境壓力下進行的化學反應,其膨脹功的可用部分也未加利用。多數化學反應,例如燃燒反應,其可用功為零。化學反應系統與外界交換功量的正負規則與無化學反應系統的規則相同,系統作出功量為正,得到功量為負。

六、反應熱

化學反應前後溫度不變時系統與外界交換的熱量Q稱為反應熱。釋放熱量的反應稱為

放熱反應,吸收熱量的反應稱為吸熱反應。反應系統與外界交換熱量的正負規則與前面無化學反應時的相同,系統吸熱為正,放熱為負。

七、恰當混合物與理論空氣量

動力與能源等工程經常遇到燃燒反應。若以氧氣為氧化劑時,當燃料-氧氣比恰好等於化學計量方程的相應比例時的燃料氧氣混合物稱為恰當混合物。燃料-氧氣比大於恰當混合物的比例時,稱為富混合物;反之,稱為貧混合物。恰當混合物的氧氣量稱為燃料燃燒的理論氧氣量。燃料燃燒時,通常以空氣為氧化劑,含氧量等於理論氧氣量時的空氣量,稱為燃料燃燒的理論空氣量。為簡單起見,可認為空氣由21%的氧氣和79%的氮(均指摩爾成分)所組成。即1mol氧和3.76mol氮組成4.76mol空氣。空氣的摺合分子量近似取為29.0。

當採用空氣為氧化劑時,甲烷燃燒的理論反應式為

CH4?2O2?2(3.76)N2?CO2?2H2O?7.52N2

氮氣未參加反應,這類不參與反應的氣體,稱為惰性氣體。上述反應,甲烷已完全燃燒,而燃燒產物中又無氧氣出現,所以反應的空氣量恰好是甲烷燃燒所需的理論空氣量。

實際燃燒不可能完全,在燃燒產物中總含有可燃物質,例如碳和一氧化碳,他們還可以氧化為二氧化碳。空氣不足或爐內空氣不暢通,都是造成不完全燃燒的原因。燃燒不完全時,未曾燃燒的燃料和燃燒產物所含的可燃成分的化學能都未得到利用。為改善燃燒情況,通常採用增加空氣量的方法,即輸入的空氣量超過氧化反應所需的理論空氣量。例如實際空氣量為理論空氣量的1.25倍,或者說實際空氣量超過理論空氣量25%。這是甲烷的完全燃燒反應式為

CH4?(1.25)(2)O2?(1.25)(2)(3.76)N2?CO2?2H2O?9.4N2?0.5O2

7-2熱力學第一定律在化學過程中的應用

有化學反應的系統,也必定服從熱力學第一定律。對於閉口系統,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表示式為

Q??U?Wu?W(7-3)

對於穩定流動系統

Q??H?Wu??KE??PE (7-4)

式中:Q為反應熱,Wu、W為可用功和膨脹功,?U、?H為系統的內能增量和焓增量, ?KE、?PE為系統的動能增量和位能增量。

通常,化學反應不是在閉口系統中進行定容反應,就是在閉口系或開口系中進行定壓反應。對於閉口系的定容反應,根據式(7-3)得

Q??U?Wu(7-5)

對於閉口系的定壓反應,根據式(7-3)得

Q??U?Wu?p?V??H?Wu

對於開口系根據式(7-4),在略去動能和位能變化,也得到

Q??H?Wu (7-6)

由式(7-5)和式(7-6)可知:定容反應的反應熱等於系統內能的增量和對外所作有用功之和;定壓反應當略去動能和位能變化時,反應熱等於系統焓量的增量和對外所作的有用功之和。

定容反應和定壓反應前後的溫度若相等(定溫定容或定溫定壓反應屬這種情況),則式(7-5)和式(7-6)可表示成

Q??UR?Wu(7-7)

Q??HR?Wu(7-8)

式中?UR和?HR為定溫反應中生成物與反應物的內能差和焓差,它們是由化學反應而不是溫度變化所引起的,分別稱為反應內能和反應焓,有的著作也以?uR和?hR表示。反應內能和反應焓只取決於初終態。反應熱Q和有用功Wu之和也與過程無關,但Q與Wu則各與過程有關。在定溫定容與定溫定壓條件下,Q與Wu的大小取決於過程的不可逆程度。過程的不可逆程度愈甚,系統作出的可用功Wu愈小,而放出的反應熱Q愈大。當反應極其不可逆以至Wu為零時,釋放的熱量最大,稱為反應的熱效應。根據式(7-7)和式(7-8)得到定溫定容反應的熱效應Q?(稱定容熱效應)和定溫定壓反應的熱效應Qp(稱定壓熱效應)分別為

Q???UR (7-9)

Qp??HR (7-10)

由以上闡述可知化學反應熱與過程(或途徑)有關,而反應的熱效應只取決於初終態(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內能或焓,而與過程無關。

物系從同一初態分別經定溫定容或定溫定壓過程完成同一化學反應時,其Q?和Qp有以下關係:

Qp?Q???HR??UR?p?V?pVm?n?RmT?n (7-11)

式中Vm為摩爾容積,Rm為通用氣體常數,?n為反應前後摩爾數的變化。Qp和Q?中已知一個可根據式(7-11)看到:反應的?n?0時,Qp>Q?;?n?0時,Qp<Q?;?n?0時,Qp=Q?。附表25列出部分反應的定壓熱效應Qp值,它是表列反應方程中第一個組元(主要反應物)每摩爾物質起反應時釋放的熱效應值。

對於燃燒反應,Wu?0。定溫定壓燃燒反應的反應焓?HR又稱為燃燒焓,以?Hc(或?hc)表示,即 ?HR=?Hc

而定溫定壓燃燒過程釋放的熱量又稱為燃料的熱值,並規定熱值取正值。所以

燃料熱值=p???HR???Hc(7-12)

一些燃料的標準燃燒焓(1atm=101.325kPa、25℃下的燃燒焓)見附表12。當燃燒產物中的水成蒸汽狀態時所測得的熱值稱為低熱值,當水呈液態時所測得的熱值稱為高熱值,高低熱值之差就是水的凝結熱。

對化學反應進行第一定律分析時,離不開?U和?H的計算。因為理想氣體的內能可較容易地根據焓的定義式求得:

?U??H??pV??H?Rm?(nT)(7-13)

而工程上又以定壓反應為多,因而?H的計算較為重要。當無化學反應時,組元無變化,?H的計算與零點的選取無關。有化學反應的物系,組元發生變化時,計算?H就必須首先規定物質焓值的共同計算起點。通常以1atm(101.325kPa)、25℃為熱化學計算的標準參考狀態(此狀態的壓力以p0、溫度以T0表示,其他狀態引數則在右上角標以“0”),規定標準參考狀態下所有穩定形態的元素的焓值為零(Hm,i?0),並把定溫定壓下由元素形成的一摩爾化合物的反應熱效應定義為生成焓(又稱生成熱),標準參考狀態下的生成焓稱為標準生成焓,以?Hf(或?hf)表示。於是,元素與化合物的焓值就有了共同的計算起點,也就是給化學反應系統的能量轉換計算奠定了基礎。根據上述生成焓的定義,在標準參考狀態下則

00?H0?iHmf?Hm,com??(,i)ele

i000

因為 Hm,i?0

所以 ?Hf?Hm,com

式中:Hm為摩爾焓,下標com表示化合物,ele表示元素。上式表明標準參考狀態下化合物的焓等於它的標準生成焓,因為標準狀態下所有穩定元素的焓值均為零。至於任意狀態下化合物的焓值就等於標準生成焓加上化合物從標準參考狀態到給定狀態的焓值增量,

0Hm??H0

f?[Hm(T,p)?Hm] (7-14a) 000

式中,下標com已省去,Hm(T,p)表示Hm是T、p的函式。由上式可知化合物的焓值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與給定溫度、壓力下元素形成化合物有關,另一部分與組元不變時狀態變化有關。前者就是生成焓,後者稱為物質的顯焓(或稱熱焓)變化。本章只討論理想氣體的反應,因為理想氣體的焓與壓力無關,所以任意溫度下理想氣體的焓值為

Hm??H0

f?(Hm,T?Hm,298)(7-14b)